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1单元 语文园地一 人教(部编版)(2课时21+24)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1单元 语文园地一 人教(部编版)(2课时21+2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3 16:57:27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语文园地一统编版 ·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并与同学们交流,学会分享。
2.了解描写事物时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思。
3.熟练朗读古诗《蝉》。第一课时1.学会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并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
2.学习词句段运用。课时目标交流平台 同学们,我们已经顺利学习完了第一单元的课文,你们发现本单元的课文都有什么相似之处吗?我们通过填写下面的表格,一起去发现秘密吧!交流平台 1.郭沫若在《白鹭》中带我们感受白鹭的美,启发我们要善于从平凡中发现自然美,激发了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
2.《落花生》中,许地山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让人深受启发。
3.琦君笔下的桂花雨,不仅带给她童年的快乐回忆,也寄托了她浓浓的思乡之情。
4.《珍珠鸟》中,冯骥才通过和小鸟之间的关系变化,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道理。
交流平台交流平台 “一花一鸟总关情”。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的,有的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有的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词句段运用 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第一句:写花生时,与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衬托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第二句:写白鹭时,与白鹅、朱鹭、苍鹭对比,突出白鹭身段大小的适宜。
第三句:将瓜、藤、叶构成的别有风趣的装饰与高楼门口的石狮子、大旗杆对比,突出前者的可爱。词句段运用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一件事物与其他事物有了差别时,就容易引起注意,这就是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方法。词句段运用1.依照句子来说说运用对比方法写的好处。
2.朗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中运用对比的好处。
⑴瞧,春风是那样缠绵,让人神清气爽,而夏天的风,则带着丝丝暖意,让人暖意十足。
⑵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对比,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3.拓展运用:运用你学到的方法,写一写教室里的绿萝。词句段运用 对比每组句子里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开辟:
(1)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2)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开辟:A.开创。B.开发。词句段运用2.姿态: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2)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姿态:A.姿势,样儿。B态度,气度。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有时候不相同,要结合语境来理解意思。
词句段运用 根据要求用“温和”写话。
1.(形容气候):昆明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2.(形容性格):爸爸性情温和,即使我们犯了错误,他也从来都不打我们兄弟俩。词句段运用1.朗读句子,感受对比的写法在句子中的运用。
2.如何判断词语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
交流 运用课时作业一、我能选择正确的答案。
稀罕: A.稀奇。  B.认为稀奇而喜爱。
⑴火龙果在北方是一种稀罕的水果。( A )
⑵弟弟生气地说:“不让我玩儿就算了,我才不稀罕那个玩具汽车呢!”( B )课时作业二、我能根据要求用词语写句子。
1.(形容自满)大公鸡骄傲地走来走去。
2.(形容自豪)她的父亲为她的成功而骄傲。课时作业三、体会下面句子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光阴是一把神奇而无情的刻刀,当你用功时,它会在你的脑海里不断地刻下用之不尽的知识财富;当你虚度光阴时,它会在你的脑海里不断地刻下无用的空白,让你悔恨终生。
(对比)今天的你们很棒哟!明天继续加油!!课件24张PPT。语文园地一统编版 ·五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熟练朗读并理解古诗《蝉》。
2.了解古诗托物言志的写法。回顾旧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很多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需要我们仔细辨别。回顾旧知 你能说说下面句子中“便宜”一词的不同意思吗?
⑴这家超市开展十周年店庆活动,商品比平时便宜了很多。
(价钱低。)
⑵我们不能总是想着去占公家的便宜。
(不应得的利益。)情境导入 听一听,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呢?
同学们,蝉的别名叫“知了”。小时候,总以为蝉在夏天叫个不停,是因为它们怕热。其实不然,他们是通过叫声来呼唤异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与“蝉”有关。日积月累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日积月累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齐读诗题,说说你会想象一幅怎样的“蝉”的画面。日积月累日积月累 诗题《蝉》只有一个字,难以看出作者的想法,那么作者写这首诗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我们带着问题去赏析整首诗吧。日积月累 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要求:读通、读顺、读熟)
①緌(ruí) ②籍:jiè 同“借”日积月累 1.默读诗句,要求:
(1)边读边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2)质疑,在不懂之处作上标记。
2.借助求助热线,解答疑惑,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求助热线1——结合插图理解古诗
求助热线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
求助热线3——向他人寻求帮助緌 饮清露
流响 居高⑴“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这里代指蝉,同时暗示显宦身份。突出了“贵”的内涵。
⑵“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露”的特点是清亮,晶莹剔透,突出“清”的内涵。
⑶“流响”:即流动的声音,一声接一声的蝉声。“疏桐”:指树林。藉:同“借”。
⑷“居高”:指蝉所居的梧桐之高,暗指其“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物比人,不光是地位高,品格也高。日积月累 诗人写了蝉的哪些特点?表现出了一个怎样的蝉的形象?
诗人从形态、食性、声音、吸食清亮晶莹露水等方面来写蝉, 它能停在高树之上放声歌唱,不需凭借秋风,自己凭着实力就能把声音送出很远。日积月累 古诗创作最讲究炼字,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个字或词语?并说说理由。
1.“出”把蝉声形象化了 ,仿佛使人感受到了蝉声的响度与力度,突出蝉声的远传。
2.“自”“非”两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同时说明蝉声传播的高远,不是凭借他物,而是蝉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实力。日积月累 蝉挂在高高的树梢,吮吸着清澈纯净的露水。蝉鸣一声又一声,飘向树林之外。蝉声远传的原因是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啊。日积月累1.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你在诗中明白了什么?
(1)全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虞世南是一名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朝廷拥有一席之位,也许是厌倦了宦官们的世俗,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他才会由此感想——“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籍,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日积月累日积月累2.尝试背诵全诗。
3. 全诗的表达方法。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1.比较虞世南的《蝉》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看看诗人各自心中的寄托是什么?
咏蝉 蝉
骆宾王 李商隐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诗人描写蝉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托“物”——蝉来表达自己的坚守清高之志,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板书设计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课时作业一、我会注音。
緌(ruí) 藉(jiè)课时作业二、选择题 。对这首《蝉》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诗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
B.古诗第二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写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唱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将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今天的你们很棒哟!明天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