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我看》
穆旦
教材分析
《我看》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现代诗歌,这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诗作,涵泳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朗诵技巧,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为尝试诗歌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本文更适合学生自主欣赏,先独立阅读,不参考资料的前提下,记录初步感受,再结合注释、旁批等再读诗歌,然后通过反复诵读,分析“春风”“春草”“飞鸟”“流云”等意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和愿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感情。
学情分析:
在初一、初二已经学过了不少诗歌,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获取,学生的感悟能力也随之提升,但是对本诗的透彻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要通过查阅资料和反复诵读去加深体会;学生的朗诵能力越来越强,可以通过诵读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或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诗歌,记录阅读感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诗歌意境
3.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中作者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诗歌(重点);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和愿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感情(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读书指导法、小组讨论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查找作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独立阅读诗歌,记录阅读感受(上课交流);
教师准备好课件和拓展资料
1
预习导入
2
诗歌朗诵
3
研读探究
4
小结检测
5
6
阅读延伸
作业布置
1.字音字形(知识小卷)
丰rùn ( ) 沉zuì( ) 忧qī( ) bó发( )
飘yì( ) màn游( ) líu盼( ) 摇yè( )
2.学生介绍作者资料:明确作者这首诗歌的创作时期——20岁上大学期间
3.“我”看,“我”是谁?看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面对春景,诗人的所见所想是什么?
1.初读:感知内容→预习作业交流
2.再读:把握感情基调→进行朗读指导
3.三读:深入体会诗歌意境→进行朗读展示(可配乐)
4.齐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律(可配乐)
1.“我看”看到了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个画面?
明确:“春风”柔和、“春草”丰润、“飞鸟”闲适、“晴空”深远、“流云”火红、“大地”广阔→ 学生即时闭眼想象并描绘画面
2.年轻的诗人穆旦面对此情此景想到的是什么呢?这里的“你”指什么呢?
明确:“你”是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作者想到的是生命的勃发、与自然合流。
3.读到这里,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作者作品吗?
例如:陶渊明热爱自然、杜甫的《望岳》、朱自清的《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郦道元的《三峡》等。
诗人借助大自然中 春风 、 春草 、 飞鸟 等意象,表达了自己 对大自然的热爱 和 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的思想感情。
穆旦《春》《园》
艾青《春姑娘》、余光中《春天,遂想起》
春风
春草
我看 飞鸟
流云
我看 热爱自然、
与之合而为一
生命的勃发
我思
与自然合流
板书设计
尝试创作《我看》
要求:有所见、有所思
字数不限(至少三行)
学生小作
脑子
张煜轩
脑子啊
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脑子啊
人类却可以没有你
仍然生活下去
所以
就有了傻子
大脑
田圣
我们总是认为,
大脑
是人体最聪明的器官。
然而
你想想,
这个判断是大脑做出来的。
一天我的脑子对我说
姜晨
脑子:人生能不能有目标?
我: (一阵沉默过后)好吧
脑子:从现在开始,你只能说
你不会做一件事
我: 不行,两件
脑子:好吧,哪两件事?
我: 这件事不会,那件事不会
脑子接着就是一阵抽搐
我:我好像实现了我的目标
脑子
张智涵
脑子是个好东西
可我只用了5%
一个脑细胞对其他脑细胞说
“有我在就行了,
你们睡吧”
而后
我盯着面前的题
1+1=?
我写了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教材分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现代诗歌,是当代诗人舒婷于1979年创作的一首抒情现代诗。这首诗写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历史时期,诗中选取了生活中极具特征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倾吐了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强烈愿望,表达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心声,这首诗歌感情真挚,语言节奏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适合朗读。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独具特色的意象
2.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诗歌(重点);
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查找作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独立阅读诗歌,记录阅读感受(上课交流);教师准备好课件和拓展资料
教学过程:
1.预习导入
2.明确目标
3.指导朗读
4.问题探究
5.拓展延伸
6.课堂小结
1.预习导入
1.检查字词:干瘪(biě)????驳船(bó)????蜗行(wō)????胚芽(pēi)????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淤滩(yū)????纤绳(qiàn)
2.学生介绍作者资料:明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致橡树》《这也是一切》 《双桅船》等
明确这首诗歌的创作时期——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正是百废待兴之时
2.出示目标
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指导朗读
?????
(1)听范读
(2)学读
①指导学生自己试读
②指名读,学生点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重音。
③配乐全班小声跟读,再次享受诗歌的音乐美。
????
4.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哪些内容?
教师指导前两组意象及涵义,学生自由讨论后两组并选代表发言。
明确:第一节:连用“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五个意象并以“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语,来描绘祖国所承受的苦难与忧患。第二节用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表现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只是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
2.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不一样,第一句抒发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涵着诗人的几分痛苦几分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有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
5.拓展延伸
(结合时间安排,可布置成作业)
舒婷的《致橡树》《这也是一切》
爱国主题诗歌:《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何其芳、《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光的赞歌》艾青
6.课堂小结
当代作家李朝全:“在诗人笔下,祖国或许贫穷、落后、伤痕累累,但不失希望和美好。诗人愿意同全国十亿人民一起,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为祖国争取富饶、荣光和自由。这是一首情感浓郁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激情汹地表达了彻骨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
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悲哀之情
痛苦希望 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壮丽誓言 先抑后扬
深情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