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天下第一楼(节选)
知识
1.作者简介。
何冀平,1951年出生,剧作家。1988年,由她创作的话剧《 》在演出后轰动一时,演出场次仅次于《茶馆》,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作品。
2.背景探寻。
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创业于清同治年间。民国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事已高,店业全仗二掌柜王子西协助两位少掌柜经营。怎奈两位少爷与烤鸭无缘,大少爷好唱戏,二少爷好习武,店铺入不敷出,王子西向老掌柜推荐卢孟实来操持店业。生性聪慧的卢孟实立誓要干出一番事业来。面对势如垒卵的福聚德,他绞尽脑汁,结果竟使三间老屋翻盖起了二层楼。卢孟实之所以能使福聚德东山再起,除了他本人的精明干练,还依靠与他相好的玉雏儿姑娘,更靠技艺超群的厨师罗大头和善于迎来送往的堂头常贵。光阴荏苒,十年一晃而过,“福聚德”名噪京师。然而,事与愿违,就在福聚德发展正盛时,却又遭到了东家、官府等内逼外压,最终走向了没落。
3.知识链接。
戏 曲
中国古代戏剧又称“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等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个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4.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福聚德这个典型环境,刻画了各色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示了人物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歌颂了卢孟实、常贵等人的聪明才智、事业心和实干精神,控诉、批判了游手好闲的败家子习气和黑暗腐朽的社会势力,深刻揭示了福聚德逐渐衰落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
1.天下第一楼
重点
1.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常下,王欲上”):交代了福聚德开业的兴隆景象以及掌柜的身世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第二部分(从“唐茂昌带福子气冲冲地上”到“掌柜的是你祖宗?跪下”):写卢孟实出场前,唐茂昌与王子西、罗大头与克五、罗大头与成顺的矛盾冲突,暗示着社会背景的复杂和福聚德开业的不顺。
第三部分(从“一个衣着整齐的小伙计快步跑上”到“玉雏儿扶卢下”):卢孟实出场后,先后经历了卢孟实与小伙计、卢孟实与罗大头、卢孟实与唐茂盛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预示着福聚德开业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暗示着福聚德由盛而衰的过程。
第四部分(从“唉,不知道打哪儿就给你横插一杠子”到结尾):尾声。揭示福聚德由盛转衰的根源。
2.舞台剧强调的是集中的舞台冲突,在节选部分,也有不少的舞台冲突,请逐一概括。
(1)开业当天,唐茂昌到福聚德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2)克五讹诈罗大头,被罗大头力拒,克五虽是无赖,却讨了个没趣。
(3)罗大头发现烤杆被徒弟成顺用过,让他下跪,驯徒。
(4)克五想讹诈卢孟实,被其强行赶出。
(5)卢孟实严惩不成器的小伙计,却厚赏成顺。
(6)罗大头想惩戒成顺,被卢孟实阻拦,引发罗大头的罢工,卢孟实顺势将其辞退,重用成顺。
(7)唐茂盛到店里要钱要人,卢孟实被逼得欲骂无言,欲哭无泪。
3.在这些诸多的矛盾冲突中,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应该是哪些?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应该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就节选部分而言,就是以唐家二少东家为代表的剥削阶级以及克五这些剥削阶级的爪牙,与以卢孟实为代表的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4.分析罗大头的人物形象。
罗大头恃才自傲,迂腐固执,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脾气火爆,同时又一身正气,真率,不屑与小人为伍。
罗大头是福聚德的烤鸭师傅,从“别忘了你们当初是怎么把我请回来”一语中,可以看出罗大头的技艺精湛,是店里的“顶梁柱”之一。但是他固执、不懂变通,如强调不到七十不传徒弟,自恃技艺精湛,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动辄就要撂挑子走人,脾气也十分火爆。不过,他的火爆脾气也说明他的性格之真,他看重自身的价值与名誉,看不起克五那种混吃混喝、人品卑污的“爷”。
