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函数的概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建议
1.用集合和对应的观点来理解函数
建议教师在学生学过的初中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对不同实例的探究,通过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并结合对应的观点,引导学生从集合的角度总结函数的概念.
2.对函数符号y=f(x)的理解
建议教师通过丰富的实例,将问题中两个变量存在的依赖关系抽象为一种对应关系,然后用集合的语言进行刻画,从而得到函数更为确切的定义.
课标解读
1.在集合对应的基础上理解函数的概念,并能应用函数的有
关概念解题(重点、难点).
2.会求几种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重点).
知识一
函数的概念
【问题导思】
汽车匀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速度为v,行驶路程为s,行驶时间为t.
1.上述三个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 【提示】 v是常量,s、t是变量.
2.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提示】 s=vt,s随时间t而变化.
3.s,t有何限制? 【提示】 t≥0,s≥0.
4.t给定,s是否确定? 【提示】 确定并且唯一.
1.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y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通常记为:y=f(x),x∈A.其中,所有的输入值x组成的集合A叫做函数y=f(x)的定义域.
2.函数值域
若A是函数y=f(x)的定义域,则对于A中的每一个x,都有一个输出值y与之对应,将所有输出值y组成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值域.
考点一
函数的概念
【例1】判断下列对应f是否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
(1)A=N,B=R,对于任意的x∈A,x→±;
(2)A=R,B=N*,对于任意的x∈A,x→|x-2|;
(3)A={1,2,3},B=R,f(1)=f(2)=3,f(3)=4;
(4)A=[-1,1],B={0},对于任意的x∈A,x→0.
【规律方法】
1.判断一个对应关系是否是函数,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判断,即A、B必须是非空数集;A中任何一个元素在B中必须有元素与其对应;A中任一元素在B中必有唯一元素与其对应.
2.函数的定义中“每一个元素”与“有唯一的元素y”说明函数中两变量x,y的对应关系是“一对一”或者是“多对一”而不能是“一对多”.
【变式训练】
下列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关系中,不能构成从A到B的函数的是________.(只填序号)
①集合A={x|1≤x≤2},B={y|1≤y≤4},f:x→y=x2; ②集合A={x|2≤x≤3},B={y|4≤y≤7},f:x→y=3x-2;
③集合A={x|1≤x≤4},B={y|0≤y≤3},f:x→y=-x+4; ④集合A={x|1≤x≤2},B={y|1≤y≤4},f:x→y=4-x2;
⑤集合A={(x,y)|x∈R,y∈R},B=R,对任意(x,y)∈A,f:(x,y)→x+y.
考点二
函数的定义域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 (2)y=+; (3)y=.
【规律方法】
1.求函数定义域时,不要化简所给解析式,而是直接从所给的解析式寻找使解析式有意义时自变量满足的条件.
2.函数的定义域要用集合或区间形式表示,这一点初学者易忽视.
3.定义域的求法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0的实数的集合;
(3)如果f(x)为偶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0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5)如果函数有实际背景,那么除符合上述要求外,还要符合实际情况.
【变式训练】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 (2)y=.
考点三
求函数值
【例3】 若f(x)=(x≠-1),求f(0),f(1),f(1-x),f(f(x)).
【规律方法】
1.求函数值时,只需将f(x)中的x用对应的值(包括值在定义域内的代数式)代入即可.
2.求f(f(x))时,一般要遵循由里到外的原则.
【变式训练】
已知f(x)=(x∈R且x≠-1),g(x)=x2+2(x∈R),求:
(1)f(2),g(2)的值; (2)f(g(2))的值.
考点四
求函数值域
【例4】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2x+1,x∈{1,2,3,4,5}; (2)y=+1;
(3)y=x2-4x+6,x∈[1,5].
【规律方法】
常用的求值域的几种类型:
(1)用表格形式给出的函数,其值域是表格中实数y的值构成的集合;
(2)用图象形式给出的函数,其值域是图象在y轴上的投影所覆盖的实数y的集合;
(3)用解析式给出的函数:用相应方法 (如观察法、配方法,换元法等),由解析式与定义域去确定;
(4)实际问题给出的函数:由实际问题的意义确定.
【互动探究】
在(3)中,如果x的范围改为x∈[4,5],结果又如何?
函数的概念理解不清致误
【例5】判断下列各组函数是否表示同一函数.
(1)y=与y=x+1; (2)y=-1与y=x-1.
函数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准确理解函数的概念,应明确以下几点:
定义域、对应法则和值域是函数的三要素,实际上,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决
定的,所以看两个函数是否相同,只要看这两个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是否相同.
y=f(x)中f为对应法则,当情况比较简单时,对应关系f可用一个解析式来表示.但
在不少问题中,对应关系f也可能不便用或不能用一个解析式来表示,这时就必须采用其他方式,如数表或图象等.
(3)函数定义域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范围,实际问题要结合自变量的实际意义求解.
(4)函数值域是函数值的集合,目前求函数值域仅限于在定义域下求二次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值域.
【当堂双基达标】
1.有以下4个对应法则:
①A=R,B=R,f:x→y=-;
②A=Z,B=Z,f:x→y=3x;
③A=R,B=R,f:x→y=x2+3x-4;
④A=R,B=R,f:x→y2=x.
其中不能构成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关系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函数y=的定义域是________.
3.函数g(x)=3x+1,x∈{0,1,2,3, 4}的值域为________.
4.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 (2)f(x)=.
【知识扩展】
复合函数的概念和定义域
1.复合函数的概念
如果函数y=f(t)的定义域为A,函数t=g(x)的定义域为D,值域为C,则当C?A时,称函数y=f(g(x))为f与g在D上的复合函数,其中t叫做中间变量,t=g(x)叫做内函数,y=f(t)叫做外函数.
2.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是由外函数的定义域、内函数的值域以及内函数的定义域共同确定的.对于复合函数f(g(x)):
(1)如果函数f(x)的定义域为A,则f(g(x))的定义域是使函数g(x)∈A的x的取值范围;
(2)如果f(g(x))的定义域为A,那么函数f(x)的定义域是函数g(x)的值域.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