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课件+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课件+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5 13:10:37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30分钟 32分)
一、语言应用(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2019·深圳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8 年12月13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讲述“悬崖村”脱贫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首演。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感受到“悬崖村”近年来发生的________的变化。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    )。舞台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梯被安全、耐用的钢梯代替,这象征着“悬崖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舞剧中,新生代的表演热情奔放,老一辈的表演__________,塑造出一个个饱满鲜活的形象,如柔美温婉的阿果、隐忍顽强的阿达、庄重贤惠的阿嫫……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__________地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证明,《大凉山的回响》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心灵回响”。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__________,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之上,带着观众走进那遥远却又温暖的大山深处,走进那遥远而又温情的故乡深处。 ?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串联故事,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B.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C.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表演故事,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D.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串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解析】选A。画线句中有两处错误。第一,搭配不当,“舞蹈”是形式,“故事”是内容,“形式”不能再现“历程”。第二,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前面的主语是“项目”,没有说完,又出现新的主语“人们”,应在“人们”前加“让”。这两处错误都改正的是A项。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翻天覆地 丝丝入扣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B.翻天覆地 有条不紊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C.前所未有 丝丝入扣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D.前所未有 有条不紊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解析】选C。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根据文中“正式首演”,应用“前所未有”。丝丝入扣:形容每一步都做得十分细腻、准确(多指文章、艺术表演等)。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文中是“表演”,用“丝丝入扣”。酣畅淋漓:形容极其畅快的样子。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语境是“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用“淋漓尽致”。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语境是“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之上”,此处应用“独辟蹊径”。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B.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的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C.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D.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解析】选D。根据前文“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应该用“人物发展村寨”的语序,故用“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故选D。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老李对儿子的书法老师说:令郎能在这次书法大赛上获奖,全仗您教导有方,我们全家感激不尽。
B.老李对老王说:这次护照办得如此顺畅,多亏你帮忙。今晚我打算登门致谢,请你务必在家恭候!
C.学校教导处通知说:学校明日将邀请德高望重的金教授在二楼报告厅作报告,希望同学们准时莅临。
D.小红在给编辑老师的信中说:拙作已草就,定有许多瑕疵,现奉寄给您,敬请斧正指教。