5.快速阅读全文,梳理出主要情节,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
情节一: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情节二:克五以罗大头藏烟土为要挟骗吃喝,遭卢孟实赶出。
情节三:卢孟实处罚不成器的小伙计,厚赏成顺。
情节四: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自大,侮辱卢孟实并撂挑子离开。
情节五:唐茂盛借机要钱,挖走堂头常贵。
6.说说本文的戏剧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本文的戏剧冲突是围绕“福聚德”的即将衰落展开的。
7.文章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文章的情节?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的衰落原因的认识。
修鼎新的一句话“一个人干,八个人拆”是对上述情节最好的概括。从全文来看,唐茂昌与唐茂盛是只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成心要钱挥霍,且二少爷直接挖走店里的得力助手,这比坐吃山空的后果更加严重;罗大头是烤鸭一把手,克五又知道他藏着烟土,这无疑是罗大头将要出事的信号。且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离去,这对于“福聚德”无疑是有打击力的;此外,连小伙计都不成器。种种迹象,几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将衰落。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说,这是勤劳务实的人与东家少爷、克五这样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与欺压平民的官僚之间的矛盾。这矛盾,才是“福聚德”真正衰落的原因。
8.分析卢孟实的人物形象。
卢孟实在未出场时就通过王子西等人的评价,“咬牙跺脚地干”,侧面表现出他是一个务实勤劳的人。卢孟实一经出场,便不屑于与克五这样的游手好闲之辈打交道,且将事情安排得妥帖,这就说明卢孟实是个精明能干的人。训斥伙计,赏成顺,让成顺体面一点,又表现了一个劳动者的自尊,他不仅关心着自己的自尊,同时也关注着伙计们的自尊。而与罗大头的对话中,又体现了他是个不固执的人,对陈腐该改的规矩力图改之。不过,从他对待罗大头过程中,又能见其刚直的性格。这与后来东家二少爷出场时似有所矛盾,对待这位东家二少爷,卢孟实依然要陪着笑,这是这个时代阶级之分下朴实劳动人民的悲剧。
总结:务实勤劳、精明能干、自尊自强、关心伙计、拒绝陈腐不变通、刚直却又不得不学着屈服于社会环境。
9.本文中用语简单明了,符合真实生活,但也有不少语言含义深刻,请你找出几句,并做简要分析。
(1)克五: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嬉笑)得了,给俩鸭脖子还不行?!
分析:“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烟多为什么会闻不出来呢?这明显是个反讽的句子。作者看似在这里只是说克五一人,事实上是讽刺了一大批欺软怕硬的人,他们占着自己有一丁点地位就欺压朴实善良的民众,而面对恶势力,却又谄媚地陪着笑脸。
(2)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面的。
分析:卢孟实骂小伙计,是想伙计们能争口气,即使社会地位低下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让成顺将喜事办得有面子,也是为了维护尊严,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傲骨。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喧哗(huá) 眩晕(yūn) 玉雏儿(chú)
B.瞅瞅(chǒu) 嬉笑(xī) 贝勒府(lè)
C.哄笑(hōng) 煞白(shā) 侍候(shì)
D.忌讳(huì) 落子(lào) 呷了一口(yā)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匾 凄惨 歇歇脚 金璧辉煌
B.簇拥 账薄 耍威风 赫赫扬扬
C.窝囊 嫖赌 鸭架桩 名噪京师
D.冤枉 地锲 侦缉队 咬牙跺脚
3.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拿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怯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因风俗习惯或个人原因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
(4)__________:另外请一个较高明的人,意即不想接受委托或聘请。
4.下面的台词分别出自课文中哪个人物之口?
