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第1课时 认识11~20各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数11~20各数、认数和读写的过程。
2.能数出20以内的数,能认、读、写11~20各数。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估计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熟练地点数11~20各数,学会11~20各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估计、数数的兴趣,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教学准备】
花生米,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交流认识的水果,说出水果的样子和味道等。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都爱吃水果,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认识什么水果,说一说它的样子,味道怎么样?
2.出示水果图,先让学生说出水果的名称,然后提出“哪种水果最少,哪种水果最多”的问题,让学生看图估计,并回答。
师:我们教材上也有许多水果,看一看你认识这些水果吗?PPT课件出示水果图。
有这么多水果,如果不一个一个地数,你能看出哪种水果的个数最少,哪种水果的个数最多吗?学生会说出不同意见,教师不作评价。
二、数水果
1.提出实际数一数的要求,学生自己数,然后交流数的结果。
师:现在,请你们看着教材第60页上的图数一数,看一看估计的对不对。(学生自己数)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数的结果。
2.师生一起逐一数每种水果,对会做的给予表扬,然后,让学生介绍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数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逐一数每种水果的个数。
师:哪个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怎样在图上数物品,就能一个不丢地数出来。
3.让学生说出哪种水果最少,哪种水果最多,然后,师生共同把水果的个数从少到多排序。
三、估数、数数
1.同桌一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花生米,提出每人抓一把,先估计一下有多少粒,再数一数的要求。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师:刚才我们数了水果的数量,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花生米,抓一把花生米,先估计一下有多少粒再数。知道什么叫估计吗?就是先猜一下,抓了多少粒。怎么样?想试一试吗?
学生每人抓一把花生米,指名几人说出估计的结果。
师:其他同学把你估计的数告诉同桌,然后开始数。同桌两个人,一个人数完,另一个再数。
2.交流学生各自数的结果,说一说和自己估计的结果有多大差距。
师:好!都数完了,把你估计和数的结果告诉大家,怎么样?你估计的准不准?
请几个人汇报,对估计准的给予表扬。
3.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讨论一下为什么大家数出来的数不一样呢?使学生了解手的大小和把的大小都影响到抓的结果。
4.提出再做一次的要求,让学生抓完后估计,说一说估计的数再数。
师:大家说得好!现在我们再来做一次。每人抓一把,根据上次估计的经验,再估计一下这次抓了多少粒,然后数一数。
5.交流各自数的结果,和自己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教师提示说明:要想估计的准确,需要经常做这样的练习。
四、读数、写数
1.11的读写。
(1)出示11个鸡蛋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装鸡蛋的托盘有什么特点。
师:同学们刚才数一把花生有多少粒,是一个一个数的。请看这些鸡蛋,认真观察一下,这个装鸡蛋的托盘有什么特点?
(2)提出“两个托盘中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数”的问题,学生讨论方法,并数出鸡蛋的个数。
(3)教师介绍11的写法,说明每个“1”表示的意思。
2.12的读、写。
(1)出示12个鸡蛋的情境图,说出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是怎么知道的。
师:来看这幅图,说一说一共有几个鸡蛋?你是怎样知道的?
左边一满盘有10个,右边一盘中有2个,从10接着数是11、12,一共有12个。
(2)先让学生说一说12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说明1表示1满盘鸡蛋。2表示另一盘中的2个鸡蛋。
师:同学们谁知道12怎么写?
3.出示13~19个鸡蛋图,鼓励学生自己数,并写出各数,然后交流数的方法和写出的数。
4.认识20。出示两满盘鸡蛋图,说一说有多少个?你是怎样知道的?
5.呈现全部11~20的情境图,先让学生共同读一读各数,再指名说出某个数可以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16这个数表示什么?
6.提出写数的要求,让学生从11开始,写到20。交流时,关注学生写的是否正确。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3.练一练第3题。
4.练一练第4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11~20各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兴趣。
[不足之处] 评价不够。让学生自评、互评,进一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这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再教设计] 再教时,整节课中,我提倡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胜利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2课时 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64页。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摆小棒、用计数器表示数的过程中,经历认识“10个一是一十”的过程。
2.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能说出个位、十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思。
3.在摆小棒的活动中,体验把10个一看成十的意义,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知道11到20各数的组成,能说出个位和十位上数字表示的意思。
【教学难点】
经历“10个一是十”的过程,体验把10个一看成十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计数器、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1~20各数,谁能从11数到20?谁又能倒着数?
(给学生充足时间按要求数数:可以齐数,还可以指名数)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和11到20各数有关的新知识。(板书:11~20各数的组成)
二、探求新知
(一)摆小棒。
师:可爱的兔博士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问题?(出示PPT课件)兔博士随着音乐跳起来,说:数出13根小棒摆在桌子上。
(学生动手按自己的想法摆小棒,摆完的同学同桌互相数一数,看是不是13根)
(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摆的过程,教师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摆法)
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怎样做能够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13根,不用数,一看就明白。自己试着做一做。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摆小棒,对于没有思路的同学及时进行示范指导,最后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做法)
师(拿起学生捆成的一捆小棒):这一捆小棒是多少根?是几个一?
生:这一捆小棒是10根,是10个一。(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10个一)
师:这一捆是几个十?
