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十六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40分钟 40分)
一、语言应用(2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佳节来临之际,蓝田县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迎接充满希望的2019年。
②小明和小强息息相通,都喜欢武术,在大学不约而同地报名参加了武学社。
③在王警官的帮助下,李叔叔改掉了一劳永逸的恶习,将小卖部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
④经典小说的情节没有展开前,势必有很大的篇幅交代背景,需要用耐心去拨开迷雾,才能渐入佳境,最后豁然开朗。
⑤出生于国画世家,又深入研习了西洋画,深得中西艺术精髓的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放荡不羁的画风,充分展现了他的个性。
⑥华春莹说:“任何一个有正常判断力的人都能看清此事本质。希望加方能看清楚,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要做火中取栗的事情。”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解析】选B。①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②息息相通:形容关系密切。从“都喜欢武术”这个信息看,本成语使用错误,应该用“志同道合”。 ③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不合语境,使用错误。④豁然开朗: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⑤放荡不羁:恣意行事,不受约束。用来形容做事,而不是“画风”。用错对象。⑥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委内瑞拉反对派领导人瓜伊多自行宣布成为“临时总统”,得到美国以及多个拉美国家政府的支持,促使现任总统马杜罗宣布与美国断绝外交关系。
B.影片《一步之遥》票房创下新低,豆瓣评分也不高,制片方指责个别影评人未看作品就对电影进行差评的行为是极不妥当的。
C.《见字如面》节目中,那些家书载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重返人们身边,我们仿佛真的通过那些文字、话语与我们相隔遥远的人见面了。
D.地铁图书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车厢内向公众推荐免费电子书,组织定期主题文化活动,让一辆辆列车化身为一座座移动图书馆。
【解析】选A 。B项表意不明, 是制片方的指责不妥当,还是影评人对电影差评不妥当,不明确。C项介词残缺,可在“与”之后补充“跟”。D项语序不当,“组织”“定期”互换位置。
3.(2019·南昌高一检测)下列情景中给朋友发的短信,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A.(祝贺生女儿)近日听闻您喜添千金,弄瓦之庆,遥以致贺。
B.(描述赛事)世界各个排球队都在秣马厉兵,我队正觊觎桂冠。
C.(问候病情)闻君抱恙,不胜垂念,谨致问候,祝早日康复。
D.(拜托帮忙)冒昧唐突干请,所恳之事,务必慨允,不胜感激。
【解析】选A 。A项,“瓦”,古代妇女纺织用的纺砖;“弄瓦”,古人把纺瓦给女孩玩,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祝贺人家生女孩。B项,“觊觎”是贬义词,感彩不对。C项,“垂”是敬语,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青”“垂询”。此处谦敬和主宾错位。D项,“务必”错误,请托人不能用命令式的祈使句。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
②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
③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文章的气。
④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
⑤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
A.②①④⑤③ B.①③②④⑤
C.②④①③⑤ D.①③⑤②④
【解析】选D。这段话是议论,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排列。①句总起点明观点,③承接①句“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⑤句把议论引向深入。②句承接上文,④总结全段。
5.下面一则文稿在文体和语言表达方面有五处不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对于北京地区配送延迟的通告
尊敬的联通用户:
根据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通知,自11月20日开始至12月底,北京地区将集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在此期间,发往北京的实物礼品发货及配送时间将受到影响。给您带来不便,我们非常不好意思。
感谢您对中国联通积分商城的支持与抬爱!
