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十九
赤壁赋 *登泰山记
(60分钟 55分)
一、语言应用(3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解析】选B。A项,“冯”同“凭”。C项,“采”同“彩”。D项,“圜”同“圆”。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七月既望 西望夏口
B.举酒属客 举匏樽以相属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
D.当其南北分者 崖限当道者
【解析】选B。A项,前者为“农历每月十五日”,后者为“看”。B项,均解释为“劝人喝酒”。C项,前者为“像”,后者为“往”。D项,前者为“在”,后者为“遮拦”。
3.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哀吾生之须臾 耳得之而为声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月出于东山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D.举匏樽以相属 挟飞仙以遨游
【解析】选D。A项,前者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后者为代词,“它”。B项,前者为形容词词尾;后者为语气词,“吗”。C项,前者为介词,“从”;后者为介词,“在”。D项,均为连词,相当于“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解析】选C。A项,古义为“旷远的样子”,今义为“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B项,古义为“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为“美貌的女子”。C项,古义、今义均为“一会儿”。D项,古义为“到达”,今常用作“表示另提一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5.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吾从而师之
C.明烛天南 D.不耻相师
【解析】选C。A、B、D三项是意动用法,C项是名词用作动词,“照”。
6.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客有吹洞箫者
B.而今安在哉
C.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D.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选D。D项与例句为状语后置。A项是定语后置,B项是宾语前置,C项是判断句。
7.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2)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做伴侣,与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起酒杯互相劝饮。
(3)这天,看见途中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早的石碑都模糊或缺失了。
8.名句默写。(8分)
(1)(2019·全国卷Ⅱ)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2)(2018·全国卷Ⅱ)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2)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4)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9.(2019·蚌埠高一检测)下面是珠城市文化主管部门受理审批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的流程图,请根据下图,把申请主体的申请流程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申请主体到受理窗口申请办理。受理窗口对申报材料不齐全的,告知需补正的内容;对不符合审理条件的,不予受理;对符合审理条件的,由承办人审核合格后发放审批文书,不合法的则不予许可。
【规律方法】
图文转换之流程图图标的内涵
图标
内涵
方框里的词语
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
带箭头的横线
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
横线上的词语
属于概念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
二、阅读鉴赏(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后 赤 壁 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B.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C.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D.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解析】选C。“羽衣翩跹”和“过临皋之下”是两个分句,意思分别是“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和“走到临皋亭下面”,这样可以排除A、B、D三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望”本义是月圆,后也指望日,指农历的每月十六。
B. “斗”是古代盛酒的器具,《鸿门宴》“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中的“玉斗”就是指玉制的酒器。
C. “冯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也作“冰夷”。在《抱朴子·释鬼篇》里说他过河时淹死了,天帝就任命了河伯管理河川。
D.“道士”是中国道教的神职人员,他们依教奉行,接受各种戒律,过那种被世俗之人视为清苦寂寞而实际上高标清逸的宗教生活。
【解析】选A。望日,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12.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前赤壁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赤壁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赤壁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赤壁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赤壁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赤壁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解析】选D。《后赤壁赋》非情、景、理交融,也不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更没有写出矛盾的解决过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刚才黄昏的时候,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像松江的鲈鱼。只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2)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技法点拨】
文言文翻译两原则、五方法
1.两原则
(1)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2)“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多余。
“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就是要求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2.五方法
(1)留:凡古代的朝代、年号、国号、日期、人名、地名、官职、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换: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3)删:把可略的字、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
(4)调:把文言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的语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5)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内容。
【培优自选】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而谋诸妇 谋:商量
B.予乃摄衣而上 摄:披,穿
C.披蒙茸 披:拨开
D.予亦悄然而悲 悄然:忧伤的样子
【解析】选B。摄:提起,整理。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将归于临皋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B.以待子不时之需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C.凛乎其不可留也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D.掠予舟而西也
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解析】选D。A项,前“于”介词,表处所;后“于”介词,表对象。B项,前“以”介词,用来;后“以”介词,因为。C项,前“其”语气助词,无义;后“其”代词,她。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
16.本文与《前赤壁赋》的结尾都写到作者游完赤壁睡去了,一个是很快沉沉睡去,一个则是进入梦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前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有了本质的飞跃:“相与枕藉乎舟中 ”——忘记了空间;“不知东方之既白 ”——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物与我皆无尽也 ”的豁达超然之“乐境”。 本文以浪漫的梦境收束,所谓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正表现出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附【译文】
这一年(壬戌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亭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凋落了,人影倒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吟诗,互相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不禁感叹说:“有客却没有酒,即使有酒没有菜肴,月光明亮,晚风清爽,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的时候,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像松江的鲈鱼。只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找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很久了,用它来准备你随时的需要。”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山峦很高,月亮很小,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经过的时间很短,可是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再也不认识了。我提着衣服的下襟走上岸去,登上险峻的山崖,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像虎豹的山石上,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古树,攀上莺鸟巢居的大树,低头俯视水神冯夷的深府。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突然发出一种清越而悠长的声音,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忧伤,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静空虚,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翅膀张开像车轮那么大,黑裙白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上岸以后,回到家里)一会儿,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亭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哎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我也惊醒了。打开门看,看不见他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件85张PPT。16 赤壁赋 *登泰山记 【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理当而格峻,气清而辞雅——姚鼐
