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邮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9月初测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高邮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9月初测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14 11:2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邮市第一中学高三期初测试(历史)
2019.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用黑色墨水笔直接书写在答题纸上的规定位置。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 这
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C.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  D.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2.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3.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
A.体现地域差异  B.严格等级出身 C.确保任人唯贤 D.努力公平公正
4.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社会各阶层间矛盾全面缓和
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D.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5.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直接目的是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6.“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B.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
C.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D.分权具有历史发展的偶然性
7.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政治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者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由于当时德国政体变革
A.促进了德国工业化发展  B.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C.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 D.削弱了宪政民意的基础
8.近代以来,在清政府签订某一条约后,梁章钜致信福建巡抚:“以富强论,福建不能胜于江南、浙江、广东也。乃江南、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该条约的签订,使得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9.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10.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以此观点评价辛亥革命的功绩,正确的是
A.把中国人由皇帝的臣民变为国家的主人
B.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民族进步
C.推倒了封建帝制,根除了中国的封建势力
D.建立了独立自主、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11.下图所示为抗战前期国民政府组织的重大会战之一,该会战
A.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推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战役 D.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2.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 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13.《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C.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14.下面是2017年俄罗斯媒体对俄国民众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社会调查情况统计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十月革命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   B.十月革命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
C.俄国民众对十月革命肯定态度居多  D.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15.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D.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16.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
C.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
17.“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据此判断,这次会议是
A.不结盟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亚非会议 D.第26届联大
18.下图是漫画《拒绝马歇尔计划的苏联,只能发挥制度优势来对抗》。对该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再现了当时苏联的农业实际状况???? B.揭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C.推动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快速复苏???? D.是美苏两国意识形态斗争下的产物
19.1961年11月8日,有关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谈判正式开始,然而,1963年1月,法国要求无限期搁置谈判。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理由有两个:英国加入共同体,就相当于美国在共同体内安插了一匹“特洛伊木马”;英美特殊关系和英联邦特惠区的存在让英国无法全心全意留在共同体中。法国的态度表明
A.法国谋求成为“世界霸主” B.美英法之间矛盾无法调和
C.欧洲共同体发展严重迟滞 D.美国主导的阵营内部分化
20.2018年4月13日,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以作为对之前叙东古塔地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对此,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表示支持;但俄、叙表示谴责,称打击为非法。由此说明
A.联合国主要由发达国家操纵  B.霸权主义导致国际局势动荡
