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标要求:1.秦汉大一统政体的形成
2.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一、秦朝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为什么秦国能统一六国?1.人民渴望统一2.灵活运用“远交近攻”的对外战略5.秦王嬴政个人作用3.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增强4.诸侯争霸战争促进民族间的交流,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李贽是明朝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这里的“掀翻一个世界”有何含义?秦始皇是怎样“掀翻一个世界”的?
前引——秦始皇,千古一帝?秦灭六国形势图齐秦楚燕赵魏韩2、秦朝统一的历史过程:秦灭六国形势图齐秦楚燕赵魏秦灭六国形势图齐楚燕魏秦秦灭六国形势图齐楚燕秦秦灭六国形势图齐燕秦齐燕秦秦灭六国形势图齐秦秦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阳秦灭六国形势图时间:前230年——前221年方式:远交近攻领导者:嬴政西南夷岭南匈奴13河套地区①北方:北击匈奴3、展疆拓土,巩固统一的努力修筑长城修筑直道湘水漓水②南方:南征越族云南“五尺道”③西南方: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东到大海北至长城南到南海西到陇西4、秦统一的意义:(1)结束混战,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社会生产发展,符合人民共同愿望。
(2)扩大了疆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3)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前提。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1.概念: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郡县制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
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司马迁《史记》2、内容:出现:春秋战国确立:秦朝内容:郡县制的特点:(1)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制的特点:(1)中央垂直管理地方(2)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郡县制的特点:(1)中央垂直管理地方(2)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意义:(1)是中央集权制的重要环节(2)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避免或削弱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剧势力 (4)巩固“大一统”政体,维护了中央集权制2、内容:(2)皇帝制度德高三皇,功盖五帝 皇帝 始皇帝“始皇帝” 的由来?“三皇:天皇、地皇、泰皇”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一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独尊皇帝自称“朕”;
命令称 “制”或“诏”; 皇帝去哪儿称「幸某处」,用的东西、写和画的东西,前面要加个「御」字等等.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实质: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实质: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皇权至上 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阳陵虎符虎符中分为二,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调发军队,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材料三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皇位世袭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实质:1)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实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副丞相
传达诏令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军事
(虚有其位)(3)三公九卿制宗庙礼仪教化宫中警卫
宫门警卫
宫廷车马
司法 首都警卫
少数民族
皇室宗族
租税 财政
皇家财政 官府手工3、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巩固统一:
巩固了秦朝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一系列重大工程的修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2)影响后世:
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负面影响: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爆发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①皇帝制度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③监察制度
④郡县制三、两汉的政治制度(“汉承秦制”)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权力集中皇帝专 制 主 义中 央 集 权小结自我测评:1、秦王朝的郡级行政机构有哪些特征?(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2)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3)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形式【材料阅读与思考】为什么汉代学者屡屡把“挟书律”与秦朝的短命相联系??答案提示:秦长期奉行以法治国方略,使秦国走向强盛,并最终统一中国。但秦法极端残酷,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使秦王朝迅速走向了崩溃。为了避免重蹈秦之覆辙,汉代士人不断反思秦亡的原因,他们认为不应完全抛弃古代圣王重视礼乐教化的传统而专任刑罚,主张采取温和、诱导的方式来教化百姓,对秦王朝粗暴的行政强制手段非常反感,因而往往将秦朝的短命与它推行的诸如“挟书律”等暴政行为相联系。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C课堂训练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D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攻打匈奴 B.修筑长城
C.推行郡县制 D.建立三公九卿制
C4.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A5.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封建专
制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牟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
D.郡县完 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6.“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
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
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继承
者”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 郡县制 ④ 三公九卿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7.右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 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 )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8.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皇帝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A9.《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据此,秦汉实行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监察制度D10.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A1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D12.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 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B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