××年8月23日
中国联通积分商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改错的题目,涉及病句、语言的得体以及应用文的格式,“对于”和“通告”搭配不当,“开展”后面没有宾语;“我们非常不好意思”啰唆;“抬爱”用词不当;时间应当放到最后。
答案(示例):题目中把“对于”改成“关于”;“北京地区”句最后加上“专项行动”;“我们非常不好意思”改为“敬请谅解”;把“抬爱”改为“关爱”;文末的署名在前,日期在后。
6.下面是新华网的一则新闻,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5分)
2019年1月13日的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上,教育学者朱永新给马云提建议,提高乡村教育水平,最重要的还不是校长、不是教师、不是寄宿制学校,而是乡村孩子的阅读。
他通过大量的阅读实验证明,在带领孩子进行阅读后,不仅乡村学生精神状态改变了,考试成绩也得到大幅提高。通过阅读,可以用最小的成本缩短城乡孩子的差距。
马云当即回应:“关于读书这一点,我深深认同,我书看得不多,但是我看书很认真,很多孩子有出息,都是因为读书。”他还临时起意,宣布要发起一个中国少年儿童图书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马云将要下大力关注儿童阅读
【高分策略】
怎样拟写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具有简单明了、吸引读者的特点。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但一般需具备两个要素:主体(人物或事物单位)、事件。还要注意五点要求:
(1)题文一致。标题要与内容完全一致。
(2)一语破的。抓住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有特点的、最本质的事实。
(3)简洁明快。锤炼字句,适当采用简称。
(4)旗帜鲜明。应做到是非明确、爱憎鲜明。
(5)生动活泼。生动形象,注意选词,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7.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示例:康德和黑格尔,著书立说,善思辨敢批判,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
材料:
爱国精神 科技成就 文学贡献
杜甫 岳飞 苏东坡 张衡 张自忠 钱学森遭贬谪吟歌赋 战沙场驱敌寇 埋头干创新见探物究理 保家卫国 感怀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杜甫和苏东坡,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赋,一代才子做出伟大的文学贡献。
②岳飞和张自忠,保家卫国,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③张衡和钱学森,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创造杰出的科技成就。
二、阅读鉴赏(12分)
(湖南学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读书的“体”与“用”
杨 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累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精英阶层。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而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义务。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等等围绕“读书”而来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性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功利性的诉求。全球化、经济发展、时代剧变、信息爆炸……人类遇到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变、复杂,各种困惑烦恼纠缠于心,如何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如何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需要我们读书。从实用功利性角度考量,读书有用,且利人利己、利国利民,善莫大焉。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通达更高的社会阶层而改变命运。
然而,实用功利性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这种读书实用论,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肯定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这意味着,读书是一种隶属人的活动或事情,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人们常说“想了解一个人,看他读什么书”,也是此意。实质上也就是在讲读书与做人的道理: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读书的“本体”意义是“人文化成”。从这种本体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至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的诉求所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形而上“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勤向窗前读六经”,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要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这分明是“学而不思则罔”呀!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有五而志于学,但是到了四十却不惑了。这不是孔子的自夸,而是孔子对于知识和人生宿命的感叹。同时,知天命而后耳顺,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回到随心所欲的领悟人生方面去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不仅“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还可能“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前者却是一定斤斤计较如落市井,必然就有“知见障”——带着一片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天心。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本体意义之所在吗?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4月24日第02版,有删改)
8.下列对读书实用功利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读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遇到的各种纠缠于心的困惑、烦恼,利人利己。
B.读书能让人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利国利民。
C.读书可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可以让人通达更高的社会阶层而改变命运。
D.读书靠“书中自有千钟粟”等来激励,这样可能会养育人们狭隘的读书观。
【解析】选D。此项混淆了“必然”与“或然”,原文在第四段最后一句,“肯定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9.下列对读书“用”与“体”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的功用性功能,读书的“体”则是指读书的根本意义。
B.“要读书”是受功利之“用”的诉求驱使的,“好读书”则怀有形而上“体”之情怀。