姚鼐(1732—1815),字姬传,因书斋名惜
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破格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撰写书录91篇。次年秋辞官归家,以授徒为生,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 贡献: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观点,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作品: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等;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辑为《古文辞类纂》75卷。【景行行止】
出 人 头 地
1057年,苏轼二兄弟同时赴京赶考,双双金榜题名,
轰动一时。
那一年,主考官是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
当时正在倡导诗文革新运动,主张文章应明道和致用,反对华而不实的浮夸文风。他想在科举考试中,选拔一
批人才,以振文风。苏轼的文章写得洒脱豪放,风格浑
厚,充满才气,欧阳修见了大为惊喜,准备点其为状元。
那时考卷也是密封的,欧阳修反复推敲之后,觉得试卷
的文风与他的得意门生曾巩相似,怕点了自己的门生为
状元,受人非议,于是点了个第二。后来知道是苏轼的卷子,很是后悔。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很赏识,他对老
友梅尧臣说:“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来源。意思是说,自己应给这位有才华的青年让路,让他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二、背景回眸
1.被贬黄州苏轼浴火重生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
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
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后经多方营救,于当
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
制生活。清贫的生活、苦闷的心情,使得作者对世事的认识更加成熟深刻,进入到物我合一、达观超脱的人生境界。
元丰五年(1082),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舟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2.辞官归隐途中踏雪登泰山
乾隆三十九年(1774),厌倦了官场生活的姚鼐以养亲为名,辞官归家,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初读任务】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读两篇课文,标记出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留待课上解决。
提示:略。2.《赤壁赋》中,作者描绘了月下赤壁什么样的景色?客与苏子的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
参考提示: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风月无边,秋景如画。客与苏子的对话是围绕着“变与不变”的问题展开的。3.通读《登泰山记》,画出作者登山的路线,说说文章描写了雪后泰山怎样的胜景。
参考提示:登山路线: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胜景: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山河壮美。《赤壁赋》
【文本研读】
一、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
不兴。举酒属②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⑴白
露③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④,凌⑤万顷之茫
然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⑵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⑦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⑧。渺渺兮予怀⑨,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⑩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⑶舞幽壑之潜蛟,泣孤
舟之嫠妇。﹒﹒﹒﹒﹒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B.客人之所以悲伤,用箫吹出悲凉幽怨的调子,是因为独处孤舟的寡妇的不幸身世和悲泣引起了客人深深的同情。
C.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D.文段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明确】选B。“泣孤舟之嫠妇”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意思是箫声能“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用以表现箫声的悲凉幽怨。2.作者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答: ????????????????????????????????????????【明确】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二、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完成问题。
苏子愀然①,正襟危坐②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③,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
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
里,旌旗蔽空,酾酒④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
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
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⑵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⑤,托遗响⑥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
也;盈虚⑦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⑶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
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
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
造物者⑧之无尽藏⑨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⑩。”﹒﹒﹒﹒﹒﹒﹒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D.选文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明确】选C。“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错,应该是“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流露出怎样的心情?
答: ???????????????????????????????????????????【明确】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阐述了“变
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
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
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
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
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客人的话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痛苦。)【字句夯实】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既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属:_______
③白露:_________________
④如:_____
⑤凌:_______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劝请。指白茫茫的水汽。往。越过。⑥茫然:___________。
⑦羽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击空明兮溯流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怀:____________旷远的样子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内心,心里。⑩倚:_________
幽壑:_______
嫠妇:_______循、依。深谷。寡妇。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移动。浩浩然仿佛要凌空驾风而行,却不知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愀然:_________________
②危坐:_______
③缪:________________
④酾酒:_______
⑤骤得:___________
⑥遗响:______________容色改变的样子。端坐。同“缭”,盘绕。斟酒。屡次得到。余音,指箫声。⑦盈虚:_______盈,_____虚,_____
⑧造物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无尽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⑩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狼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枕藉:___________圆缺。满。缺。原意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出于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这里有“享有”的意思。凌乱。也写作“狼藉”。枕着垫着。万物) 既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做伴侣,与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起酒杯互相劝饮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无尽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微点拨】
状语后置的类型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作状语一般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登泰山记》
【文本研读】
一、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问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①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⑴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②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③风雪,历齐