【解析】选D。A项,“令郎”是称别人家的儿子,不合语境。B项,“务必”和“恭候”都不对;“务必”是上级对下级,“恭候”是谦辞。C项,“莅临”用于欢迎上级到访,用错对象。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
A.我们呼唤,在现实生活中能有更多像朱光潜先生这样的人,为了文学的未来而思考,而奋斗。
B.内无余钱剩米,外无豪友强援,衣食不继,生计成忧,在生存和生活两方面,唐伯虎已被逼至悬崖边。
C.一条大河从村边奔腾而去,雪白的浪花激荡涌起,宛如白玉般迸溅开来,滋润了整个村子。
D.这些带着本乡土产去贩卖的车子,往往成群成帮,队伍拉得老长,道上飞扬的尘土是他们的旗号。
【解析】选A。A项,句中的“像”仅表示列举;B项,“困难的边缘”喻为“悬崖”;C项,“浪花”喻为“白玉”;D项,“尘土”喻为“旗号”。
6.当代著名文学家秦牧在谈到读书方法时,主张“牛嚼”(反复钻研)和“鲸吞”(广泛阅读)。某校举办辩题为“‘牛嚼’与‘鲸吞’孰优孰劣”的辩论会。假如你是参赛辩手,选择一方观点,写一段80字左右的辩词。要求语言简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简明的能力。表达时,首先要理解“牛嚼”和“鲸吞”的含义,并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你认为更好的一种方式,然后选择恰当的修辞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
答案:示例一:读书旨在讲究质量。只有“牛嚼”,才能汲取内容的精华,做出正确的判断,产生自己的见解。杜甫曾云:“精能尽其妙。”而“鲸吞”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可见,“牛嚼”优于“鲸吞”。
示例二:只有“鲸吞”,才能博览群书,去芜存菁;广泛吸纳,兼收并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诸葛亮读书就“独观其大略”。而“牛嚼”只能咬文嚼字,视野狭窄。因此,我方主张“鲸吞”优于“牛嚼”。
二、阅读鉴赏(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骨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对思维进行考古所用的工具是古文字。
B.在古人类时期,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个道理。
C.文字的产生是以抽象思维的能力水平为基础的,从象形文字可以看出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创造不出太抽象的符号。
D.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因此它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解析】选C。A项,“对思维进行考古所用的工具是古文字”的说法以偏概全,太绝对,原文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B项,古诗歌中和原始神话中说明道理的方式用反了。D项,“因此它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强加因果。原文不存在因果关系。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文章在论证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时,分别从古代诗歌、原始神话、文字创造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B.古人类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以及甲骨文中形容词的数量特别少都能说明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低下,这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举从羊的肥大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名词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
D.文章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相互补充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思维不断提高的论点。
【解析】选C。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中国、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都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可以推断出这些国家的古文字可能属于绘画文字的范畴。
B.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说明他们的思维还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C.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说明抽象思维的发展也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可见它们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解析】选D。“可见它们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原文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件141张PPT。第 八 单 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任务一 丰富词语积累 
【必备知识】
  1.语素
(1)定义:最小的语音、语义结体,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2)构词方式 2.熟语
(1)定义:是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能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 (2)分类 3.成语
