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21世纪教育网 下载精品教学资源www.21cnjy.com
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140篇大阅兵第七辑
31.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孟子谓齐宣王①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③其妻子,则如之何④?”王曰:“弃之⑤。”曰:“士师不能治士⑥,则如之何?“王曰:“已之⑦。”曰:“四境之内⑧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释】①齐宣王:(?——前301)姓田,名辟疆,战国时齐国国君。 ②比其反:等他回来。其,他,代词。反,同“返”。 ③冻馁(něi):寒冻饥饿。馁,饥饿。 ④如之何:对他(朋友)怎么办。 “如何”、“如之何”,固定结构,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大体相同。如果作谓语,多是商量可否或询问方法、情状等,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⑤弃之:抛弃他(朋友)。 同他绝交。 ⑥士师不能治士:士师,法官。治士,办案。 ⑦已之:罢免他。已,停止。这里意为“停职”、“罢免官职”。⑧四境之内:一个国家,全国。
【简析】本文不从正面向齐宣王说教,而是从侧面设事例,请对方回答。所举事例,由小到大,由远及近,由宾至主,导入治国正题。齐宣王知道自己短处被揭,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一句“顾左右而言他”,使齐宣王神态毕现。
【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l)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 )( )
(2)比其反。( )
(3)王顾左右而言他。(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谈谈你对齐宣王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训练】
l.(1)妻子:妻子儿女 游:游学,游历 (2)比:等到 (3)顾:看,回头看
2.法官不能办案,应该怎么办?
【拓展】
齐宣王回避孟子的问话,反映了他在治国、施行仁政方面做得不好。
【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你有个臣子,把妻子儿士托付给朋友,自己去楚国游学。等他回来.妻子儿女都在挨饿受冻,应怎样对待他的那位朋友?”齐宣王说:“跟他绝交。”(孟子又)说:“法官不能办案,应该怎么办?”齐宣王回答:“撤他的职。”(孟子又)问:“一个国家治理得不好,那又怎幺办?”齐宣王(无话可说)只好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孟子曰:“是焉④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⑤也,父命⑥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⑦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⑧!’ 以顺为正者,妾妇⑨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⑩,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①景春:战国时人,推行合纵连横之术。 ②公孙衍:即魏人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张仪:战国时的策土,用连横之策得到秦王重用。岂:难道:诚:确实 ③息:战争平息 ④是:这样 焉:怎么。 ⑤土夫:成年男子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此指加冠。 ⑥命:教导 ⑦之,到……去,与“往”同义连用。女:同“汝”,你 ⑧无:不要。违:违背夫子:丈夫。 ⑨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 ⑩广居:宽大的房子,孟于用来比喻“仁“。 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来比喻”礼” 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 ?由遵循大道走 ?淫:惑乱 ?移:改变 ?屈:使……屈服。? 此之谓:把这叫做
【简析】《富贵不能淫》一章,孟子阐明了大丈夫应有的作为,即要坚守“仁”“义”“礼”。他运用比喻说明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骨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以发扬光大。
【训练】
1.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二段第一句中的“焉”字与平时学的“焉”字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本文古今差异较大的一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 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 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 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 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 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 样才叫做大丈夫!”
