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10《 劝学》《师说》(课件+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10《 劝学》《师说》(课件+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5 13:21:03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十三
劝学 *师说
(60分钟 55分)
一、语言应用(36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木直中绳      中:符合,合乎
B.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C.是故无贵无贱    无:无论,不分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精通
【解析】选D。通:全面。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师之所存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吾尝终日而思矣
C.善假于物也 于其身也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选A。A项“之”皆为助词,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项“而”,表转折的连词;表修饰的连词。C项“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对于。D项“其”,代词,他;表揣测语气,大概。
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选B。B项为判断句,其他为状语后置。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惑而不从师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小学而大遗
D.位卑则足羞
【解析】选A。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其他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5.(2019·石家庄高一检测)根据语境,下列三句话,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位学生向老师请教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老师说:“______ ,________,创业酌用兵家之权变,________,行文当如纵横家之灵活。采百家之学问而集于一身,必成贤者。”?
①治事应持法家之严明
②待人应守儒家之诚信
③读书当如墨家之兼爱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解析】选B。这个句子前面有总括句,因此后面照应“做人、做事、做学问”内容而来。
【名师点拨】
排序衔接题解答技巧
6.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有见识,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2)那孩子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句读,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解释疑惑的老师。
(3)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专门学习或研究的,像这样罢了。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5分)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3)《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答案:(1)学不可以已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8.(2019·黄冈高一检测)下面是某校图书馆的还书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改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读者携带借阅证去图书馆查验,进行还书,若无过期,直接还回,图书管理员将书籍归库上架;若过期,读者需缴纳逾期费再还书,图书管理员把逾期费上缴财务。
二、阅读鉴赏(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韩 愈 传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④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改动)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ì):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④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B.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C.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D.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解析】选D。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李愬”作后句的主语,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愬妻”另一事件,断开,“禁中”是“出入”的对象不要断开,“命翰林学士段文昌”是“诏令”的内容,不要断开,据此排除B项。
10.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B.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扬之意。
C.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D.孟郊和贾岛并称“郊寒岛瘦”,二人以苦吟著称。
【解析】选B。应是有褒贬之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韩愈从小失去父亲,由同族兄长抚养长大,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说话率直,无所回避,操行正直,不擅长应付世务。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没有听从,使得韩愈发怒。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和张籍关系好。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解析】选C。A项,“从小失去父亲,由同族兄长抚养长大”与原文不符;B项,“发怒”的是皇帝 ;D项,“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错误,应是韩愈对待豪门权贵就像对待奴仆一样。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
(2)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
【培优自选】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寻登进士第         寻:不久
B.量移江陵府掾曹       量:酌情
C.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    黜:贬黜
D.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凡:凡是
【解析】选D。凡:总共。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作《进学解》以自喻   以功授刑部侍郎
B.拙于世务       称荐于公卿间
C.宫市之弊       执政览其文而怜之
D.愈生三岁而孤     而颇能诱厉后进
【解析】选B。B项,“于”,皆为介词,在。A项,“以”,表目的的连词,来;介词,凭借。C项“之”,助词,的;代词,他。D项,“而”,表修饰的连词;表转折连词。
15.从本文看,韩愈在为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其行为体现了他在《师说》中的哪些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工作):①对年轻的学子孟郊、张籍极力推荐;②无论穷通,都与孟郊、张籍等人论文作诗;③甚至为了鼓励学子求学,让他们住在自己的家中,即便衣食不继,也不介意。
这些行为体现了他在《师说》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督促。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做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之后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改任江陵府掾曹。
  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做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翻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曾经降职江陵掾曹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称呼裴均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丞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做他的行军司马。淮、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首都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中有韩愈多次记述裴度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擒获吴元济的应该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也未曾显达,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对后进则奖掖鼓励,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却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近十人。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件82张PPT。10 劝学 *师说【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25—前238),名况,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
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
山东兰陵县)令。
  贡献: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
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
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
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
显著的贡献。  作品: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文章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2.读书勤乃有,不勤腹中虚——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
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
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
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
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贡献: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
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
“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
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
  作品: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景行行止】
韩愈走马牵山
  韩愈从京城被贬到潮州做刺史。上任时,正逢潮州
大雨成灾,洪水泛滥。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
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
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
吩咐随从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们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作“竹竿山”。  二、背景回眸
  1.百家争鸣中荀子的自然观
  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
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
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也就是《劝学》一文的背景。  2.门阀制度对从师风气的破坏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
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
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正如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
师道书》所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
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初读任务】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读两篇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
答案:略。2.通读《劝学》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答案:略。3.通读《师说》全文,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答案:略。4.分析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略。《劝学》
【文本研读】
一、阅读课文1~3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以③为轮,其曲④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⑤砺则利,君子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吾尝跂⑦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
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⑧也,而闻者彰。假⑨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⑩江
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段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并且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人们学习上常出现的不能持之以恒的现象,很具针对性。
B.句子“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
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并同理推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第3段作者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对比,
展开论证。比如“登高而招”会“见者远”,这并非人
的本身有什么特殊之处,而是因为“善假于物”,即凭
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明确】选C。“组成对比”表述有误,应是比喻而非对比。2.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从选文看,这个中心论点包含什么意思?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的意思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