(1)来源: (2)特征: 4.新词语【关键能力】
  一、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正确理解成语意义。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且都有来源和适用对象及
范围的特点。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
理解,如果不了解成语的来源,不知道其适用对象和范围,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成语意义,往往会造成误用。
正确理解成语意义,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规律方法: 2.辨析易混成语。
成语中有些是近义成语,有些是含有相同的词汇,所以容易混淆。对这类成语,可以从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彩、语体色彩、语法搭配、关键语素等方面去辨析。 二、正确理解和使用规范的新词语的能力
1.辨别不规范的生造新词语。
新词语中有一些生硬拼凑、格调低俗、不合规范、难以被人们接受的词语,对汉语的规范化造成消极的影响。我们要准确辨别并自觉抵制。 2.正确理解和使用新词语。
要了解新词语的来源,正确理解其含义和使用对象及场合,并在言语实践中正确使用。【学习活动】
活动一:积累词语方法交流。
活动指导
1.备好专用的词语本子,分类摘录词语。
2.将自己搜集、积累词语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整理成文,在课堂交流会上与同学交流。积累词语方法示例
一、集合法
就是把含有相同特点的词语集合在一起进行积累掌握的方法。 1.可以把含有相同部分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如:天长地久、天翻地覆、天高地厚、天花乱坠、天南地北、天昏地暗、天涯海角等,都以“天”开头;再如:平心静气、平易近人、平分秋色、平铺直叙、平步青云等,都以“平”字开头。 2.可以把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如:南辕北辙、声东击西、大惊小怪、出生入死、前呼后拥、左思右想等。
3.可以把重叠的词语集合在一起积累,如:浩浩荡荡、冒冒失失、隐隐约约、地地道道、家家户户等。 二、接龙法
就是用把一词的词尾同另一词的词头接起来的形式积累词语的一种方法,如:“光明正大——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工工整整——整装待发——发号施令——令行禁止……”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积累词语的兴趣,寓学于游戏之中。 三、讲故事法
即用讲述故事的方法来积累词语。有些成语是一个小故事或一则寓言的概括,有些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能讲述这个故事,这个成语就记牢了,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闻鸡起舞、指桑骂槐、毛遂自荐、指鹿为马等。用这些方法,可以较快地掌握、积累更多的词语。 活动二:小组分工合作,查阅工具书,说明下列成语来源,归纳类型,完成下列表格。
成语:天衣无缝 画蛇添足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痛心疾首天衣无缝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喻指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浑成自然,细致完美,无破绽缺漏可寻。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战国策·燕策二》比喻双方争持不下,让第三方得到了好处。痛心疾首《左传·成公十三年》形容痛恨到极点(疾首:头痛)。 活动三:巧用成语学文言。
1.依据成语理解、掌握古今异义词。
请根据成语“狼狈不堪”“不堪设想”中的
“堪”字的意义推求下列各句中的“堪”的意义。
(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  )﹒﹒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参考答案:“不堪设想”中的“堪”意为“经得住,能忍受”,现在不常用,(1)(2)中的“堪”也是此意。“不堪设想”中的“堪”意为“能够”,(3)(4)中的“堪”也是此意。 2.利用成语来掌握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穷”在古汉语意义非常丰富,但是都可以在成语
中找到它们的意义,请查阅工具书,写出下列成语中
“穷”字的意义,并加以记忆。
穷形尽相 (_____)   穷兵黩武(_____)
穷凶极恶 (_____) 日暮途穷(_____) 尽致用尽极为尽了﹒﹒﹒﹒穷乡僻壤(_____) 穷奢极欲(_____)
穷追猛打(_____) 穷当益坚(_________)
穷山恶水(_____________)贫穷极为彻底处境恶劣自然条件恶劣﹒﹒﹒﹒﹒ 3.利用成语掌握词类活用现象。
请指出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狼奔豕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幕天席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不翼而飞(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状语,像狼一样,像豕一样意动用法,把……当作帷幕,把……当作睡席名词作动词,长翅膀﹒﹒﹒﹒﹒ 厚古薄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劳民伤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异思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使动用法,使……劳,使……伤形容词作名词,不同的事物﹒﹒﹒﹒﹒ 4.利用成语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请指出下列成语的句式特点。
胜败乃兵家常事。( )
时不我待。( )
行成于思。( )
不以为然。(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以”后省略“之” 贻笑大方。( )被动句 活动四:理解成语中的文化信息。
