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莫顿·亨特, (国别)作家,是文学艺术界声望极高的专业作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训诫( ) 落( )脚点 峭( )壁
颤( )抖 嶙( )峋 啜( )泣
目眩( ) 疲( )乏 屡( )次
纳罕( ) 耸( )立 灌( )木
3.写出对应的词语。
(1)形容人瘦削。( )
(2)形容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
(3)因遭遇困难、失败等而意志消沉,精神不振作。( )
(4)头脑发昏,眼睛昏花。( )
4.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曾经的历程就像退了潮的海,虽已不再汹涌澎湃,但它还是把贝壳留给了沙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属于人物心理活动的一项是( )
A.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B.“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C.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D.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
6.下列句子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在这个字下面画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恢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
(2)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篷乱的灌木。( )
(3)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慢长。( )
(4)暮色仓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
7.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1)我们最后来到一( )空地。
(2)他们就朝一( )悬崖飞跑而去。
(3)那是费城七月里一( )闷热的日子。
(4)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 )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8.根据语言环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2)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1.本文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2.“我”陷入了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3.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区别?
5.本文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自学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儿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父亲为什么坚持让孩子自己冒着危险爬下悬崖?
2.文中的“我”已经脱险,投入父亲强壮的怀抱时却哭了,这是为什么?
3.“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中“成就感”的含义是什么?
4.找出表现“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 →
作用:
5.父亲直接上去就可以把孩子抱下来,让孩子脱离危险,但是父亲没有这样做。你认为是父亲直接把孩子抱下来的办法好些,还是文中父亲的办法好些?说说你的理由。
四、巩固练习(课外链接,直击中考)
孩子的路由孩子走
我在芬兰的住所前后都是树林,却有着不同的风景。
前面,一片平地,上面有两架秋千、一间小屋、几条凳子和一个大棚,棚内地上铺满沙子。一天,两个4岁模样的孩子拖着船形滑板,上面放有小书包、靠垫、小铁铲和小畚箕等,踩着齐胯深的厚雪,连跌带爬地推开小屋的门,进去了,门关上了,好半天好半天不见出来。我好奇,又着急,室外是零下10度啊!小郁说:“不用急,他们肯定玩得正欢呢。”时间一长,我发现凡有居民的地方,都有这些器具,专为孩子们准备的。凳子是休息用的,秋千是练胆量用的,木棚是供孩子们在大雪覆盖时照样有一块沙地可以活动用的。小屋内有小桌子、小凳子,板壁上有各式各样的儿童画,是孩子活动的小天地。活动的内容,全由孩子们自己决定。活动结束,他们也许讲给大人听;如若不讲,大人绝不去问;如果父亲陪同来,只能在门外等候,也不许偷看,不然就是不尊重人,也算侵犯隐私权。
后面,一个土丘,满是松柏,覆盖着厚厚的雪。下了土丘不远,是一所九年制的学校。学生们往返于学校、家庭,宁可“翻山越岭”,也不愿走平地绕圈子。这对大孩子来说,困难不大,况且他们中有的人还带着滑雪工具,伺机便滑一程。而对那些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困难就大得多了。这些孩子们背着那大而沉的双肩包,足以遮掉他们的上身,没有大人接送,全凭他们那穿着连衣皮靴的小脚,插进齐胯深的厚雪,拔出来,再插再拔,慢慢地向前挪动。有的脚拔不出来,想用手撑一下帮忙,结果手也插进去了,人便趴在雪坡上。这时他们不叫不哭,不乞求别人帮一把。我见过多次,孩子走路跌倒了,或者陷在雪地里了,大人就站在旁边看,不出声,不指点,硬等孩子爬上来。一次去滑雪场,见一男子后面跟着一小孩,最多5岁。不一会儿,孩子就陷进雪里动弹不得了。那男子只管向前走。我大步向前,想抱起孩子,男子察觉了,摇手阻止我,咕噜了几句,继续向前走去。孩子不哭,不急,只是努力地拔出小脚,但没有站稳,便顺着坡势滑向人行道;爬起后,又走向雪坡,赶那男子。
挪威一个小儿科研究中心的医生说,北欧四国对孩子跌倒的态度是:丹麦,父母立即哄而安慰;瑞典,父母马上研究如何预防此类事件再发生;挪威,父母叫孩子站起来,不要哭;芬兰,父母不骂,不安慰,由孩子自己爬起来。陪我去滑雪场的小郁告诉我:那男子“咕噜”,是说“孩子的路由孩子自己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畚箕( )( ) 齐胯( )
覆盖( ) 挪动( )
2.结合全文,说说第一段中加点词“不同”表现在哪里。
3.第二段中,芬兰孩子的活动有什么特点?
4.芬兰孩子在往返学校的路途中,在选择道路时有何特点?
5.芬兰父母为什么对孩子跌倒采取“不骂,不安慰,由孩子自己爬起来”的态度?
参考答案
自学检测
1.文中的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应付困难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是希望孩子经受一次磨炼,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2.这是“我”脱险后自慰的泪水,是对父亲感激的泪水,是战胜困难后自豪的泪水。3.通过自己的努力爬下悬崖,战胜了困难。4.有了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作用:从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的教育方法很恰当。5.本文父亲的做法更好。他能让孩子体验用自信战胜困难的感觉,有利于培养孩子应对困难的能力。
巩固练习
1.略。2.住所前面是供孩子们娱乐的场所,重在为孩子们提供自由的天地;住所后面是学生往返于学校、家庭的路,重在磨炼孩子们坚强的意志,培养孩子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3.(1)有专门的活动场所;(2)对胆量、智慧等的培养都有考虑;(3)活动在室外;(4)内容由孩子自己决定。4.(1)选择难走的路;(2)独自走,不寻求帮助。5.“不骂”,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安慰”,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由孩子自己爬起来”,培养孩子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