33.尧舜禹之时
《孟子》
当尧①之时,天下犹未平②。洪水横流③,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④,禽兽繁殖,五谷不登⑤,禽兽逼⑥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⑦。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⑧。
舜使益掌火⑨,益烈⑩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注释】①尧: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领袖。②犹:还。平:安定,治理好。③横( hènɡ)藏:不顺水道乱流。④畅茂:茂盛。⑤登:成熟,丰收。⑥逼:威胁。⑦交:纵横交错。中国:指中原地区。⑧舜: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领袖。救治:治理:敷,施行。⑨益:舜的臣子。掌火:掌管火。⑩烈:使火猛烈,指放火。?匿(ni):隐避。?禹: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领袖。疏:疏通。九河:泛指黄河下游许多河道。?瀹(yuè):疏导。济(jǐ)、漯(tà):都是河名。?注:使……流入。诸:“之于”的台音。?决:找出缺口,引导水流。汝、汉:都是河名。?排:指排除淤塞。准、泗(sì):都是水名,?江:长江。?食:供给粮食。?是,这。?其九:指禹的家门。
【简析】《尧舜禹之时》一段,记述了上古时期先民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先民改造自然的艰苦努力,使后人时上古的情况有所了解。大禹治水是个古老的传说,这里极为简要地写出了治理水患的经过。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表现了他/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天仍值得发扬。这个选段多用四字短句,而且与长句交相选用,又运用一些排比、对偶修辞法,读来很有气势。
【训练】
1根据加点词之义,写成语。
(1)五谷不登 ( )
(2)禽兽逃匿 ( )
(3)央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
(4)益烈山泽而焚之 ( )
2.在文中摘录描述“天下犹未平”的语句,试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三段句式整齐,特别是“疏”、“瀹”、“决”、“排”等动词的运用值得品味。试从表现人物和行文给读者的感受两个方面进行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年“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如今却用强硬的手段制止人们滥捕野生动物,
谁对谁错?人和野生动物该如何相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古时候,禹之前,“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为了抵御洪魔,人们常用的方法是堵。聪明的禹采用了“疏”的方法。请体在文中摘录“疏”的内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人的行为,可以看出人的性格与品质,你能从禹的行为分析一下他的品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泽东同志得知江西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后,兴奋不已,写了《七律·送瘟神》二首,其中有“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你能说说这里的“舜尧”是什么意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训练】
1. (1)五谷丰登 (2)销声匿迹 (3)全神贯注 (4)涸泽而渔(只要是本文中之词义,其他
亦可) 2“洪水横流……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旨在用环境之劣,治之不易来烘托尧舜禹劳苦功高,张扬作者“仁政”、“王道”的主张。 3.动词力度大,动感强,有力地表现了治水之难,功劳之大,读起来字词铿锵,节奏明快,语势强,颇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4.都是对的(分析略)生态平衡。
【拓展】
1.瀹 济摞,“而注渚诲……面注之江。”
2.提示:(1)“疏“,聪明(2)“三家门而不入 艰苦奋斗,公而忘私
3.像舜尧那样充满智慧,艰苦台斗,公而忘私
【译文】在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治理好,洪水不顺水道乱流,在天下泛滥。野草树木很茂盛,飞禽野兽繁殖很多,五谷不成熟,飞禽野兽威胁人,兽蹄印、鸟爪迹所形成的道路,在中原一带纵横交错,尧独自担忧这件事,推举舜来治理
舜让益担任掌火之官,益点燃山中泽畔的草木焚烧它们,飞禽走兽逃跑躲避。
大禹疏通众多的河流,疏导了济河、漯河,使它们流入海里;给汝水、汉水挖开缺口引导水流,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之处,使它们流入长江里;这以后中源一带才能耕种吃到粮食。在这时期,大禹在外面八年,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而不进去。
34.三过其门而不入
《孟子》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回,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披发缨冠救之,可也 。乡邻有斗者,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简析】
孟子推崇禹、稷、颜回三人虽所处位置不同,但他们的处世之道并无差别,有相同的人生观,相同的做人原则,即把天下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安贫乐道执著不变。禹、稷公而忘私,颜回安贫乐道,使禹、稷居于颜回的那种处境,禹、稷依然快乐,使颜回居于禹、稷的那种地位,颜回也能忧禹、稷所担忧的事情。
【训练】
1.下列加点的词语“虽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可也”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是( )
A.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B.风吹草低见牛羊。
C.孔子贤之。 D.孰为汝多知乎?
