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与前一课在结构上很相似。人为什么有心跳呢?我们的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解答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深入到人体内部去寻找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科学地认识自身的生理现象,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本课,无论是认识心脏还是认识心脏的功能,都始终是围绕心脏的跳动问题展开的。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
第一,主要解决“心跳是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和了解心脏的跳动。心脏的结构比较复杂,但是教材避繁就简,仅仅从它的形状、大小、位置、主要结构等方面来指导学生认识心脏,并通过皮球这样一个富有弹性的模型,指导学生松压,帮助学生把手上的感觉迁移到思维上,认识到心脏是由肌肉构成的,从而很容易理解心跳其实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
第二,主要解决“心脏不停地跳动是在干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的功能。教材先指导学生进行塑料瓶泵水的模拟实验,通过在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塑料瓶所观察到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人体血液在全身的不断流动,引出脉搏这个概念。然后,指导学生测自己一分钟的脉搏数,并与心跳次数作比较,最后得出每分钟心跳与脉搏次数相同的结论。进而,再指出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知道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并与脉搏的跳动一致。
第三,讨论血液为什么要不停地流动,即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心脏不断跳动的目的是推动血液循环,保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和生命活动。在学生进行推测的基础上,教材介绍血液循环的意义,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运动时,呼吸、心跳会同时加快?这是单元学习的高潮,又回到了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上。这时,应加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方法存在于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补充,去伪存真,从而获得对呼吸与血液循环比较完整的认识。
第四,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关爱自己的心脏,即进行保护心脏的教育。这里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经常运动和合理、健康的饮食对保护心脏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人体的构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初步具备自主研讨的能力,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对于心脏和血管学生有一定的粗浅的认识,但对于二者的内在联系却一知半解,对于血液循环的意义比较陌生。
学习目标
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2.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3.会测量自己的脉搏,知道心跳和脉搏的关系。
4.知道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心脏。
难点:认识心脏的功能。
评价任务
1.认识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2.认识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3.通过测量脉搏和心跳,知道心跳和脉搏的关系。
教学准备
心脏模型、人体半身模型,小皮球或其他具有较强弹性的替代物,塑料瓶、水槽、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秒表或者计时钟、记录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心脏和心跳
1.谈话: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吗?
2.出示心脏模型,向学生介绍它的形状和大小。
3.提问:它大致在身体的什么位置,请你来找一找。
4.小结:心脏位于人胸部偏左处,形状像个桃子,大小和人自己的拳头接近。
5.提问:你知道心脏是怎样跳动的?
6.学生手握皮球,反复挤压松开,体会手上的感觉。
7.小结: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
二、认识心脏跳动的作用
1.提问:心脏为什么要不停地跳动?(让学生进行猜测,可以把他们的猜测记录在黑板上)
2.谈话:心脏不停地跳动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来研究一下。
3.指导学生利用挤压塑料瓶的实验来模拟心脏的跳动。
4.活动:让学生找一找在身体哪些地方能摸到脉搏。
5.测量:和同伴合作,同时测出脉搏和心跳两个数值。同学帮助测脉搏,自己测心跳。(教师控制时间,然后学生轮换测量)
6.讨论:为什么一分钟的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相同的?
7.出示人体血管的分布图,讲解: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借助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来压出血液,同时又抽进血液,把血液“泵”到全身各处的血管中。血管也跟着收缩和舒张,这就是脉搏。血液就是这样在全身不停地流动。
三、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1.提问:血液为什么要不停地流动呢?
2.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
3.教师讲述:血液不停地在血管里流动,将肺部吸进的氧气和从小肠吸收的养料运送到身体各处,又把从全身各处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输送到肺和其他器官排出体外。
4.小组讨论:为什么运动之后,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
5.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播放资料,综述血液循环的作用:保证正常的代谢活动和生命活动。
四、讨论应该怎样关爱自己的心脏
1.谈话:心脏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2.教师讲解,学生阅读资料。
3.小结:运动贵在坚持。希望大家通过天天锻炼,使身体更加健康。
教学反思
因为本课概念多,知识点密集,认识的对象在人体内部,无法直接观察,为了充分发挥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我采用从体验心跳、测心跳和脉搏感知、观察图片、视频、讲解等带领学生探讨人体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奥秘。动手实验与知识讲授相结合,使学生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基本达到自主完成所学知识的目的。一是课前积极准备,丰富课堂内容。心脏、血液循环对于城市的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预设必要的动手操作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制作了PPT,下载了视频,设计了表格,精选了图片,丰富了课堂内容。二是课中适时点拨。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如果一味放手,学生的兴趣很快就会转移,男孩子兴许会想到网络游戏中游戏主角血管破裂,女孩子或许本就不太热衷,所以我在学生观察图片、动手操作中不断提出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三是学生学习中注意关注学困生,给他们多一些机会。四是努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