从中华民族精神、天文地理、政治法律、文学艺术、衣食住行、动物植物方面任选一个专题,积累相关成语。理解含义,并以“成语中的文化”为题,写一篇语言札记。【参考例文】
成语中的动物文化
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动物是人类
不可或缺的朋友。自古以来,动物就与人的生活密切相
关,和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在语言中,人们
常常以自然界众多的动物来比喻人类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它们的名字往往被赋予了超出动物自身意义
的新的含义。比如在汉语俗语中,人们常用“千里马”
比喻人才;用“老黄牛”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做事
的人;用“中山狼”比喻恩将仇报、没有良心的人等,
它们都已失去了作为动物“马”“牛”“狼”等的本
义,而被用来形容各种各样的人,产生了新的含义。在汉语成语中,比如用“瓮中之鳖”比喻已在掌握之中,逃跑不了的东西(多指敌人);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用这些成语来表情达意,形象生动,凝练准确,言简意赅。这些与动物有关的词语的存在,丰富了语言的词汇容量,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汉语成语中有大量的与动物有关的词语。众多的动物出现在成语中,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动物世界”。有时候,现实生活中的动物不足以传情达意时,人们还发挥想象,虚构一些动物,以弥补表达中的不足。 马是最早被人类驯化、为人类服务的动物之一,它
可供人耕地、驾车、骑乘。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它
同牛、驴、骡、骆驼等一样,在人类的劳动生产和日常
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特别是在过去的战争中,马既
能供将士们骑乘,又能驾御战车,它以身体强健、行动
剽悍、动作敏捷,能够准确地领会和贯彻人的意图,善于听从人的指挥而乐于为人使用。它在疆场上纵横驰骋,一往无前,在战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为人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在汉语中,与“马”有关的成语也最多。 牛也是常供人役使的动物。它性情温顺,行动迟缓,
有耐力,能负重,可耕田,可驾车,不仅形体庞大,而且力
气也很大,是人类的得力帮手。在与牛有关的成语中,
它往往成了“大”的象征。有的成语突出其形体的庞
大,如“牛刀小试”“牛鼎烹鸡”“杀鸡焉用宰牛刀”
等,有的则突出其力量的强大,如“九牛一毛”“九牛二虎之力”“如牛负重”“汗牛充栋”等,而“老牛舐犊”则比喻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疼爱。 成语往往带有很强的感彩,体现着人对事物或赞美喜爱、或贬斥憎恶的情感态度。动物出现在成语中,也往往体现了人们对它们或褒或贬、或爱或憎的感情。“老马识途”“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们对马的肯定、喜爱、赞许溢于言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动物则充满了贬斥、憎恶之情,把它们当成了讽刺和嘲笑的对象。 有些动物不受人的喜欢,是由于动物本身某些方面的原因如丑陋的外表、凶残的本性或某些不利于人的习性、行为所致。比如老鼠,它的形体渺小,又机警胆小,昼伏夜出,躲藏在阴暗狭小的洞穴之中,喜欢啮食东西,损坏器物,给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又常偷吃人的食物,甚至传染疾病,所以自古以来就不受人的喜欢,人人必欲除之而后快,它遭人的贬斥也就不足为怪了。 有些动物如狼、豺、虎、豹、蛇、蝎等,由于生性凶猛残暴、贪婪狠毒,不仅猎食其他动物,有时也伤害到人类和家畜,人们对它们充满了恐惧和憎恶,所以常用它们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同样是凶猛的动物,人们对老虎的态度又具有两重性。就其生性凶猛、力气巨大,会伤害人畜这一点而言,人们对老虎是充满了畏惧之感。但老虎又勇猛威武,是生机、朝气和力量的象征,人们又常把它同传说中神异的动物“龙”相提并论,对它充满了敬慕和赞赏。 有些动物于人类无害,甚至大有益处,但也常招人讥刺,如蛙、驴等。青蛙形体小,常生活于低洼潮湿或有水的地方,是捕食害虫的能手,对农业生产有益。《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只因为这一句话,所以千百年来,蛙就遭人讥笑,成了“见识狭小”的代名词。 驴作为一种重要的家畜,它能拉车,驮运东西,也能供人骑乘。它对于人类的帮助不亚于牛和马,但人们却无视它的这些功劳而对它予以讥刺,把它当成了“虚有其表、本领有限者”的代表,甚至作为“愚蠢”的代名词。说到底,人们对驴的不友好也只因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 与蛙和驴的情况相同的还有狗(犬)。近年来随着
人们关爱动物意识的觉醒,人们对狗的喜爱迅速升温,
狗很快成了人们的新宠。2018年是农历的狗年,各种媒
体对狗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人对狗的喜爱似乎到了
无以复加的程度。狗的嗅觉和听觉异常灵敏,作为一种
家养动物,狗用来为人打猎放牧、看家护院,有的狗经过特殊训练后,还可以帮助人实施侦察、搜捕、警戒等
任务,完成一些有较大的难度和危险性甚至是人无法完
成的工作。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不断开发狗的新用途,
让它最大限度地为人服务。狗又极通人性,有着其他动
物难以比拟的优点:讲义气,对主人忠诚,毫无二心。蒲
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有名为《义犬》的小说,讲一只狗为了报答主人的喂养之恩而替主人报仇雪恨的故
事。现实生活中也常有义犬救主的新闻见诸媒体。狗
是对人最亲近的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狗对人如
此仗义,但在过去,人又把狗看得很低贱,对它缺少善意
和好感,在语言中又对狗极尽讥刺污辱之能事,常把
