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七律 长征 课件(2课时,17+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七律 长征 课件(2课时,17+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5 15:35:32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5.七律·长征统编版 ·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涯”“渡”“索”“律”4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导语导入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很多艺术创造都来自于作者的人生经历。
  由毛泽东亲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升华而来的《七律·长征》会有怎样的气魄呢?初读课文结合你的课前预习,将课题解释得更为详尽。初读课文七律
  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
长征
  这首诗的题目。是中国工农红军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初读课文知识链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激昂的战斗豪情,以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古诗学习分组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以下词语的读音: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shān)
能与同学分享一下你的预习方法吗?古诗学习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传》,“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比喻形势发展迅速或工作进行顺利。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红军长征经此。
古诗学习试着为诗文断句,读出节奏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古诗学习根据书中注释和个人理解,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古诗学习  说说你还知道长征途中的哪些艰难困苦?

指导生字书写yá dù suǒ lǜ板书设计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课时作业一、读一读,写一写。
yá dù suǒ lǜ
悬( ) ( )河 铁( ) 七( )
二、解释诗句的意思。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崖渡索律课时作业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课件17张PPT。5.七律·长征统编版 ·六年级上册课时目标1. 背诵课文,感受关键字表达的思想情感。
2. 理解诗歌高度概括的艺术性和夸张的表达方式。
3. 体会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第二课时感受“远征难”一、读首联找出关键字,说说你的理解。
“不怕”“等闲”“万水千山”
“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概括了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语言高度凝练。二、从文中找出长征途中的具体困难
五岭 乌蒙山 金沙江 大渡河
三、作者为什么不把每一个困难都娓娓道来,而是选取这几处困难来描述?
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对“远征难”进行高度概括。既能集中呈现艺术冲击力,也能体现诗歌的艺术魅力。感受“远征难”理解“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五岭乌蒙山“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作者先用“扬”的手法,夸张其山势险峻。而后用“细浪”和“泥丸”夸张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同时也展现诗歌在艺术表达上的夸张手法。理解“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结合史实说说“暖”与“寒”的含义。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理解“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翻越岷山的难度远超五岭山脉和乌蒙山,为何作者却说是“喜”?品析尾联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品析尾联拓展阅读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1933年夏拓展阅读1. 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同追来的国名党军队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毛泽东再次路过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词。拓展阅读2.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上阕描绘了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美丽的颜色传神地描绘了一幅斑斓的夏日黄昏图,寓情于景。 下阙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回忆当年大柏地的激烈战斗,由叙述到抒情。拓展阅读3.作者为什么要描绘大柏地的美景?
  作者通过对大柏地美丽景色的描写和对大柏地激烈战争的回忆,热情地歌颂了革命战争。如果没有革命者的浴血奋战,也就没有今天大柏地焕然一新的美好景象。拓展阅读4.弹洞并不是美好的景象,可为什么作者却说“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弹洞不是一种美景,但是作者却以浪漫的革命主义去欣赏它——就用这弹洞去装点祖国河山吧!因为它见证了军民携手并肩,同仇敌忾战胜敌人的大无畏精神;见证了共产党革命者的英雄气概;也终将见证新世界的到来!课时作业一、我会选。
1.他在悬( 涯 崖 )上发现了一株罕见的灵芝草。
2.没有船,他们如何( 度 渡 )过黄河呢?朱司令陷入深深的沉思中。√√课时作业二、默写填空。
1.五岭逶迤腾细浪,

2.点明全诗中心的句子是
3.表现革命胜利在望的革命乐观之主义精神的句子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乌蒙磅礴走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