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
张明邦
科 目
物理
授课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1.14
课题(章节)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校本、教案,教科书,音叉,小锤
授课内容分析
本课时学习内容主要有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人听声音的原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声源。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的差异,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
1.领略声音的和谐美;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
2.让学生领略自然的魅力
教学重点
物体发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概括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讨论交流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预
习
提
纲
及
内
容
引导学生预习以下内容:
声音产生。
二、什么是声源
三、介质的概念
四、声音的传播特性
五、声音的传播方式
六、空气中的声速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以下内容:
一、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源: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三、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声音的传播一定需要介质,
四、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五、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时间,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六、空气中的声速大约是340m/s .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初步掌握基本知识
合
作
探
究
及
能
力
提
升
过
程
通过教学,完成下列活动:
一、引入新课
由自然界各种声音现象:瀑布声、电钻声、说话声、音乐声等引入新课
二、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声音的产生
三、指导学生学习一下内容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源: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4、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5、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时间。
6、空气中的声速
学生通过互助完成下列实验
一、学生分组互相学习,并提问以下概念。
1、声音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什么是声源
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3、介质的概念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4、声音的传播特性
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5、声音的传播方式
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时间。
6、空气中的声速
空气中的声速大约是340m/s .
二、学生探讨人耳听声的原理
1.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4-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四、声音的传播特点:声音的传播一定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五、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时间,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空气中的声速大约是340m/s .
练习作业
课堂巩固练习:教材P80-1、2、3
作业: 1.教材P80-4 2.完成配套练习册内容
教学反思
备课组
长签名
教研组
长审阅
教导处
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