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 高一历史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史料实证:民族大迁移的意义;
唯物史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历史解释:理解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民族交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课前预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三国
黄巾起义后,军阀割据的局面出现,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曹操击溃袁军,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作战于赤壁,曹操惨败无力南下,孙权巩固江南,刘备向西南发展。
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 灭亡。刘备、孙权相继称帝, 鼎立局面形成。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 。266年,司马炎代 称帝,国号晋,史称 ,司马炎即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 ,完成统一,三国时代结束。
西晋
晋武帝建立西晋后,恢复分封制,宗室诸王权力逐渐扩张。晋武帝死后,诸王争夺中央政权,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流亡南下。北方少数民族也乘机南迁,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移。内迁少数民族被晋统治者残酷压迫(被迫纳税、服劳役或沦为奴隶),怨恨之气,深入骨髓。
恰逢八王之乱耗尽国力,316年,匈奴贵族起兵反抗, 灭亡。
东晋十六国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 。
东晋统治南方时,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最重要的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 。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随后前秦被东晋击败于淝水,迅速衰落。
南北朝
三国、西晋以来,士族阶层形成,逃到南方的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 。此后, 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 。
4世纪末期,鲜卑拓跋部建立的 统一北方。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在位时,大力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
6世纪前期,北魏动乱,分裂为 和 ,后又被 和 取代,以上五个王朝,合称 。
北齐与北周东西对峙,南朝与北朝南北对峙,最后北周灭掉北齐。
581年, 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课内探究】
探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迁移的原因及意义
材料 从东汉开始,西北少数民族或因被中原王朝所征服,或因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中原迁徙。东汉灭亡经过60多年的折腾,汉民族剩下1000万左右。与此同时,北部少数民族大举南移,充当兵员和劳动人口......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中原,汉族人口为避乱,从中原地区向淮河、长江、珠江流域大量迁徙,在整个北方,汉族已经不占多数。同时,长江以南地区周边的少数民族也大量向这一地区迁移。
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数百年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对此后隋唐盛世及中国文化产生极大影响。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迁移的原因和意义。
探究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 北魏初年,贵族官吏按军功大小瓜分战利品,公开贪污受贿。孝文帝改革后实行汉族的俸禄制,规定俸禄之外,贪赃满一匹者处死,从而改善了吏治,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孝文帝还施行三长制。即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把各民族居民编制在一起,有力地促进了民族交往和融合。
长期战乱使农民破产流亡,土地荒芜,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男女、奴婢、官吏均按规定授予不等的公田。均田制对土地兼并有所抑制,使大批的流民与土地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项最重要的土地制度,一直实行到唐代。
孝文帝认为当时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不但统治中原不方便,也不利于封建政治、经济发展,于是想方设法排除各种阻挠,迁都洛阳。
此外,孝文帝实行多项汉化政策,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穿汉服;三十岁以下的鲜卑人必须改说汉语;改鲜卑的复姓为汉人之单姓;提倡鲜卑人与汉族通婚,魏孝文帝率先将汉族一等门阀家族的女子娶入后宫。
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意义。
【拓展】士族制度与九品中正制
两晋时期,士族门阀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曹丕最终能够代汉称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接受了士族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这是曹丕对士族地主的妥协,以此换得他们对自己代汉的支持。
世代居于显赫的政治地位的大地主称为士族,也称高门。一般地主称为庶族,又称寒门,高官均为士族所把持,庶族非有特殊的军功,不能得高官。士族与庶族之间等级界限严格,互不通婚,不穿同样的衣服,不随便来往。而且为了防止庶族冒充士族,还编有士族的家谱。士族在政治上享有无功无能而高官的特权,在经济上广占土地,将山川林泽据为私有,老百姓打柴捕鱼要向士族交税。
膨胀的权势造成士族极端的腐败,只会享乐和纵情声色使他们丧失了统治能力。士族从萌芽到鼎盛经历了4个世纪,但由盛转衰却不足百年。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针对训练】
1.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
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 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2.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兄弟辅助下,优待江南士族,平定叛乱,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政治由王导主持,军事由王敦控制,元帝对王敦甚至有“请避贤路(避位让贤)”的表示。东晋政治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该历史现象( )。
A.说明晋元帝注重分权制衡以稳定政权
B.反映出门阀政治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C.沿袭前代“君弱臣强”的畸形政治统治结构
D.是东晋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必然产物
【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政治上,国家大 ,民族大 , 阶层影响巨大,
, 制为门阀士族操纵政权开辟了道路。
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人口 , 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 奠定基础。
文化上,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遭到挑战,三者相互吸收借鉴。
【课堂高效练】
1、“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带去的先进生产技术产生的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2、“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止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其意在说明()
A.五胡入主中原改变了民族的分布 B.五胡内迁促进中原人民南迁开发江南
C.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比汉民族先进 D.在战乱和流徙中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3、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
A.农业化过程 B.封建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4、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商鞅变法 B.戊戌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5、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6、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7、根据下图,完成问题。
西晋末年各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
(1)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2)图2展现的中国古代人迁徙方向有什么积极作用?
答案:
【课前预习】
1.220,东汉,三国,蜀,魏,西晋,吴
2.西晋
3.东晋,十六国
4.宋,南方,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朝,隋
【课内探究】
探究一:
原因:汉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军事征服;中原需要兵力和劳动力;躲避战乱;中原有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
意义:
北方人民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工具、技术和劳动力,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探究二:
措施:整顿吏治;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通婚等。
意义: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巩固了北魏政权,为结束分裂和国家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拓展】C、B
【阶段特征】
分裂、融合、士族、九品中正
南迁、江南、南移
【高效练】
1-6DDBCBC
特点:民族大融合
影响:推动了经济发展,丰富了各族居民的生活,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作用: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大量生产力,推动了江南经济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11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历史统编版 高一
时空观念: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史料实证:民族大迁移的意义; 唯物史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历史解释:理解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民族交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学习目标
三国
两晋
南朝
东汉
隋
581年
北朝
历史脉络
探究一:民族大迁移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①汉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军事征服;
②中原需要兵力和劳动力;
③躲避战乱;
④中原有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
意义:①北方人民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工具、技术和劳动力。
②推动了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探究一:民族大迁移的原因及意义
探究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社会制度封建化
生产方式农耕化
胡服 汉服
迁都 改姓
措施:整顿吏治;三长制;均田令;迁都洛阳;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通婚等。
意义:①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⑤巩固了北魏政权,为结束分裂和国家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探究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拓展: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魏晋士族分布图
士族制度与九品中正制
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
政治上,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士族阶层影响巨大,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士族操纵政权开辟了道路。
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人口南迁, 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文化上,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遭到挑战,三者 相互吸收借鉴。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