C.“要读书”应勤读“六经”,衡量得失;“好读书”是读“闲书”,兴之所至,随性自然。
D.“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斤斤计较;“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往往不执着于书。
【解析】选C。此项“无中生有”。原文第六段第二句“‘要读书’乃是‘勤向窗前读六经’,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并不是读“闲书”,此项理解错误。
10.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4分) ( )
A.读书是现代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义务,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或生存方式。
B.读书可从“体”和“用”两个层面理解,过分强调“用”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
C.读书的“本体”意义是“人文化成”,以此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至读书的至境。
D.“好读书,不求甚解”体现了陶渊明读书的功利性,作者对其是持批评态度的。
【解析】选D。此项“无中生有”。 原文第六段“后来,渐有所悟,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有五而志于学,但是到了四十却不惑了。这不是孔子的自夸,而是孔子对于知识和人生宿命的感叹。同时,知天命而后耳顺,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回到随心所欲的领悟人生方面去了”,“作者对其是持批评态度的”,与原文意思不符。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件68张PPT。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助读博览】
魅力作家
1.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黑
塞十三岁便已决心当诗人,二十一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之歌》。1904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问世,一下子轰动德国。他于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 成就: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
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
奖。
作品: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
《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2.一代学者、翻译家——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
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
人。王佐良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中美文
学交流奖评委会委员和北京市翻译者曼谷会副会长。 成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做出巨大的贡献。著有大量学术论著、散文、游记、序跋、书评、剧评和读书随感。多部著作获奖。于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作品: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等。【经典觅珠】
1.无法达成的目标才是我的目标,迂回曲折的路才是我想走的路,而每次的歇息,总是带来新的向往。等走过更多迂回曲折的路,等无数的美梦成真后,我才会感觉失望,才会明白其中的真义。所有的极端与对立都告消失之处,即是涅槃。
——赫尔曼·黑塞《堤契诺之歌》2.我们不得不越过这么多的污泥浊水,经历这么多的荒唐蠢事才能回到家里!而且没有人指引我们,我们唯一的向导是乡愁。我准备再次开始这场游戏,再尝一次它的痛苦,再一次为它的荒谬无稽而战栗,再次并且不断地游历我内心的地狱。
——赫尔曼·黑塞《荒原狼》3.我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是因为完全不知如何面对自己。我恐惧长久的孤独,害怕心绪的各种细微、羞涩和热切的波动,害怕那常常泛起的爱的柔情。
——赫尔曼·黑塞《德米安》4.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王佐良
5.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
——王佐良 一、大家风采
给赫尔曼·黑塞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德国出生的、备受读者欢迎的
作家赫尔曼·黑塞,尽管他遐迩驰名,但仍从事创作。
黑塞六十九岁,回顾以往,成就卓著,著有长篇小说、短
篇小说、诗歌等多种类型文章,部分已译成瑞典文。 在德国作家中,他最早摆脱政治压迫。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定居瑞士,并于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然而,由于血统和社会关系的缘故,黑塞认为他既是瑞士人,也是德国人。大战期间,他在一个中立国避难,使他能够在相对平静的环境中从事其重要的文学创作。当前,黑塞和托马斯·曼是当代文坛上德国文化传统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
黑塞多方面的才华使他的作品对我们特别具有吸
引力,也使他有一批忠实的追随者,对这一切都做出公
正的评价是不可能的。他是位有争议的同时也是坦白
的诗人,具有南部德国的思想意识,以自由和虔诚兼而
有之的非常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他有激昂的反抗倾向,都是燃烧着的火焰,一旦他认为神圣的东西受到威胁,就会由梦想家变成斗士。如果忽视这一点,就可能把他当成浪漫主义诗人。黑塞在他的作品里说过,人绝不能满足现姿态,既不应仰慕也不应崇拜现实,因为现实粗俗不堪、令人失望、满目凄凉,只有证明我们有优势的力量来否定它,才能改变它。 给黑塞授奖比确认他的声望更为重要,奖励是尊重诗人的成就,这种成就充分体现了一位善良的人在斗争中的形象。他在悲剧百出的时代里,极为真挚地恪守天职,成功地握起了为真正人道主义而战斗的武器。 二、知识拓展
法国国立图书馆
法国国立图书馆即法国国家图
书馆,它是巴黎最大的图书馆。法国
国家图书馆新馆即密特朗国家图书
馆,位于巴黎东南塞纳河边,这仅是法国国家图书馆七
处馆址之一。这座由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决定于1997年建成的超级图书馆,占地7.8公顷,总面积为35万平方米。它以四幢直插云霄、相向而立、形如打开的书本似的钢化玻璃结构的大厦为主体,四座大厦之间由一块足有八个足球场大的木地板广场相连。 这座图书馆造价 80亿法郎(相当于100多亿人民
币),其规模远远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座国家图书馆。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图书馆的运作经费达每年12亿多
法郎,占法国文化预算的十分之一。这一年的经费几乎
相当于一个非洲国家一年的预算。因此有人把它称为
“图书馆的巨人”。但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魅力,还不只在于它的雄伟和耗资,而在于它的建筑艺术、高新技术的应用,高度的自动化、数字化程度,尤其是它所表达出的哲学内涵和文化品味,更让人流连忘返。【初读任务】
1.《读书:目的和前提》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参考提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2.《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作者是怎样论述阅读经典作品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一问题的?