“狗”与自己所不喜欢的或极其痛恨的人或事联系起来,予以咒骂。只有“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才表现出一点对狗的赞许。 有时候,人们还发挥想象,虚构一些动物来借以表
情达意,比如龙、凤、麒麟、大鹏、精卫等,它们都来
源于古代的神话或传说,是人们虚构和想象出来的,现
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凤、麒麟
都是神异珍贵之物,是祥瑞、喜庆的象征。古人认为,
龙、凤、麒麟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政治清明,“龙凤呈祥”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心理。在成语中,龙、凤、麒麟都用来形容珍贵而稀有的东西,带有强烈的褒义色彩。 众多的动物出现在汉语成语中,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它们各自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服务于我们语言表达的需要,汉语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活动五:小组分工合作,搜集新词语,并仿照示例整理,班级交流。
活动指导
1.通过网络搜集,摘抄或下载运用新词语的句段。
2.可利用社交软件做调查问卷。
3.示例:新词语:腔调
【类型】方言词,来自上海地区。
【概述】是当今海派热词,已成为上海人的一个流行词。其实,它最初是从上海的老弄堂里跑出来的。完全是贬义用法。现在人们使用该词都是褒义的了,气派、风度、格调、情调、素质、品格,都用“腔调”取代。 【释义】①指音乐、歌曲或戏曲中成系统的曲调子,如“腔调韵味极像梅兰芳唱的”。②指诗词文章的声律格调,如“安排腔调”。③口音,语调,指说话的声音、语气等,如“看他说话的腔调”;亦指人动作的模样,如“山东腔调”。④指有个性,有风格,如“低调就是腔调”。 活动六:以下列新词语为例,说明有关新词语对其他词语的影响,并梳理出不同的类型,完成下面的表格。衍生出其他词语衍生出蓝领、金领等新词丰富了词义使“山寨”增加了新义项:①仿造的,非正牌的;②非主流的,民间性质的替代原有词语大多数情况下,替代了原有的“发布”一词改变了感彩“问鼎”原指图谋夺取政权,含贬义;现在指“在比赛或竞争中夺取第一名”,成了褒义词 活动七:阅读“学习资源”中《语言的演变》,参考其他资料,以下列新词语为例,探讨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完成下表。
  新词语:克隆 动漫 云计算 核心素养【效果评价】
1.请以下列成语为上联,也用成语为它们对一个下联。
粗茶淡饭(_________)  流芳百世(_________)
井然有序(_________) 指鹿为马(_________)
雪中送炭(_________) 伶牙俐齿(_________) 山珍海味遗臭万年杂乱无章点石成金锦上添花笨嘴拙舌2.下面每组两个成语中各漏掉了一个字,请根据示例,
用一个成语把漏掉的字补上去。
示例:□心狗肺 十□九空 引狼入室
(1)巧夺天□  □事如神 ______
(2)□通广大  光天□日 ______﹒﹒答案:(1)偷工减料 (2)出神入化﹒﹒﹒﹒3.2019年是农历猪年,请写出十个带“猪”字的成语,并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猪突豨勇】指拼命向前冲,不怕死的人。(含
贬义)。【杀猪教子】比喻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从小
培养孩子诚实的品德。【猪朋狗友】 形容只能玩乐、
不能共患难的朋友。【猪狗不如】 形容人格低下,品
行极坏。 【马店买猪】 (歇后语)没那事(市),比喻无
中生有的事。 【扮猪吃老虎】是指隐藏实力,装得很愚笨,让对手轻敌后将其拿下。【一龙一猪】 是一个劝学的成语,比喻同一个起跑线的两个人,长大后却相差悬殊,高下判别极大。【泥猪瓦狗】 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指猪骂狗】 拐弯抹角地骂人。【牧猪奴戏】 赌博或弈棋。【肥猪拱门】 比喻送上门来的利益。4.“雪藏”是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字)
(1)某歌星多年前因直言而“得罪”公司经纪人,从此被公司雪藏,不知双方何时才能握手言和。
(2)为确保最后一场小组赛能尽遣精锐上场,该队正在考虑明日与法国队交手时雪藏部分主力。 (3)这个原先颇有一定知名度的乡镇企业,在雪藏了五六年之后,一举跻身“中国百强企业”之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搁置不用(置换依据:“得罪”公司经纪人) (2)有意隐藏(置换依据:为确保最后一场小组赛能尽遣精锐上场) (3)隐没无闻(置换依据:原先颇有一定知名度……一举跻身)任务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必备知识】
  1.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1)词的本义: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如《师说》中的“师”字,本义是“某些传授知识技术的人”。 (2)词的引申义:由本义引申衍生的意义。如“师”字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从师”“学习”的新意义,就是引申义。 (3)词义引申的规律 2.古今异义词
(1)定义:现代汉语与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2)古今词义演变类型【关键能力】
能够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
1.明确考查目的,即考查的层级和考查的综合性问题。 2.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落篇章”的原则,也就是综合上下文考虑,有的句子还要从文章中心、写作意图等方面综合考查。 3.可以选择以下几方面切入:
(1)区分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通过分析、比较、比照来把准词义、句意。
(2)把准句子所在话题,对话题进行追问和解答。
(3)弄清楚句子的表达方式,理清句子内部和句子所在语境的内容关联和结构关联。 (4)对于富含哲理的句子,要从理解关键词入手,突破关键词。【学习活动】
活动一:探究一词多义。
