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月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月考测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1-14 15: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七年级语文单元测试
座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22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4分)
① 贪lán ②yùn 酿 ③mǐn 灭 ④chóu 躇
⑤ 含辛 苦 ⑥ 角分明 ⑦笑容可 ⑧ 名 其实
2.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2分)
A.瑟缩(sè)   虐杀(nuè)  哽咽(yān)   不辍(chuò)
B.炫耀(xuàn)  揶揄(yé)   寂寞(mò)   冗长(rǒng)
C.戏谑(xuè)  憧憬(chōng)  黯淡(àn)   蹒跚(pán)
D.造蘖(niè)  浩瀚(hàn)  执著(zhuó) 撰文(zhuàn)
3.下列各项字形完全正确的是( )(2分)
A.津津有味 人情事故 风花雪月 出奇制胜
B.煞费苦心 趾高气扬 言简意该 俗不可奈
C.萍水相逢 怨天由人 望洋兴叹 苦心孤诣
D.恍然大悟 为富不仁 销声匿迹 汗马功劳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没有结合句意的一项是(  )(2分)
A.这两个被嘲笑的人,盛气凌人而来,又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而去。(傲慢的气势逼人)
B.母亲是个好劳动。(喜好劳动)
C.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D.让许多人费解的是,在这四壁空空的家里,我居然也能顺利的长大。(不好懂,不容易理解。)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分)
A.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B.让孩子远离网吧,健康成长,这是许多家长的心愿。
C.在第49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并包揽了五个项目的金牌。
D.“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参加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一小时,这对青少年来说,无疑不是个好消息。
6.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清风徐徐,树枝摇曳,斑驳的光影洒落在地上和小狗身上 ②绿阴下是一间小小的柴房 ③这就构成一幅盛夏城郊小院图,生动而又富有情趣 ④柴房前,主人在吸着烟斗,一只小狗闲适地躺在一旁 ⑤窗前一片浓浓的绿阴
A.③⑤④②① B.⑤④②①③ C.⑤②④①③ D.③⑤②④①
7.默写填空。(8分)
(1)《〈论语〉六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论语〉六则》中表达被别人误解时,自己仍保持良好心态的句子是:
, 。
(3) ,寒光照铁衣。
(4)《木兰诗》中表明战况激烈、征战持久的诗句是: ,
(5) ,却话巴山夜雨时?
(6)数声风笛离亭晚, 。
(7)王勃用旷达的胸襟开创了赠别诗的新境界,体现在他的诗作中,便是那千古流传的名句:     , 。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表现诗人的乐观豁达思想,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千古名句是 , 。
二、语文综合运用 (8~10小题,共10分)
.8.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从“大树”、“鲜花”、“果实”中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与前一组句子构成意思相近的排比句。(2分)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的作者 , 代诗人,(2分)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
。(2分)
10、名著导读。(4分)
书目:《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
请从上述书目中选择一部你熟悉的作品,对其中你喜欢的一个人物进行简要评析。
作品:《 》人物: (2分)
人物评析:
三、阅读理解 (48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4题。(11分)
[甲] 期 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1)期 (2) 去
(3)委   (4)顾
1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2分)
13. “期日中,过中不至”一句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3分)
14.故事中陈太丘的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理由要充分)(2分)
     
(乙)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21题(18分)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晴,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____(A、绊 B、伴 C、拌)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____(A、嘹 B、缭 C、燎》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 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笋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疏活疏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由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既用了 又用 的修辞手法。它描写的是 ,抓住了 来描写。(2分)
16.“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话中的杨柳风指什么 (1分)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分)

17.在②段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方格内,它们分别是( )( )(填序号)(2
18.下列语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雨的特点,请用恰当的词语把春雨的特点概括出来。(3分)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 )
(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
19.②段用诗句开头在有什么作用?从那个角度写出了春风的特点?(2分)
20.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描写了春雨润物的意境。请把侧面描写的句子摘抄出来。(2分)
21.以上语段最后三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特点,赞美了春天,三句话的本体都是 ,喻体分别是 、 、 。分别表现出了春的的 、 、 。(4分)
(三) 秋 颂(19分)(罗兰)
⑴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⑵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⑶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⑷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的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⑸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存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⑹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然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⑺最耐寻味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⑻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俐的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⑼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⑽“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那正是秋的本色。
⑾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东西。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⑿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是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秋。
1983年11月 (选自人教版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
22.第⑸段中既然说秋林落日之美“十分艳丽”,那为何又说它是“凄楚”的呢?(2分)
答:
23.结合全文描绘的秋景,概括“秋之美”美在哪些方面?(4分)
答:
24.作者在写到秋风卷落叶时,说到“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怎样的胸怀?对你做人有何启迪?(3分)
答:
25.可不可以把第⑵段改为“秋像某些人的眸子,秋像某些人的风韵”?结合全文,试从内容和结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①内容:
②结构:
26.你觉得“具有这份秋之美”的人应该具有哪些品德?(2分)
答:
27.现在正值秋季,留心生活,你会发现很多景物都具有“秋之美”,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描绘它具有的美质。(文中出现事物不得再举)(4分)
答:
第三部分 写作(40分)
人的一生,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告别,告别童年,告别朋友,告别亲人,告别这个世界,和心爱的事物告别,和自身恶习告别……在告别中,我们不断长大,渐渐成熟。告别引发了我们美好的祝福。告别意味着新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已是隆冬天季节了,春天还会远吗……
请你以“告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