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教学案(hqf)
备课人:刘星亮 齐玉欣 李俊红 黄庆峰 主备人:黄庆峰
自我反思:
复习目标:1.掌握《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
3.学习用设喻讲述道理的方法。
文章中心:课文生动地讲述了邹忌劝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的愿望。
回顾 感知 探讨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一.结构图解:
二.文学常识填空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历史著作《 》。“讽谏”的意思是 。
2.默写填空: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 ,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b.乃下令:“ ,受上赏; ,受中赏; , ,受下赏。”
c.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d.燕、赵、韩、魏闻之, 。此所谓 。
3.理解课文内容填写句子。(3分)
(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3)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4)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
5.解释下列字词:
修: 昳丽: 孰与: 旦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美我: 私我也:
王之蔽甚矣: 面刺: 谤讥于市朝:
期年: 时时而间进:
6.翻译下列各句: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③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④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⑤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中考链接: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05年南宁中考
1.联系学过的课文,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
A.吾与徐公孰美 孰为汝多知乎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字与例句“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你从文段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中考筛选:
5.邹忌进谏齐王之时,以妻美已喻 ,以妾美已喻 ,以客美已喻 ,由此说明“王之蔽甚矣”。
6.请你从邹忌和齐王两方面谈谈邹忌进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一是因为齐王比较开明,有雄心壮志,想把齐国治理好,成为一个强国。
二是因为邹忌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思维方式深深打动了齐王。
7.邹忌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思维方式令人佩服。他是怎样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的?
8.请你结合课文谈谈邹忌和齐王是什么样的人,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道理?
9.威王“纳谏”,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10.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进谏”的故事,请列举几件(不少于两个)。
11.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可见为人处事时,要讲究语言策略,不能过于直白。如果你有位同学学习成绩极差,且自暴自弃,你将怎样说服他并帮助他并帮他找回自信?
四.开放探究
江乙对楚宣王 《战国策》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何如 ”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
属②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①昭奚恤,楚国贵族,楚宜王的名将,在中原各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②专属,单独地托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群臣莫对:______________ (2)虎求百兽:_________ _____
(3)天帝使我长百兽:______________(4)子以我为不信: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其用法与现代汉浯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B.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C.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D.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虎求百兽而食之 (2)天帝使我长百兽(3)子无敢食我也 (4)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
A.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也不同。
B.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相同。
C.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也相同。
D.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不同。
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明楚宣王担心昭奚恤影响太大,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
B.江乙在他所说的寓言故事中表达的含义是,北方是因为畏惧昭奚恤而畏惧楚宣王的。
C.“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王您不知道北方怕您,却认为他们是怕昭奚恤”。
D.“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威胁。
5、简要说说本文说理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什么相同之处?
蔡磷坚还亡友财 徐珂
蔡磷,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④而致之。
注: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亡何,其人亡 (逃走) B.且父未尝语我也 (告诉)
C.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父亲) D.卒辇而致之 (送还)
7.对上面短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磷的朋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是因为了解蔡磷“重诺责,孰风义”。
B.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主要是因为父亲不曾把这件事告诉他。
C.“券在心,不在纸”,意思是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要铭记在心里,而不是写在纸上。
D.这则短文以具体的事例赞扬了蔡磷的诚信。
答案:二.文学常识填空:1.国别 《战国策》 “讽” 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 是名词,指批评意见。“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2.略3.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4)“暮寝而思之,曰…… 欲有求于我也。”“令初下……虽欲言,无可进者。”5.略6.略三. 中考链接:1.A2. D 3.答:因为:①齐国是一个大国,齐王位高权重;②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者害怕齐王;③举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 4.答:启示:①人贵有自知之明;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③批评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只要能答对一点,并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得分。5.妃嫔 群臣 其它诸侯国7.邹忌把妻、妾与客比齐王的妃嫔、群臣及其它诸侯国。把“我”比徐公美的蒙蔽比齐王受妃嫔、群臣和其它诸侯国的蒙蔽,使齐王深受打动。8.齐王比较开明,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邹忌能从生活小事中领司事理,并能用委婉的言辞说清。对别人劝说应力求委婉,使之愿意接受,要善于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并且及时改正。9.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10.曹刿论战、魏征进谏。11.我会先给他讲张海迪的故事,再从张海迪的故事引到他的暴自弃上来,鼓励他有信心并坚持努力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四.开放探究:1.(1)没有人(2)寻找(3)作主管者(4)言语真实2.B 3.B 4.B5、都善于运用故事比喻说理,故事生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说理委婉,使人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6.A 7.B
邹忌用什么方式来讽谏齐王?这有什么作用?(以家事喻国事,由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类比推理,由小及大,现身说法,启发诱导,委婉规劝。作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含蓄委婉。)
联系人生实际,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到的某个道理?
(①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②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14.试分析邹忌和齐威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实事求是、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细致,忠于职守、勤于王事,果断坚决、胸怀坦荡。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闻过则喜,勇于纳谏,勇于改过。)
15.齐国最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成就,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只因有勇于善于讽谏的邹忌,勇于纳谏勇于改过的齐威王,贤臣明君精诚团结。)
用一成语概括邹忌与徐公比美一事 。自知之明
A、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B、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
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请写出它的原义和比喻义
门庭若市;原义:门前和庭内像集市一样;比喻义: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多。
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