(1)过了正五过初六,过了初六还照旧,说话这年就过完了。( )
(2)老爷子就这么窝囊死的?( )
(3)你告诉他们,这儿是老唐家的买卖。把钱柜打开。( )
(4)孟实苦干了十年,有点儿积蓄不假,可是,他辛辛苦苦把个要关张的福聚德拾掇得名噪京师,就落了这名声,就太冤枉人了。( )
(5)成顺,拿起来。侍候下今天这些座儿,我升你当灶头。散!( )
5.下面省略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感觉不适)留我晚上看吧。全赢德的伙计柜上的,愿留的都留下,千万别让他们没地方去,还有……(一阵眩晕)
B.您看,这影壁得描金了,后院堆房要挑顶子……
C.(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二爷要,就……
D.第、第九条,店员不许看落子,听花鼓,不许……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自己虽然不知道是因为懒,还是因为无用,总之觉得是一个不肯运动、十分安分守己的人。
B.圆明园是万园之园,建筑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堪称人间仙境。
C.不是你俩还有谁!这班上就数你们最爱造谣生事,搬弄是非。
D.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校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7.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天下第一楼》自199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近四百场,场场爆满,是继《茶馆》之后,演出场次最高。
B.《天下第一楼》的语言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和鲜明的行业特点,生动、地道,充满生活气息。
C.《天下第一楼》歌颂了卢孟实、玉雏儿姑娘、罗大头、常贵等人的聪明才智、事业心与实干精神。
D.该剧描写了创业于清代同治年间、传至民国初年的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由入不敷出势如累卵到东山再起、名噪京华再到又面临倒闭的曲折发展历程。
8.下列关于戏剧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的情节和小说的情节是一致的,都只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B.剧本必须有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也就没有戏剧。
C.在川剧戏曲中,帮腔人既可以是局外人和旁观者,也可以是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角色,甚至可以是作者、观众的代言者。
D.按矛盾冲突的性质与表现手法分,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曹禺的《雷雨》就是一部正剧作品。
9.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人物什么情感?
做饭庄子的就不能置产业?就都得吃喝嫖赌走下流?我还想买济南府,买前门楼子哪!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节选,完成文后题目。
福聚德的伙计们头脸干净,新鞋新帽,面带笑容,垂手而立,迎接着新年里的第一批客人。
王子西 福顺,盯着点门口,胡同口,有要紧的主顾先喊一声。
福 顺 (已经长成个大小伙子)放心吧,二掌柜!(下)
王子西 过了正五过初六,过了初六还照旧,说话这年就过完了。
常 贵 咱们大开张,对过儿大关张。
王子西 全赢德那掌柜的就不是发家的样儿,伙计多吃半个馒头,他都耷拉脸子。
常 贵 那边伙计也怪可怜的,跟掌柜的说说……’’,怎么搭济一下。
王子西 这事他想得到,别忘丁,他爹也当过伙计。
常 贵 这十来年了,我都没敢问过,玉升楼掌柜的真干过那么缺德的事?
王子西 就为丢了几两金子,用这样的大秤(指墙上挂着的丈把长的大秤)把柜上的伙计,出门秤一次,进门秤一次。
常 贵 老爷子就这么窝囊死的?
王子西 要不孟实这么咬牙跺脚地干,心里窝着口气。
1.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王子西嘱咐福顺“盯着点门口,胡同口”,其中“盯”字改成“看”或“望”好不好?为什么?
3.选文中通过人物对话交代“对过儿大关张”相关情况对表现卢孟实有何作用?
4.从选文看,常贵是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戏剧选段,完成题目。
鲍西亚:你这场关系打得倒也奇怪,可是按照威尼斯的法律,你的控诉是可以成立的。(向安东尼奥)你的生死现在掌握在他的手里,是不是?
安东尼奥:他是这样说的。
鲍西亚:你承认这借约吗?
安东尼奥:我承认。
公爵:……现在你虽然坚持着照约处罚,一定要从这个不幸的商人身上割下一磅肉来……犹太人,我们都在等候你一句温和的回答。
夏洛克:……您要是问我为什么不愿意接受三千块钱,宁愿一块腐烂的臭肉,那我可没有理由可以回答您,我只能说我喜欢这样,这是不是一个回答?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们赶掉,谁管得了我?
巴萨尼奥:你这样使劲儿磨着刀干嘛?