下列“之”字都起指代作用,请分别说出各自的指代对象。
(1)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
(2)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 )
(3)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
辨析加点词语的古今用法。
A.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 ( )
B.警方成功救出两名落崖少女。( )
A.虽闭户可也。( )
B.衣服虽破旧,但很干净。( )
4.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项。( )
A.人不堪其忧。 B.三过其门而不入。
C.颜子不改其乐。 D.子罕置诸其里。
【拓展】
1.孟子说:“禹稷颜回同道。”同道,即有相同的人生观,相同的做人的原则,你认为这相同的原则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认为如果有同屋的斗殴,应该马上前去制止,而如邻居街坊有斗殴的,就不要去制止。这是什么道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训练】
1.C 2.(1)代禹、稷 (2)代同室斗者 (3)代溺者 3.(1)制止 B.使摆脱灾难或危险 (2)A.即使 B.虽然 4.A
【拓展】
1.把天下的疾苦,当做自己的疾苦,安贫乐道执着不变。
2.可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方面考虑。
【译文】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认为他们贤。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住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有相同的原则。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因此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如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制止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制止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
35.仁者无敌
《孟子》
梁惠王①曰:“晋国,天下莫强焉②,叟③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④,东败于⑤齐,长子死焉⑥;西丧⑦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⑧之,愿比⑨死者一洒之,如之何⑩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①粱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②晋国:指魏国。莫:没有哪-个,否定性无定指代词。焉:兼词.相当于“于(比)之(代晋国)”。③叟:老年男子,指孟子。④及:到。寡人:寡荐之人,国君自称。⑤于:介词,被。⑥焉:相当于“于(在)之(那里)”。⑦丧:丧失。⑧耻:以……为耻。意动用法。⑨比:为,替,介词。洒(xǐ):洗雪。⑩如之何:对它怎么办。?方:指长和宽的距离。王:称王。?省:减少。?薄:减轻。税敛:税收。?易:处理得好。耨(nòu):除草。?暇:空闲。悌(tì):敬爱兄长。梃:制作。挺(tǐnɡ):棍棒。?挞(tà):打。?时:农时。?陷溺:使……陷入痛苦境地,使动用法。陷:掉进陷阱。溺,淹没水中。?王请:即请王。请,表劝请的副词。
【简析】这篇短文通过孟子和粱惠王的对话阐明了“仁者无敌”的主旨。粱惠王先追述魏国曾经强大过,但到他执政之时,则兵败地丧,他想洗雪仇恨,向孟子请教富国强兵之策。孟子在回答中说明国家强弱及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于国家的大小,而在于君王能否实行“仁政”。行“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这种主张在客观上是有利于人民的。“仁政”的主要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不夺民时,进行孝悌忠信的教育。孟子运用对比的方法。得出“仁者无敌”的结论,行文逻辑严密,富有说服力。
【训练】
l.本文中的“比”与《核舟记》中,“两膝相比者”的“比”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本文中的一个使动用法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的话按什么顺序来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1.孟子的解说运用了哪几步,从文中能找出吗?(提示:从标点符号看一目了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二段开头说“孟子对曰”,为什么用“对”,而不用“答”’(提示:理解两词所包含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训练】
l.前者“为”介词,后者有“挨着”的意思。2.陷溺 3.行“仁政” 4.逻辑顺序
【拓展】
l.两步 (1)对百姓实施“仁政”之策;(2)制作兵器
2.因为“对”字在平等人士之间才用,表达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种友好的关系。
【译文】梁惠王对孟于说道:“魏国,当时天下没有别的国家比它强大的,这是您所知道的。但到了我本人的时候,在东方被齐国打败,长子死在那里;在西方丧失土地给秦国七百里;在南方又被楚国侮辱。我认为这是耻辱,希望能够替死去的人全都洗雪仇恨。要怎么样才可以?”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土地纵横一百里就可以靠它称王。大王您如果向百姓实行仁政,减少刑罚,轻赋税,深耕细作,使年轻人在闲暇时间来讲求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对人尽心竭力、守信用,在家用这些道德侍奉自己的父兄,在外用这些道德侍奉长辈上级,这就可以让他们心甘情愿制作棍棒,用来抗击秦国、楚国的坚固铠甲、锐利兵器了。那些国家侵占了他们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东逃西散,秦国、楚国使他们的百姓陷入痛苦的深渊中,君王您去征讨他们,那有谁和你对抗呢?所以谚语道:‘仁德的人无故于天下。’请君王不要怀疑了。
(1)救
(2)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