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测量平均速度 同步检测卷 (自主预习+课后集训+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测量平均速度 同步检测卷 (自主预习+课后集训+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9-16 17:18:28

文档简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课时训练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自主预习 基础达标
要点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 实验原理:利用公式 计算。
2. 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 、 、金属片等。
3. 实验方法: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 ,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 ,则可利用公式 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课后集训 巩固提升
1. 做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时,必用的两种测量工具是(  )
A. 斜面和小车     B. 斜面和刻度尺
C. 小车和表 D. 刻度尺和表
2. 一个人骑自行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第一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m,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m,第三秒内通过的路程是4m,则(  )
A. 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B. 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
C. 3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D. 后2s的平均速度是4m/s
3. 下面关于实验“测量平均速度”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实验中所用的刻度尺和停表相当精确,则可避免误差的出现
B. 实验中所用的停表不可用准确的电子表代替
C. 在组装斜面时,要尽量增加斜面的倾角,斜面越陡越好
D. 实验原理为v=
4. 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最好的是(  )
A. 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 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 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 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 如图所示是一只小鸟在天空中沿直线飞翔,现取小鸟连续飞行途中的三段路程,并记录下这三段路程的运动时间,则由速度公式可得小鸟在第3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 10m/s  B. 15m/s  C. 20m/s   D. 7.5m/s
6. 如图是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一次。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B点到F点共运动了 cm路程,小球从A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 m/s。
7. 某校同学在水平直道上进行1000m跑步比赛,甲、乙两位同学同时出发,甲同学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做匀速运动。乙同学出发后,经过100s通过的路程400m,此时他发现比甲同学落后100m;接着乙同学以6m/s的速度追赶,经过50s没有赶上;然后乙同学发起冲刺,最后比甲同学提前10s到达终点。则甲同学比赛中的速度为 m/s,乙同学出发后,前100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m/s,乙同学最后冲刺的平均速度为 m/s。
8. 有一段用固定镜头拍摄的一列武广高铁动车组视频,小田通过播放该视频来测算机车运行速度。已知机车长度是s,测算的步骤如下:
A. 记下机车头到达观测点的时刻;
B. 计算整列车通过观测点所用时间t;
C. 在画面上选择一个 ;
D. 利用v=计算出机车运行的速度;
E. 记下机车尾到达观测点的时刻。
请将步骤C补充完整,并排列测算步骤的合理顺序 (填字母)。
9. 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停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选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选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10. 在50米短跑速度测试中,五位计时员分别测出王丽同学通过10m、20m、30m、40m、50m处的时间,并记录在下表:
路程(m)
10
20
30
40
50
时间(s)
3.2
5.2
6.8
8.2
9.45
(1)根据上面的数据,计算出王丽同学各段的平均速度:(结果均保留一位小数)
①从起跑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是 m/s;
②从10m处到30m处的平均速度是 m/s;
③从2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是 m/s;
④从30m处到50m处的平均速度是 m/s。
(2)根据收集的数据说明王丽同学在50m短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11. 某小组同学试图探究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时速度v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猜想v可能与斜面的倾角θ、斜面材料、物体的质量m三个因素有关,于是选用:一长方体木块、100克砝码片(可粘在木块上表面)、两个长度相同材料不同的斜面A和B进行实验。按图1所示,将木块平放在斜面顶端,木块由静止下滑,用传感器测得其到达底端时的速度v。改变相关条件,多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图1
实验序号
θ
斜面
m(克)
v(厘米/秒)
1
20°
A
200
245
2
20°
A
300
245
3
20°
B
200
153
4
20°
B
300
153
5
25°
A
200
307
6
30°
A
200
358
7
35°
A
200
v7
8
40°
A
200
438
9
45°
A
200
470
(1)分析比较表中数据可得:v与 无关。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6、8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木块,平放在长度相同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 。
(3)在实验序号7中:v7 厘米/秒。(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
(4)完成上述实验后,有同学提出新的猜想:v可能还与物体跟斜面的接触面积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应选择图2中 (选填“乙” “丙”或“丁”)与甲进行对比实验,即可得出初步结论。
图2
12. 茫茫大草原,一只猎豹发现了220m远处的深草中有一只小牛羚。猎豹悄无声息地以10m/s的速度沿直线向牛羚靠近,当猎豹距离牛羚只有20m时,牛羚有所察觉。凶狠的猎豹以极快的速度直扑过去,只用0.8s就将牛羚在原地扑倒。问:
(1)猎豹此次捕猎共用时多少?
(2)猎豹此次捕猎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基础达标
要点 1. v= 2. 刻度尺 停表 3. 路程 时间 v=
课后集训 巩固提升
1. D 2. C 3. D 4. A 5. C
6. 1mm 12.00 0.1
7. 5 4 7.5
8. 观测点 CAEBD
9. (1)时间 (2)大 大 (3)0.25
10. (1)①3.1 ②5.6 ③6.7 ④7.5
(2)变化;不断变大。
11. (1)物体质量m (2)斜面倾角θ越大,下滑到底端的速度v越大 (3)大于 (4)丁
12. 解:(1)t=t1+t2=+t2=+0.8s=20.8s。 
(2)v==≈10.5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