生:这一捆是一个十。(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1个十)
师:你们能动手把小棒10根10根地捆成捆吗?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把小棒10根10根地捆成捆,捆完并举起给同学们观看)
师:10个一根小棒捆成了一捆,就变成了一个十根,我们就说“10个一是一个十”。下面我们一起玩游戏:我说你摆。看谁动作又轻又快。先摆一捆,再摆上一根,这是多少根小棒?用数字几来表示?是几个十几个一?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摆小棒,对于做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学生摆好小棒后展示给同桌看)
师:你知道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吗?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你还能摆出一个十和几个一?用哪个数来表示?
(小组内学生一边摆一边交流)
(给学生充足的动手摆小棒的时间,对于摆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汇报小组活动情况,请组内个别学生到黑板上一边摆一边说)
(投影出示两捆小棒图)
师:这是几个十?用几表示?为什么?这个数是由几个十或几个一组成的?
(二)用计数器表示数。
师:瞧!兔博士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PPT课件出示计数器)
计数器是用来表示数的工具,(出示教材用计数器表示14的情境图),观察这个计数器,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描述得也很全面,你们真了不起!这个计数器上从右边数第一档写着个位,第二档写着十位。个位上1颗珠子表示1个一,有4颗珠子表示4个一,十位上1颗珠子表示1个十。你知道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几吗?为什么?
师:你能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数字16吗?个位和十位上分别有几颗珠子?
请你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你喜欢的数字,并在小组内让同伴说一说你拨出的数字是几?
(给学生充分拨计数器的时间,对于用计数器上表示数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三、巩固新知
1.试一试(教材第64页)。
(1)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示意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得出:左边1捆小棒是1个十;右边计数器十位上1颗珠子表示1个十。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
(3)同学之间交流填写结果,并读出自己的答案。
2.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1~20各数的组成。谁能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1捆小棒可以表示1个十,计数器十位上1颗珠子表示1个十。
2.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2个十是20。
五、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数的组成的理解和掌握。先根据小棒的组成知道数的组成,进而会在计数器上拨数,再根据计数器上的数来写数,并说数的组成。在一系列的经历和强化中掌握知识。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缺乏兴趣性,而且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书写欠漂亮,得让学生练习规范书写。
[再教设计] 教师用亲切和蔼的语调吸引学生的注意,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中来,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实际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讨论,全班交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第3课时 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在猜数、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了解11~20之间有哪些数。
2.经历由数量的多少到数的大小比较并用符号表示的过程,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大小的结果,学会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棒、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教师左手拿一捆(10根)小棒,右手不断变化小棒根数,让学生说出一共有多少根和数的组成。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的组成,同学们看老师两只手中拿的小棒,一共有多少根?
师:15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再看,老师右手拿的小棒增加3根,现在一共有多少根,有几个十,几个一?
二、猜数活动
1.出示教材小棒图,说出兔博士的问题,让学生猜纸片盖住的小棒最少是几根,最多是几根。
师:同学们看着老师拿的小棒,都能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兔博士看同学们很聪明,就给大家出了一个难题。
师:兔博士告诉大家纸片外的小棒和纸片盖住的一共最少是11根小棒,最多是20根小棒,猜一猜纸片盖住的小棒可能有几根?
师:想一想,纸片盖住的小棒最少是几根,最多是几根?
2.鼓励学生猜测可能是几根,得出所有可能结果。
师:猜一猜,纸片盖住的还可能是几根,这些小棒表示的是哪个数?
三、数的比较
1.出示两人说话和两组糖块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每个人各有多少块。
师:同学们猜测了纸片盖住的小棒,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和糖有关的问题。
出示图。红红、聪聪说话和两个糖块图。
2.提出“谁多?谁少?”的问题,让学生用不同语言进行描述。
师:观察这个图,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们能说出谁的糖多,谁的糖少吗?
教师要指导学生说完整话,并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描述。
3.教师讲解:15块比18块少,所以15比18小,然后,师生共同完成15<18。
师:红红的糖比聪聪少就是说15块比18块少。15块比18块少,用数描述可以说15比18小。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和<,15比18小,怎么表示?
师:小于号怎样写?用手表示一下!
教师板书:15<18
师:15小于18还可以怎样说?
4.教师说明:15小于18,还可以说18大于15。然后让学生自己用符号表示。
师:18大于15用什么符号表示呢?自己试着写出来。
教师板书:18>15。
四、尝试应用
1.让学生把答案直接写在书上。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表示15和18两个数的大小,你们会比较其他两个数的大小吗?看教材66页试一试的几组数,自己试着做一做。
2.交流学生填的结果,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的,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方法的机会,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比较方法。
五、课堂练习
1.要求学生先猜、后数,然后进行大小比较。
2.提出“写出比10大比17小的数”的要求,先让学生试着写,然后再交流。
六、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已经学习1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并认识了20以内的数,并且生活中已经积累了11到20以内数比较大小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活动激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不足之处] 一节课下来,发现学生明明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在表示时,却依旧有出现错误的同学,经调查,学生对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方向记忆不清,低年级同学,相似的符号,需要强调或编儿歌记忆。
[再教设计] 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在日常生活中对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再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描述,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初步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关注符号的写法和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