C.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D.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1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2分,第25题12分,共计60分。请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1.(13分)在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长期博弈中,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以加官方式选拔官员和文学之士,让他们在内省侍从左右,他们因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得以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奏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为内朝之主,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西汉后期,丞相制开始向三公制变迁,到东汉初年,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成了宰相,丞相的独尊已被三人分权所取代。
——摘编自张传玺、王邦维《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即所谓的“廷寄”。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汉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2分)
(2)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省的职能并概述三省制度的变化。(5分)
(3)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并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加强君权的基本策略(6分)
22. (11分)新中国成立后,在地方管理策略及应对方面很好地体现了灵活性、适用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代中央王朝所奉行的“大一统”而又“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根本准则是君权至上, 故所谓“天下一体”,也皆为王土王臣, 所谓“因俗而治”,不过是给各族统治者以本民族习惯方式继续压迫本族人民的特别代理权。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族人民通过民主选举方式, 推荐自己的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行使自己管理国家事务和民族自治地方事务的权力。
──摘编自李贽、金炳镐《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制度创举》
材料二 在澳门,96%是中国人,2%是葡萄牙侨民,1%以上是葡中混血儿。然而,由于中文不是官方语文,占人口多数的中国人不能在正式场合使用中文,难以同管制机构沟通,更难以担任政府公职或得到地位提升。澳门的司法系统也完全依附于葡萄牙司法机关,加上多元的法律形式,形成了澳门法律多而杂、体制不合的局面。
──李英《澳门平稳过渡的三大难题与对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族政策与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的根本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在地方治理价值上的相同之处。(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回归前澳门存在的社会问题并分析其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为推动澳门发展所采取的方针。(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国家实现地方有效治理的策略。(1分)
23.(12分)1949年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一波三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0年12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向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出口任何商品的个人和会司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一1972))
材料二 1978年邓小平就中美关系正常化提出三条:美国从台湾撤军,跟台湾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断交。美国又反过来提出三条:一是卡特政府说必须得到国会参议院讨论,在美中建交的那一天,告诉台湾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一年后失效,这一点中方表示了理解。第二条是美国要求中方要发表一个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的声明,中方一直不做承诺。最严重的争议是美国坚持在两国关系正常化后还要向台湾出售武器。邓小平提出,建交以后,《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也废除了,美国就不能再向台湾卖武器。卡特政府承诺,1979年起不再向台湾出售新的武器。
—陶文钊《美国需要中国吗》
材料三 尽管实际情况的发展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迅速,但是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令人乐观的,多方面的成功是已经被事实证明了的。
—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贝特斯·基尔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2)据材料二,中美建交过程中,双方围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从中美谈判可以看出中国坚持的根本原则是什么?美国坚持对台军出售武器体现出其对亚洲怎样的战略意图?(3分)
(3)你是否赞同材料三中贝特斯·基尔的观点,请说明理由。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5分)
24.(12分)英国是西方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之一,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革命(1640-1688年)建立了公然反对王朝的议会权威,并把一个寡头政府强加给这个国家。……到18世纪中期,英国对议会负责的新型内阁制政府开始令欧洲大陆的观察家们刮目相看,它竟能同时成功地对外进行战争和对内保持自由和秩序,最重要的是,英国议会坚持认为有产者在制定法律、确定政府的政策以及管理地方事务中起积极作用。……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为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天地。 ——【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材料二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则意味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议会都享有最高权力,君主君临国会,统而不治。议会主权原则确定议会拥有如此至高无上和不受限制的权力,以至于不存在独立于立法权的违宪审查权。此为英国特色……在这种议会君主制,尤其是英国这样实行多数选举法的制度中,在理想情况下,议会可以发挥有效的“领导者任用择优”机制,事实上,在19世纪,英国从未产生过一个不称职的政府,这是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又一优势。从根本上来说,以议会和内阁为权力中心的优势还在于,君主个人的品行禀赋比较无关紧要。 ——【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Ⅱ)》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的“议会主权原则”“新型内阁制政府”和“多数选举法”确立的标志性事件。(3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英国历史,以“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80字左右)
