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昼夜交替丨鄂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昼夜交替丨鄂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15 12:1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昼夜交替》说课稿

一、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已经学过《我们居住的星球》,了解了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组成,对地球的运动有了初步认识,具备了学习本单元内容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同时,六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空间想象能力,为更好地组织教学,我采取模拟探究实验和直观的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本课的知识点。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昼夜交替》是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的第一课,属于“地球与宇宙”的教学内容。从教材编写来看,本课可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常见自然现象引出本课的探究内容,小组合作进行模拟实验;②师生共同分析探讨实验结果,明白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③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学习精神。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
②过程与方法:
提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进行模拟实验验证,运用语言或图画分析、推理,得出“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认真严谨、不畏艰难的科学态度,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和探究天文现象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学习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教学难点:对昼夜交替现象多种不同情况的分析与推理。
4、教学手段:本课我主要采用模拟探究实验和直观地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亲历探究。借助的器材有乒乓球、手电筒、白纸、彩笔、小组记录表等。
三、教法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科学课程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所以科学课程应该体现开放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理念。
针对《昼夜交替》这节课,学生经历“自主猜测——合作探究——分析研讨”的活动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亲历了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从而学会科学探究的能力。为落实本课的三维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综合运用了模拟实验法、多媒体演示法、集体讨论法、分析推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四、学法指导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推理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结论”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从活动中获取新知识,培养新技能。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一)引入新课
首先,课件出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图片,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然后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昼夜交替现象与什么有关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学生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出昼夜交替现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猜测假设
1、针对问题,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昼夜交替”现象作出假设,暴露学生的原始想法,画出示意图。(标出地球、太阳的名称,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
2、收集学生的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太阳不动,地球自转不公转;④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六年级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了解,这就让学生有了猜测的依据,同时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好习惯,为后续学习打下了照实基础。)
及时引导:这有好几种猜测,到底哪种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验证呢?
(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想象、画图,到小组讨论,再到全班交流,发展和巩固了学生的思维。)
(三)模拟实验
1、出示实验器材,明确实验要求。
(1)用乒乓球当作地球,用手电筒来代替太阳,地球上被太阳照亮部分是?(昼)没被太阳照亮的是?(夜)
(2)用彩笔在乒乓球上画红星作标记,假设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怎样才能让红星处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学生交流)
2、模拟实验
《6、昼夜交替》实验记录表
猜 测
能否解释昼夜交替?
具体说明
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
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不公转
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
……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参与到学生中,指导实验。
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展示各组的实验现象,师生讨论给予评价。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通过模拟实验活动,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可操作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探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验证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在我们做的几个模拟实验中,你认为哪一个最能体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实际情况呢?(学生先交流想法,然后教师出示动画,共同分析推理)
(科学探究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思维过程,更是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这节课,学生经历想象猜测、到模拟实验,然后分析探讨、汇报交流的过程,最后,老师再借助多媒体进行视频验证,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巩固和完善。)
(四)回顾历史
师生共同讲解哥白尼故事,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应该怎样做?
(提升情感,达到共鸣。认识科学家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的艰辛历程,以科学家的事迹感染我们,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不畏艰难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学习精神。)
(五)课堂小结与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感悟?学生相互交流分享。(使学生情感升华,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拓展延伸:查阅相关资料对“昼夜交替”现象进一步了解,并搜集天文学家的故事 ,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分享。
(理论联系生活,深化运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体现“科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同时,学生在交流分享中,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课堂生态化。)
六、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猜测 模拟实验 说明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 一次昼夜约43天;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 一次昼夜需365天;
③太阳不动,地球自转不公转 → 无四季、昼夜长短之分;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 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
(这节课我采用纲目式板书,内容简略,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和整体知识体系的建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因此,我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交流与合作、动手实践。在本节课,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1、在“推测假设”环节中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
2、在 “模拟实验”环节中采取小组评价。
3、在“汇报交流”环节中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
4、在“验证结论”环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发现、欣赏自我和他人,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八、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科学精神,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的设计亮点是:1、以探究为主,以生为本,学生亲历探究活动,从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本节课以学生的猜测、实验、分析为主,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引导原则;
2、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由生活常识引入,然后展开探究,层层深入,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
3、关注了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合作进行探究,从中获取新的知识。
但在学生交流时间的控制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运用更多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请各位专家评委给予指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