参考提示:在阐述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必须追求文明,敬重知识;转而从反面论述,剖析一些年轻人轻视读书、追求享乐的现象,同时指出要提高阅读层次。3. 《上图书馆》一文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参考提示: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语言建构】
一、音形识记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教养(jiào) 卷帙(yì)
发掘(jué) 僧侣(sēnɡ)﹒﹒﹒﹒B.狭隘(ài) 逊色(xùn)
咖啡(kā) 时髦(máo)
C.宽敞(chɑnɡ) 吟啸(yín)
愉快(yù) 公爵(jué)
D.慰藉(jì) 麻痹(bì)
强迫(qiǎnɡ) 给予(jǐ)﹒﹒﹒﹒﹒﹒﹒﹒﹒﹒﹒﹒【解析】选B。A项,“帙”应读zhì;C项,“愉”应读yú;D项,“藉”应读jiè。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跋涉 鲜活 共鸣 魅力
B.搜寻 纠葛 精华 陌生
C.阅览 钟情 优雅 消磨
D.画相 帐幕 竞争 稀罕【解析】选D。D项,画相—画像。二、词语应用(选词填空或判断正误)
1.1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
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津冀_____,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
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考察·考查)考察2.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刚刚落幕,众多外国企业已
签约参加将于2019年举行的第二届进博会,中国的市场
潜力和发展红利令世界充满_____。(期待·等待)
3.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_____全体中华儿女不
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激励·
勉励·鼓励·鼓舞)期待激励4.今天人们对金庸老先生这样热忱的_____,说是童年
也好、青春也罢,大抵离不了对侠的向往。(怀念·
想念)怀念5.在海边,他看到那波涛汹涌的海水不断击打着礁石而
望洋兴叹,感叹这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辨析:望文生义,“望洋兴叹”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不合语境6.科研事业是李建平一辈子的追求,他不在意眼前的
得失,只是孜孜不倦地奋斗在自己的领域——这正是
他取得学术成就的基础和前提。(
)√。此处指在工作上不知疲倦,使用正确7.听了公安人员的解释,他才豁然开朗,发现自己原来
是上了坏人的当。(
)×。辨析:句子中的“他”过去一直糊涂,在公安人员的启发下才明白过来,这是“如梦初醒”而非“豁然开朗”8.其实,中美贸易战争的得失与当前中美股市的行情并
无直接联系,特朗普牵强附会的解释,只是为自夸他的
政府“取得的成就几乎超过所有历任政府”寻找的托
辞之一。(
)√。特朗普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符合语境【审美鉴赏】
《读书:目的和前提》
鉴赏点一:鉴赏文章的论证结构
1.文章第1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1)在内容上,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无功利无目的。(2)在结构上,引出下文获得真正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2.阅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明确】什么是真正的修养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读书,读书可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要凭自己的爱好读书,要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读书,必须读杰作鉴赏点二: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
3.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明确】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4.如何理解黑塞所说的下面一段话: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明确】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只有让人真正着迷的阅读,带着满腔热情的阅读,才能触动人的灵魂,才能提升人的教养。《上图书馆》
鉴赏点一:鉴赏文章中引用手法的运用
5.第1段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6.第9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莎翁的话表面是赞美图书馆建筑的宏伟,实则是说图书馆的作用巨大。鉴赏点二: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7.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明确】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8.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明确】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思维锤炼】
1.《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赫尔曼·黑塞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点拨】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2.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为什么赫尔曼·黑塞强调阅读经典作品?
【点拨】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为获得教养,先要了解学习的作用,明白学习的要求。文章开宗明义,建议人们多读书,读经典著作,强调从“世界文学”中汲取营养。3.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以自身为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点拨】作者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4.《上图书馆》中,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请明确并简述理由。
【点拨】时间顺序。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这个过程就有时间的先后。5.《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是关于学习问题的文章,它们之间有何联系?【点拨】《读书:目的和前提》的作者认为要想获得真
正的修养,其重要途径之一便是读书,而读书主要是阅
读各国的经典作品,这就需要读者拥有这些经典作品。
获得经典作品的途径有多个,而上图书馆就是获得各国
经典作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王佐良通过回顾自
己上图书馆的经历,能够引发我们上图书馆读书的欲望。【备选要点】
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你如何理解? 【点拨】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
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
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
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
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
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 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
“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综合素养实践】
1.《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涉及
读书的问题,而读书能获取知识,这可能会引发你的某
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
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
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9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参考示例: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识”
和“智慧”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这是两个概念,读书
能获取知识,而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
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
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
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文化”和“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可以联系这方面的体会去谈,言之有理即可)2.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写了几段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在你的学习生涯中,肯定也有上图书馆看书或借书的经历,请选取其中你认为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把它写出来,300字左右。【名师导引】文段要写出上图书馆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看书是文段的重点,而“难忘”要突出出来。参考示例:我喜欢看书,听说县图书馆有很多书,因此上
图书馆看书成为我最大的奢望。有一年暑假,我去县城
大姨家做客,因大姨刚调到县图书馆工作,这让我有机
会跟随大姨去了县图书馆。进了图书馆,看到那一排排
书架上的书,我兴奋极了。看到这众多的书籍,我跑过
去拿拿这本,摸摸那本,有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后来,我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翻看起来,那是一本李心田著的《闪闪的红星》。很快,我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住了,站在那里一直到大姨下班还舍不得放手。大姨看到我看书痴迷的样子,就用她的借书证给我借了这本书。我把书拿回家,看了三遍才恋恋不舍地把书还给大姨。 《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给了我极深的印象,他那坚强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性格,这次借书经历成了我最难忘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