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16 14: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第12课 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
政治混乱、军阀割据、
文化复古倒退1915年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后改名为《新青年》)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兴起的时间和标志:时间:标志: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代表人物:《新青年》
和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红楼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主要阵地:民主 科学 口号: (德先生) (赛先生)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提倡文学革命(1)思想革命:(2)文学革命:两者的关系是: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评价: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1)进步:(2)局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陈独秀
1879--1942 1915年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 从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 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白话文
过去我们的书面语采用文言文,比较难懂,阅读与书写成了少数读书人的专利。近代以来,要求简化文体、使用口语化的白话文的呼声越来越高,出现了些宣传白话文的报纸,如《无锡白话报》等。官方告示也有采用白话文的,但总的来说,白话文不是很普及。
新文化运动时,在胡适、鲁迅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鲁迅的第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胡适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在当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从1920年秋开始,全国各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都改成了白话文。知识拓展 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大学是否应该开放女禁,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蔡元培、胡适等人都赞成大学开放女禁,很多女性也积极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相关史事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
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在1916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得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人 物 扫 描1868--1940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孩子还没吃过人罢!救救孩子!
——摘自《狂人日记》
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抨击礼教最猛烈:鲁迅鲁迅
1881--1936胡适
1879--1942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强调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中有物”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陈独秀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远。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尝试集》第一部白话诗集问 题 思 考你对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这件事怎么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构成了中国封建统治的理论和思想基础。要在思想领域反封建,就不得不把斗争矛头指向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已达到摧毁封建统治思想基石的目。因此,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从新文化运动在当时和后世的进步影响上来看,是正确的。但是在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片面性。从这个角度看,新文化运动又有历史的局限性。
今天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化,要全面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体现时代性。 辜鸿铭:号称“清末怪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获13个博士学位。
他固守中国的传统儒家伦理思想,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是最好的。 1914年袁世凯祭孔祀天袁世凯倒行逆施,
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5月9日 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主要内容:
思想革命、
文学革命
2、评价:
进步、局限本课小结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
政治混乱、军阀割据、
文化复古倒退2、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3、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
鲁迅、李大钊课 后 活 动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来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结合本课内容,请你谈谈民主与科学口号的进步意义。 中国人对于近代化的探索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
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旨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它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是“新”文化?究竟“新”在哪里?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