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④,至于泰安。是
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
砌石为磴⑤,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
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⑥以入,道少半,
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⑵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⑦,世皆谓之天门云⑧。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⑨雪,明烛⑩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⑶﹒﹒﹒﹒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登泰山的经过。文章第1自然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B.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来进行烘托。
C.第2自然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所见的壮丽雪景。 D.姚鼐写文章强调“考据”,文中的“古长城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均有考古意味。【明确】选C。“动静结合的方法”是作者描写雪景所用方法,不是描写途中的艰险的方法。2.第2自然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试简要概括。
答: ?????????????????????????????????????????【明确】文章第2自然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由南麓登”,写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天气状况;第二层由“四十五里”到“磴几不可登”写登山的艰难过程;最后是第三层,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二、阅读课文3~6自然段,完成问题。
戊申晦①五鼓②,与子颍坐日观亭,待
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
云漫③。稍见云中白若樗蒱④数十立者,
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⑴
日上,正赤如丹⑤,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⑥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⑵﹒﹒﹒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⑦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⑶僻⑧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⑨。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⑩,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里是用风雪交加,云雾弥漫创造了日出前的环境和气势,是近景。
B.写日出之时的景观,着重观察描绘日出前后色彩的变化。以动衬静,是一幅流动着色彩美的动态图。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先写日上过程,再写日下的海浪,相互烘托,既生动形象,又很有气势,给人以壮美的感觉。
D.第3自然段文字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精彩纷呈,逼真如画。【明确】选B。“以动衬静”错,应是“以静衬动”。4.前三段已完整地记述了登山过程和所见,第4自然段所写内容是否多余?请简述理由。
答: ??????????????????????????????????????????【明确】不多余。本段写泰山的人文景观。提到点缀于日观亭附近或下山路上的建筑和石刻等名胜古迹,可说是一幅日观峰古迹图。大凡作山水画,既要有山有水,还要有人物,又要点缀一些屋宇及其他景致,这里简要介绍一些泰山的建筑和古迹,既增强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历史悠久的泰山的个性特征和整体风貌。【字句夯实】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阳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②以:_____
③乘: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南面谷中的水。谷,两山间流水的低道,现在通称山涧。在。这里是“冒”的意思。④限:__________________
⑤磴:_______
⑥循:_______
⑦崖限当道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云:______________
⑨负:_____
⑩烛:_____界限,这里指城墙。石阶。顺着。山崖像门限(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助词,无实义。背。照。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东边的山谷,古代称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一幅图画,而在半山腰停聚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似的。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戊申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五鼓:_______
③漫:_______
④樗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戊申这一天是月底。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五更。弥漫。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樗蒱所用的掷具,长形而末端尖锐,立起来像山峰。⑤丹:_______
⑥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⑦行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僻:_______
⑨圜:___________
⑩瀑水:_______朱砂。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并不能看见东海。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偏僻。同“圆”。瀑布。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边云彩上有一条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变成五彩斑斓。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脊背弯曲的样子。这天,看见途中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早的石碑都模糊或缺失了。【审美鉴赏】
1.《赤壁赋》第1自然段写作者开始游赤壁时的情景,此时景色如何?作者有哪些活动?心情如何?【明确】(1)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清风徐来,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
(2)活动: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3)心情: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2.《赤壁赋》客为什么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却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明确】(1)无枝可依之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暗含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感叹。
(2)英雄不再之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人生无常之悲。“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3.《赤壁赋》这篇赋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苏轼被贬黄州之初自己思想上的激烈斗争,作者是怎样显示自己两种思想的斗争的?请简要说明斗争的过程。【明确】4.《登泰山记》中说“少杂树,多松”,又说“无树”。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少杂树,多松”,是指整个泰山的总体情况;而“无树”是说“日观数里内”的局部情况。二者描写的对象不同。5. 《赤壁赋》《登泰山记》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在景与情关系的处理上两文各具特色。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赤壁赋》:直接抒情《登泰山记》:间接抒情、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综合素养实践】
1.(语言建构与运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文言文的学习和其他知识的掌握一样,既要学之有法,又要有建筑高楼的钢筋水泥。课内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就是钢筋水泥,必须持之以恒。《赤壁赋》《登泰山记》里有很多典型的文言文句式,请和你学习小组的伙伴分工合作完成下面两个任务。(1)找出这两篇文章里的判断句,然后根据标志分类。
参考答案:(2)请找出《赤壁赋》里的状语后置,并翻译成现代汉语。参考答案: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文: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移动。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译文: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⑤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文: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粟。
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大家在舟中互相枕着垫着,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显出白色(天明了)。2.(文化传承与理解)《赤壁赋》为人们如何面对挫折、打击,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现在,你最要好的同学得了重病,严重影响了学业,他(她)很消沉,请你用《赤壁赋》里揭示的人生道理写一段话,鼓励他(她)走出人生的阴影,振作起来。250字左右。
答: ??????????????????????????????????????????参考例文:×××,听说你生了重病,很是挂念。不能继
续学习,应该很着急。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
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
是生活的强者。我们都喜欢苏轼,喜欢他身处逆境而不
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他的《赤壁赋》中对
山水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使我们看到了生与死、取与舍、有限与无限、
渺小与伟大的辩证统一关系。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阔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暂时的挫折,不会击垮坚强的你,不会绊住你进取的脚步。朋友,愿你振作起来,早日战胜病魔,重返校园,我们一起拼搏,再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