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2.5秋天的怀念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2.5秋天的怀念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6 08:5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瘫痪(  )(  ) 憔悴(  )(  ) 淡雅(  )
  脾(  )气 整宿(  ) 砸(  )碎 敏(  )感
  捶(  )打 诀(  )别 烂漫(  ) 絮絮叨叨(  )(  )
  2.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1)喜出( )外:        (2)翻来( )去:                 
  3.请写出古诗词中写菊花的诗句。(连续的两句)
  (1)           ,           。
  (2)           ,           。
  4.本文的作者是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     》,散文集《     》。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一)整体感知
  1.作者怀念谁?为什么会怀念?为什么在秋天怀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结尾为什么写花?


  (二)问题探究
  1.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其实都缘于一句话,一句母亲对儿子最朴实也最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是什么?


  2.母亲希望“我”能“好好儿活”,言外之意“我”在双腿瘫痪之后并未能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没“好好儿活”。“我”怎么没“好好儿活”?请同学们在文中圈画出相应的语句,并找出具体的句子深情诵读。
  指导朗读:抱怨、绝望的语气,暴怒无常、自暴自弃。
  3.面对“我”的悲观、绝望,母亲有怎样的行为表现?请圈画出相应的语句,深情诵读,并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方面品字析句,体会母亲的思想情感。
  指导朗读:关切、呵护的语气,无私真挚、无微不至。
  4.“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在灿烂的菊花中,“我”读懂了母亲当初没有说完的话,“我”究竟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描写菊花的句子中去体会)

  
  5.“秋天的怀念”并不是指对秋天的怀念,而是指在秋天这一特定的时令的怀念,现在你明白“我”怀念什么了吗?说说看。

  6.在菊花丛中,“我”一定会想起逝去的母亲,一定会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和她说。“我”会说些什么呢?请你拿起笔来,接着往下写。

三、自学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③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④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第一段写道:“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2.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3.对第⑤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 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C.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 D.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4.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5.第⑥段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说明。

  6.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课外链接,直击中考)
远 行
李森祥
  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久吗?
  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母亲说完就离开门槛去烧夜饭。
  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
  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客人,我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都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
  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一直在往弟弟妹妹的脸上瞟。
  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
  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
  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房里只有母亲。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
  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
  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不老。”娘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
  该上路了,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我心里。
  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
  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我点点头,父母亲也就点点头。
  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
  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
  1.从母亲爱儿子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看到娘“一笑笑出满脸皱纹”时,“我”“心里怦然一动”。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我”此刻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


  3.文章多次写到“门”,其作用是什么?

4.对画线句中的“远”和“近”如何理解?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自学检测
1.A  2.第一处:“母亲喜欢花……那些花都死了。”作用: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睡不了觉。”作用: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了超常的努力。第三处:“别人告诉我……”作用: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3.D  4.(1)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2)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5.从文段中写“我”和妹妹赏菊的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而是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好好生活了。  6.不好。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 “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巩固练习
1.①母亲深明事理,虽不舍儿子远行,却默默支持儿子当兵。②母亲朴实细心,为不能给儿子办酒席感到内疚,她做儿子最爱吃的菜,杀鸡只想给儿子一人吃。③母亲勤俭能干,给儿子做新衣,钉扣子,天天忙碌。④母亲自尊心强,自己头发梳得光鲜,全家穿新衣,体面地送儿子去当兵。(言之成理即可,但不少于两点)  2.娘啊,您老了!您时时为儿子牵肠挂肚,怎能不老?您一心为儿子操劳忙碌,怎能不老?您满脸的皱纹让我揪心!(结合语境,合乎情理即可)  3.结构上,有首尾照应的作用;内容上,作者借“门”表达“我”与家之间的深厚感情,回家时的遥望,离家时的回望,都包含“我”对家的爱与眷恋。  4.“远”的感觉来自于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离家参军,岂能不远?但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对家的厚爱,对父母的眷恋,将萦绕心头,无论何时何地都将伴随“我”。所以说,这份感情更真切,更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