夏洛克:从那破产的家伙身上割下那磅肉来。
……[来
鲍西亚:那么犹太人应该慈悲一点。
夏洛克:为什么我应该慈悲一点?把您的理由告诉我。
鲍西亚: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御杖不过象征着俗世的威权,使人民对于君上的尊严凛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却高出于权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内心,是一种属于上帝的德行,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所以,犹太人,虽然你所要求的是公道,可是请你想一想,要是真的按照公道执行起赏罚来,谁也没有死后得救的希望;我们既然祈祷着上帝的慈悲,就应该按照祈祷的指点,自己做一些慈悲的事。我说了这一番话,为的是希望你能够从你的法律的立场上作几分让步;可是如果你坚持着原来的要求,那么,威尼斯的法庭是执法无私的,只好把那商人宣判定罪了。
……
夏洛克:好,那么魔鬼保佑他去享用吧!我不打这场官司了。
鲍西亚:等一等,犹太人,法律上还有一点牵涉你。威尼斯的法律规定:凡是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手段,谋害任何公民,查明确有实据者,他的财产的半数应当归受害的一方所有,其余的半数没入公库,犯罪者的生命悉听公爵处置,他人不得过问。你现在刚巧陷入这一条法网,因为根据事实的发展,已经足以证明你确有运用直接间接手段,危害被告生命的企图,所以你已经遭逢着我刚才所说起的那种危险了。快快跪下来,请公爵开恩吧。
(选自《威尼斯商人》)
1.结合全剧回答:法庭审理这场戏的剧情,是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而逐渐展开的?在大家面对夏洛克的要求束手无策时,鲍西亚抓住了哪两个苛刻的条件使问题迎刃而解?
2.结合各自表现,简要说说选段反映了夏洛克或鲍西亚怎样的个性特点?
3.根据戏剧,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生活现实,结合全剧以及你的理解,分几点简要说说当时威尼斯的社会背景。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浙江宁波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帽 子
【波兰】格罗津斯卡
(A)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B)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C)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
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3.文中(C)处画线的每个句子都独立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妙处?
4.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
1.B
【解析】A项,“晕”应读yùn;C项,“煞”应读shà;D项,“呷”应读xiā。
2.C
【解析】A项,“璧”应为“碧”;B项,“薄”应为“簿”;D项,“锲”应为“契”。
3.(1)装腔作势,摆架子。
(2)指胆小软弱。
(3)忌讳
(4)另请高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熟读课文,扫清文中的词语障碍,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能够熟练运用。本题形式为根据词语解释写出词语或根据所给词语释义。本题不难,掌握了文中的重点词语既可作答。
4.(1)王子西 (2)常贵 (3)唐茂昌 (4)玉雏儿 (5)卢孟实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语言特点等,根据题目中给出的语句分析作答即可。
5.D
【解析】D项,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其他三项中的省略号都表示语言中断。
6.D
【解析】“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重新做人。这个词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物。
7.A
【解析】A句的错误属于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应在“最高“后加上“的剧目。
8.B
【解析】A项,戏剧的情节和小说的情节是不同的,戏剧的情节是由其显在部分与潜在部分构成的,而小说的情节则全是显在的。C项,帮腔人不能是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角色。D项,《雷雨》是一部悲剧作品。
9.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出卢孟实对世俗偏见的愤慨及其想要摆脱“五子行”被人轻贱的处境的强烈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人物情感。通读课文,找到相关的文章段落,找出说话人及语言环境,分析说话人当时的处境及心理活动,加以分析即可。
一、
1.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伙计们的精神面貌好,侧面表现出掌柜的管理有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头脸干净”是肖像描写,“面带笑容”是神态描写,“垂手而立”是动作描写。要联系语境分析这些描写对表现主要人物或文章主题的作用。
2.不好。因为“盯”有“看”和“望”的意思,且比“看”和“望”更长久,更用心,更专心,更能表现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饭店经营者谨小慎微的艰难处境。
【解析】联系实际生活中运用“盯”“看”“望”的例子,体会“盯”字长久专注的特点,然后联系对社会背景的了解及文中“要紧的主顾”体会王子西作为二掌柜维持饭店生存的小心心理。
3.引出卢孟实父亲的遭遇,交代卢孟实“咬牙跺脚”地干的原因——争口气。
【解析】根据常贵与王子西的对话内容回答即可。
4.常贵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
【解析】从人物语言“那边伙计也怪可怜的,跟掌柜的说说,怎么搭济一下”可见常贵善良、有同情心。