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不积小流,无以③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⑤食埃土,下⑤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
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
步”“不积小流”做进一步论证。
B.本段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
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C.句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设喻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D.本段中排比句与对偶句穿插使用,使语言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明确】选C。“先正后反”表述有误,应是先反后正。4.本段主要论述了什么?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简要概括。
【明确】主要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字句夯实】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_____。
③以:________。
④曲:_____。
⑤就:___________。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停止介词,把弯度接近、靠近⑥而:____________。
⑦跂:___________。
⑧疾:________。
⑨假:_____。
⑩绝:_____。连词,表修饰踮起脚后跟大,洪亮借助横渡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深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焉: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以:___________________。
④镂:_____。
⑤上、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兼词,相当于“于此”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没有用来……的无从雕刻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但它们)离开了蛇鳝的洞穴就无处藏身,是因为用心浮躁啊【微点拨】
怎样判断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修饰语定语在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之前,若古汉语中这个修饰语放在后面了,便可判断出这种句式。比如“筋骨之强”,定语“强”应在“筋骨”之前而放在了后面,故它是定语后置。《师说》
【文本研读】
一、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②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
不解矣。生乎③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道之④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⑤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
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3);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⑥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⑦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⑧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
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4),小学
而大遗⑨,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
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
近谀(5)。”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⑩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B.作者指出师的职能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方面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
C.第2段中,作者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D.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其中他的主要批评对象是“今之众人”。
【明确】选D。他的主要批评对象应是“士大夫之族”。2.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谈一下你对“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的理解。
【明确】唐代受魏晋门阀制度的影响,很多人不愿意拜
师求学,而一般的知识分子也不敢抗颜为师。韩愈以儒
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收召后学、为师论道,目的就是
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
“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二、阅读课文3、4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圣人无常①师。孔子师②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③,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
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④贤于弟子,闻道有
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⑤皆通习之,不
拘于时,学于余(2)。余嘉其能行古道⑥,作《师说》以⑦
贻⑧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3段开头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B.第3段之所以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是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有代表性,能增强说服力。
C.第3段由孔子的言行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D.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好古文”。
【明确】选D 。“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4.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字句夯实】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学者:_________。
②孰:___。
③乎:_________________。
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求学的人谁相当于介词“于”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⑤师道:_______________。
⑥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所以:____________。
⑧其:________________。
⑨遗:_____。
⑩乃:___。
?其:______________。尊师学习的风尚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的原因表测度语气,大概放弃竟语气副词,难道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哪用得着知道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不明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知识向老师学习,有的知识不向老师学习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微点拨】
怎样判断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里,宾语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如果它在前面了,就是宾语前置。比如“句读之不知”一句,“句读”为“不知”的宾语,“句读”放到了“不知”的前面,此句便是宾语前置。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常:_______。
②师:___________。
③之徒:_______。
④不必:_______。固定的以……为师那些人不一定⑤六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经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⑥道:_____。
⑦以:________________。
⑧贻:_____。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风尚表目的的连词,来赠送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审美鉴赏】
1.《劝学》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这几个比喻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明确】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明确】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即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3.《师说》的第二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
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明确】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第
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
之众人耻学于师。第二组,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爱其
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第三组,百工之人与
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4.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其语言风格的多样上。请简要评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明确】(1)整散结合,气势贯通。
  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散句。而这一长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对偶句。
  这些整齐的对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连珠妙语,环环相扣。
  本文多处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语气丰富,绘声绘色。
  本文用了“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  如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
不明智,三组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
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
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
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
语气的错综变化,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5.《劝学》和《师说》都是古代的论说文,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分别用了比喻、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请列一下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并说一说这些论证方法的好处。 【明确】《劝学》的论证思路:好处:本文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容易接受。《师说》的论证思路: 好处:全文气势通畅,“破”得彻底,立论正确严密,表达富于变化。【综合素养实践】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古代散文,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实虚词,注重积累,更要总结规律。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下面的三个活动。
(1)找出这两课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说一说本字与其通假字的关系。(2)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在使用的过程中语义不断丰富,从《劝学》《师说》两课找出含“道”和“师”的例句,从本义到引申义到假借义,分类排序,找一下其中演变的规律。
(3)找出两课中含有“而”“之”的例句,分别解释它们的用法,并说一下你判断该词的词性及用法的根据,做成词语卡片。答案:略。2.(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学习问题上,荀子的《劝学》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而韩愈在《师说》中则有“圣人无常师”的看法,请联系现实说说你对这两个观点的理解。参考答案:“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可以停止,古人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而今人也有这样的观点:社会在快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不学习就会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无止境,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问,就要不断地学习。 “圣人无常师”的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只要在某一点上比自己强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哪怕他在许多地方不如自己。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向人家学习,特别是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更要不停地学习,不间断地向“老师”学习。3.(审美鉴赏与创造)《劝学》《师说》两文在写作上都大量运用比喻、对比手法和排偶句式,并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这使得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气势更为顺畅,不仅感情充溢,而且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请揣摩并模仿两篇文章中这些写作技巧的运用写一段文字。要求:200字左右,最少使用其中的两种技巧。参考示例:成长的过程便如登山的旅程,难免会摔跤,会
有荆棘的划痕,会有一次次的摔打和磨砺。这些都是正
常现象,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不必太在意。以一颗平常
心去看便好。正如一艘扬帆启航的小船,自会在风雨的
磨炼中变得坚强。太多的关心、保护,反而会给它小小
的船舱添上无谓的负荷,成为前进的压力与障碍。在父
母的羽翼下寻求庇护的日子早已过去,我们已经渴望敞开胸膛,拥抱雷雨闪电,享受自然的阳光。当孩子在人生路上开始迈出自己的步子,家庭应给予理解和支持,请解除目光的锁链,让孩子乘着自己的人生之舟与风浪一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