25.(12分)统一强大的欧洲一直是欧洲人的梦想,英国的态度却复杂多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戴高乐曾说,为使复兴的欧洲大陆能有一个符合我们时代条件的平衡,我们觉得应该在欧洲实现某些集团,当然,各国的主权不应受到损害。法国方面认为,主要在经济上和我们一起实现一种最广泛的西方集团会带来许多好处……
——皮埃尔.热尔贝著,丁一凡等译:《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
材料二 英国人一直有一种很奇怪的想法,即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英国与“欧洲”之间没关系。这固然是一种岛国心态的反映,但更重要的是英国有一个帝国,它始终站在帝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帝国利益与欧洲的利益又往往是冲突的。后来的事态发展迫使英国把注意力转向欧洲,英国在60年代经济境况十分不好。二战后英帝国迅速瓦解,英联邦又不能取代帝国的作用。二战后世界格局迫使英国重视欧洲,两极化将英国与欧洲拴在一起。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 英国的离开本身就是对欧盟行为体角色能力的削弱,而由此引发的消极影响也会打击其他成员国对欧盟制度体系以及欧洲一体化发展的信心;从长远来看,无论英国最终是否离开欧盟,英国脱欧这一事件都迫使欧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制度结构,重新考量欧盟机构与成员国政府之间的权责分配,同时正视眼前的多重危机并尽快做出调整。从这一点来看,英国脱欧也为欧盟接下来的制度改革提供了机遇,为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巩潇泫、贺之杲《英国脱欧对欧盟行为体角色的影响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戴高乐关于欧洲复兴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相关国家为实现“最广泛的西方集团”而采取的重大措施。(4分)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5分)
(3)据材料三,分析英国脱欧对欧盟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变化的根本因素。(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D
D
C
A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C
D
A
B
D
D
B
二.非选择题:
21.(13分)答案要点
(1)措施:选拔地位较低的官员;扩展尚书的职责;任用外戚、亲信;
将丞相权力一分为三;形成内朝、外朝制度。(任答2点2分)
(2)职能: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3分)
变化:起用低级官员担任宰相;增加宰相人数。(2分)
(3)原因:起草诏令的需要;巩固皇权、提高效率的需要。(2分)
职能:讨论国是;提出建议;起草谕旨(跪受笔录)(任答2点2分)
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约;控制决策。(任答2点2分)
22.(11分)答案要点
(1)不同:阶级压迫,民权平等。(2分)
相同:尊重民族差异;安定地方秩序;维护国家统一;(任答两点2分)
(2)社会问题:中文地位低;社会呈二元极化结构(主体权利缺失或华人地位不高);法律杂乱。(3分)
根源:澳门由葡萄牙殖民统治。(主权不独立)(1分)
方针: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任答两点2分)
(3)策略:法律保障,制度创新。(任答一点1分)
23. (12分) 答案要点
(1)表现:对中国封锁、禁运;阴谋制造两个中国。原因: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社会制度的对立。(4分)
(2)核心问题:台湾问题。根本原则:一个中国的原则。战略意图:美国虽然迫于形势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但仍不放弃其在亚洲的战略利益。(3分)
(3)赞同。(1分)
理由:由于种种原因,中美双方还存在着隔阂、误解乃至摩擦,但双方可以保持冷静和理智,加强沟通,减少猜疑,求同存异,发展中美友好合作关系。(2分)
因素:国家利益、综合国力、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传统等。(任答两点2分)
24.(12分)答案要点
(1)确立“议会主权原则”的是:“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颁布)。
确立“新型内阁制政府”的是:责任内阁制。
初步确立“多数选举法”的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3分)
(2)(9分)
论点
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相互推动。
2分
单纯强调“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得1分。
论据
制度创新促进国家发展.
①英国通过“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等确立并发展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使英国在对内保持自由和秩序、保障有产者权利的同时成功地对外进行战争,推动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②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为英国经济技术创新和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天地。
③英国实行多数选举法的议会君主制,议会可以发挥有效的“领导者任用择优”机制,产生对议会负责的称职的政府,提升了英国的国际竞争力。
3分
超过时间范围内的史实酌情扣1分。
使用2个不同层面3个以上论据论证的,得5分;只使用1个层面3个以上论据论证的最多得3分。
国家发展推动制度创新
①随着英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有产者通过在议会的竞争推动政府政策制定和制度创新。
②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出现新兴工业城市和工业资产阶级,在此基础上,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制度改革,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创新与发展。
2分
论证
立论完全错误,没有运用史实论证,或字数特别少。
0分
本部分给分不得超过2分。
结合1个层次或仅有2个史实的普通论证。
1分
结合2个层次且2个以上史实进行论证,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表达流畅,语言准确。
2分
25. (12分) 答案要点
(1)主张:在不损害各国主权的前提下,进行欧洲经济联合。(2分)
措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建立欧洲共同体。(任意2点得2分)
(2)变化:由排斥到参与。(2分)
原因:英国经济境况不好(或改善经济状况的需要)、帝国瓦解、两极格局影响。
(3分)
(3)影响:消极: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破坏了欧洲一体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积极:推动了欧盟的制度改革,为未来欧洲一体化提供发展方向。(2分)
因素:国家利益。(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