从本册目前所学文言文中选择典型的多义词进行梳理,并总结词义引申的规律。参考答案: ①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②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③以咨诹善道(《出师表》)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⑤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活动二:把握古今意义的不同。
1.从目前所学文言文中选择典型古今异义词,参照示例进行梳理,并总结词义引申的规律。 示例:
博学
(1)古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词,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2)现代:有两件事我最憎恶 没有信仰的博学多才
和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爱默生 《处世之道·崇
拜》)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学问广博精深。 2.阅读古代白话小说,从四大名著及《儒林外史》中任选一本,梳理其中的古今异义词,做成手抄报,贴在班级报栏里与同学交流。 活动三: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完成课本中问题。【效果评价】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一男附书至
B.度已失期 关山度若飞
C.会天大雨,道不通 会宾客大宴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何间焉﹒﹒﹒﹒﹒﹒﹒﹒【解析】选C。C项,均为“恰逢”的意思。A项,书写;书信。B项,估计;越过。D项,暗中;参与。2.阅读下面用文言编写的小故事,解释加点的字。
(1)临川人张奇游学得(①)一书,乃安石所著。曰:“吾
得(②)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③),
以为安石所言得(④)之。﹒﹒﹒﹒(2)陈涉初起之时,用兵(①)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
削木为兵(②),以疲惫之兵(③),遂灭秦。得天下后,其
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④)其友。
(3)邹忌旦日朝(①)服衣冠,于朝(②)谏齐王。齐王纳
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③),经数年之久。邹
忌闻名天下,为历朝(④)谋臣所景仰。﹒﹒﹒﹒﹒﹒﹒﹒参考答案:(1)①获得 ②应该 ③心得 ④得当 
(2)①兵法 ②兵器 ③军队 ④伤害 (3)①早晨 ②朝廷 ③朝见 ④朝代3.很多古今异义词在今天是一个词,而在文言文中却是
两个词。在阅读和翻译文言文时根据上下文按两个词
理解就可以避免“以今律古”的错误。翻译下面的句
子,注意对加点词的理解。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参考答案:(1)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不惜屈尊就卑,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2)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
(3)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4)您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任务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必备知识】
1.词语的感彩
(1)定义:指词义中所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 (2)分类 (3)词语感彩的变化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起到讽刺或幽默的效果,可以采用“说反话”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用褒义词表示的是贬义,用贬义词则表示的是褒义。 2.词语的语体色彩
(1)定义:指词义中所反映的词的语体倾向、特征、烙印。它是由词经常出现的语体久而久之赋予的。语体色彩是指某个领域里使用的语言的特点。 (2)分类【关键能力】
  1.在具体语境中正确把握词语的感彩,根据词语的感彩,正确表情达意。 2.在具体语境中,正确选用合适的语体。
规律方法【学习活动】
活动一: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1.读下面几个句子,找出用得不准确的词语并修改。
(1)任何阻碍都不能割断两岸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2)古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已淹没在历史的沉沙中。 (3)这本书是启蒙老师惠赠的,我多年来一直珍藏着它。
(4)经反复研究,校方决定启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参考答案:(1)割断。割,刀割,不符合“阻碍”情境,应为“隔断”。(2)淹没。淹,水淹,不符合“沉沙”情境,应为“埋没”。(3)惠赠。惠,恩惠,符合“珍藏”情境,使用正确。(4)启用。启,开启,不符合“教师”情境,应为“起用”。2.参照示例,对下面句子中的用词进行点评。
示例: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点评:“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 写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 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1)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宗璞《紫藤萝瀑布》)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老舍《济南的冬天》)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张晓风《行道树》)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这个句子中的“挑逗”生动而传神,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花最浅的部分的色彩特征,花色本来是给人以静态的视觉感受,经这么一说,就富有动态美了。(2)这是历来为人们所推崇的一段经典描写,这里连用“攀”“缩”“微倾”三词,非常逼真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在翻越铁道时手、脚、身子的动作和姿态,表现了父亲翻越铁道时极艰难的情形,表达了父亲爱儿子的极其真挚朴素的情感。(3)这个句子中的两个“卧”字,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卧”字带人格化,写出了在这温晴的好天气里房屋和雪似乎暖洋洋地晒着太阳的情景。
