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1-15 20:13:00

文档简介

课件57张PPT。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且介亭杂文》课件制作:shang xiao yu第1课时教学任务:初读课文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关于九一八事变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文学体裁:文体形式:三要素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论点、论据、论证论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驳论文知识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方法
(1)驳论点
(2)驳论据
(3)驳论证
直接反驳间接反驳
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
也就站不住脚了。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学习目标了解驳论文,学习其写法;体会尖锐泼辣的批驳语言;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字词 搽chá 玄虚xuán 省悟xǐng
自欺欺人 渺茫miǎo 脊梁jǐ
诓骗kuāng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放声朗读  整体把握A:朗读<1--5>段思考:对方的论据是什么?得到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B:朗读<6--9>段思考: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幻灯片 10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又如何反驳了敌方谬论? 结构层次①②→
③④⑤、⑥⑦⑧→
⑨→论敌的论点论据反驳结论作业布置:课后查找第7、8段的论据资料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
忠于祖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第2课时教学任务:精读第1—5段A:朗读<1--5>段思考:对方的论据是什么?得到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两年前:不 久:现 在: 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国联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直接反驳
(驳论证)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文章结构内容(1—2)(3—5) 摆谬论偷换概念谬论论据谬论论点一味求神拜佛
1、提问: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 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阅读第l、2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2.提问: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国难当头,国民党政府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萨来“解救国难”,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 “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3、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驳论证前后照应阅读文章3—5段,思考: 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一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4.提问:文章是如何直接进行批驳的?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直接反驳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不合逻辑阅读3—5自然段,思考:
1、找出这一部分的关键句,作者是怎样分析的?
2、本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关键句:“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分析:1、信“地”、信“物”、信“国联”
——失掉的是“他信力”
2、“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两年前:不 久:现 在: 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国联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直接反驳
(驳论证)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文章结构内容(1—2)(3—5) 摆谬论偷换概念谬论论据谬论论点一味求神拜佛
5、提问: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6、提问:“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7.提问: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研 读 赏 析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A:品读语句,辨析下列加注词语的含义1、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2、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3、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4、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B: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你从下段文字中的划线字中读到了怎样的况味?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过脸,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过脸,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含义?
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情。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所有的中国人新课第3课时教学任务:精读第6—9段,总评课文B:朗读<6--9>段思考: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幻灯片 10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又如何反驳了敌方谬论?
8、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间接反驳敌论点。 9.提问: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请具体指出作者所列举的四种人? 作者历数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发明家;拼命硬干的人:指反抗封建统治和抵御外寇的人民英雄和爱国英雄;为民请命的人:指关心人民疾苦、为民众利益奔走呼吁的政治家、文学家;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改革家和为革命献身的革命家。(光彩照人) 研读第二部分: 10、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作者强调他们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实际意义?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等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小结: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都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列举事实证明,从而彻底驳倒对方。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A:你从下段文字中的划线字中读到了怎样的况味?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说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脂粉:
筋骨和脊梁:
状元宰相:
地底下:
中国人:美化、伪装指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精神、品质、人格、操守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暗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口号。
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1997年7月1日,香港在
沦亡百年之后于回到祖国的
怀抱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英国旗徐徐降下 1999年12月20日, 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儿童手拿区旗与国旗,迎接回归中国国旗在会场扬起来 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中国上海市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这将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上海市民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欢庆申博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在2004年雅典奥运上,中国代表团以
32金的骄人成绩,跻身亚军,直逼美国
霸主地位。中国女排获得雅典奥运金牌再创辉煌刘翔获得的男子110米栏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2005年10月 “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神六顺利升空着陆场工作人员在欢呼庆祝结论部分阅读最后一段,思考: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2、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间接反驳 己论点
(正面立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己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脊 梁(6—8)(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点:以偏概全论证语言 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广大人民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一)论敌的论点论据论据论点两年前:不 久:现 在: 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二)反驳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文章结构内容 (三)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脊 梁(1—2)(3—5)(6—8)(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了“自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以偏 概全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有“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比较阅读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以免肌肤相碰,有碍男女大防。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生活在同一天地间,一同呼吸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鼻孔出,被那个女人吸进去,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A.请找出敌论点、论据。
B.鲁迅先生是怎样驳斥的?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作业设计:A: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依据你自己的情况任意选做一道)B;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读书不如经商  打麻将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