二、
1.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照约进行处罚”。一是不能流一滴血;二是不准割得超过或者不足一磅的重量。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一问,通读全文后,根据题干找到事件中心问题即可。如夏洛克的观点是“从那破产的家伙身上割下那磅肉来”,而鲍西亚主张的是仁慈。所以中心问题可确定为“要不要照约进行处罚”。二问,考查对此戏剧内容的积累,答案被选文省略。鲍西亚在要求夏洛克“应该慈悲一点”未果后,提出不能流一滴血,不准割得超过或者不足一磅的重量这两个苛刻的条件,有效地制止了夏洛克的残酷做法。
2.夏洛克是一个得理不饶人、自私、贪婪、残酷、没有同情心的犹太人。鲍西亚是一个新时代女性形象,勇敢、聪颖、智慧,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爱情。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从戏剧人物的对话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您要是问我为什么不愿意接受三千块钱,宁愿一块腐烂的臭肉,那我可没有理由可以回答您,我只能说我喜欢这样”等语言描写中可概括出夏洛克是一个残忍、没有慈悲之心的人。再如从“凡是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手段,谋害任何公民,查明确有实据者,他的财产的半数应当归受害的一方所有,其余的半数没入公库,犯罪者的生命悉听公爵处置,他人不得过问。你现在刚巧陷入这一条法网”的语言描写可见鲍西亚是一个勇敢、聪颖、智慧的女青年。所以一定要读懂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3.当时的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当时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以海外贸易为重要经营手段,他们认为商业贸易是一种体面的行业。而高利贷是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旧式的赢利方式,受到新兴商业资产阶级的轻视。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需要结合全剧内容和主题作答。《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大约作于1596—1597年。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当政的繁荣昌盛时期,尤其在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海外贸易也盛极一时。当时人们对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有好感,对高利贷者却极端厌恶、痛恨。这部戏剧明显地体现出莎士比亚的爱憎情感。
1.十排的先生在剧场被九排的女士的帽子挡住了视线;十排的先生被剧场其他人(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后排的女士、后排众人)指责;十排的先生陷入尴尬之时,九排的女士为他解围。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要点一: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要点二: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要点三:暗示剧场观众的“表演”即将开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在篇首,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在文中,埋下伏笔,为后文做铺垫;在文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有时还有表达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作用。结构上: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对上文内容总结;前后呼应或首尾照应的作用。答题格式: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在文中起到了……的作用。(内容+作用)。(1)A句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2)B句内容上交代演出开始;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作者这样安排,能凸显当时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的情景;一句一段,是呵斥,是指责,展现了当时群情激愤的场面。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安排上的作用。要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写作目的进行分析。从内容上,描写了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的情景。这样安排的目的是突出表现了众人对此事的愤怒情绪。作者有意突出当时场面的混乱。
4.【示例】九排的女士反复说别人自私自利,确实是实情,他们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其实九排的女士更自私自利。小说中所有的人都无名无姓,这种泛指让我们明白,小说中的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者,他们是同一类人:由看戏的观众变成了演戏的演员,演出了一幕自私自利的讽刺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情节和主旨分析概括即可。从小说的内容来看,所写的人都是“自私自利”者。特别是九排的女士不摘掉头上的高帽子影响他人观看演出,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她虽口说别人自私,其实她更是自私自利者。而围绕着这一事件,众人上演了一幕自私自利的讽刺剧。据此理解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