(4)这个句子用“繁弦急管”“红灯绿酒”两个形容词来写城市的繁华、喧嚣,借以反衬行道树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准确传神。活动二:体会词语的感彩。
1.根据词语的感彩,为下列词语归类。
贪生怕死 自强不息 彬彬有礼 鼠目寸光 中流砥柱 张冠李戴 决胜千里 励精图治 阴谋诡计 百炼成钢
褒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贬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略。2.了解褒贬互换现象。
阅读下面两个句子,与同学讨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
义,判断其感彩。
(1)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
要打的意思。(魏巍《我的老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
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句中,“狡猾”一词,本含贬义,但在课文
中,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突出蔡芸芝老师的温柔、慈
爱,为了写出孩子的天真无邪、机灵调皮,用上了“狡
猾”一词,进一步突出了孩子的善于观察,心无惧意,反
映了师生之间的融洽。这是贬词褒用。(2)句中“标
致” 本是“漂亮,美丽”,是褒义;但这里作者明褒暗贬,反语相讥,实是“难看,丑陋”,表达了作者对这类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这是褒词贬用。【效果评价】
1.在(  )里填上表示“看”的意思的字,把成语补充完整。
一(  )如故 (  )死如归 面面相(  )
管中(  )豹 (  )尘莫及 (  )前顾后
耳闻目(  ) 走马(  )花参考答案:见 视 觑 窥 望 瞻 睹 观2.仿照示例,写六个带有“静”字的词语和下面的词语适当搭配。
示例:庙宇清静
①心情(  ) ②头脑(  ) ③教室(  )
④夜晚(  ) ⑤山村(  ) ⑥山林(  )参考答案:①平静 ②冷静 ③安静 ④宁静 ⑤寂静 ⑥幽静3.找出下面文段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两处错误,并加以改
正。
  徜徉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巍峨的碑
体、优美的轮廓、饰有卷云与垂幔的碑顶,无一不让人
顿生瞻仰、思念之情。这座纪念碑是由杰出建筑学家
梁思成主持设计的。这一点,想必尽人皆知;对于他的助手、当代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也参与了有关设计方案的讨论,或许鲜为人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第一处:“顿生瞻仰、思念之情”改成“顿生敬仰、思念之情”(或去掉“瞻仰、”)。 第二处:
“对于他的助手”改成“至于他的助手”(或将“对于”改为“而”,或去掉“对于”)。 4.选出句中加点词语的感彩不同类的一项 (  )
A.于是她看到一双慌张中带着倔犟,倔犟中带着粗野的
眼睛。
B.她的客人中出了诗人,而且和她相关,她感到欣慰,就
像自己当了诗人一样。
C.他们一定能感觉到相互间深切的鼓舞和期待。D.但是泉的所在地,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一个美景。
【解析】选A。A项是贬义词,其他三项是褒义词。 5.写出含有“恩”字的褒义成语和贬义成语各一个。
褒义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贬义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褒义:感恩戴德、恩怨分明、返哺之恩。贬义:忘恩负义、恩断义绝、恩将仇报6.下列加点词语的感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
A.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动物。
B.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
明。
C.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
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D.有时背倚石头,坐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啃着竹枝。
【解析】选C。“聪明”是褒义词。现为褒义贬用,心理描写,表达了对当时自己未能理解父爱的自责和追悔。其他项词语的感彩没有发生变化。 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A.暑假期间,我回到了久违的高中母校,熟悉的一草一木不禁让我陷入对往昔的回忆之中。
B.刚刚杨教授对于大气污染问题的演讲可谓真知灼见,现在该轮到小王谈谈他的拙见了。 C.王强大学毕业后,偶然遇见多年没见的辅导员,激动地说:“久仰了!一切还好吧?”
D.看了你新出的大作,欣喜之余内心又觉惶恐,本想写篇序文,可惜只有八斗之才,恐难胜任。【解析】选A。A项,久违:一般用作久别重逢的客套。使用正确。B项,拙见:对自己的见解的谦称。此处用于别人,谦敬欠当。C项,久仰:客套话,用于与人初次见面时。此处用于多年不见的熟人,不得体。D项,八斗之才:比喻才高。与“内心又觉惶恐”“恐难胜任”不符。可将“只有八斗之才”改为谦辞“才疏学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