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汉武帝元世祖宋太祖唐太宗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中央官制、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制度。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必然存在着哪对矛盾?
2.历朝各代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 自主学思 一
(三分钟)快速阅读课本第一目整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元在设置中央机构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三公” →中、外朝(西汉)→扩大尚书台权力(东汉)三省制逐渐形成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
枢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特例)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三省六部制度确立完善一、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削弱削弱削弱削弱反弹西汉内外朝制度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外朝”“内朝”汉承秦制(一)汉朝:中(内)、外朝制度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一、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二)隋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的三省六部制决 策执 行审 议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籍、土地、赋税主管礼仪科举等军政 刑狱 国家的工程建设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思考:
1.三省的各自职能是什么?
2.三省之间相互关系如何?
3.三省六部是如何运行的?
4.三省六部制有何作用?百答百中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呢? 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中书门下皇 帝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相权一分为三总揽大权(三)北宋:二府三司制一、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四)元朝:中书一省制皇帝中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西藏 元朝相权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位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这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1) 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自主学思 二
(三分钟)快速阅读课本第二目整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在选拔官吏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制度?其标准分别是什么?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品行门第才学世官制血缘军功爵制军功二、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二、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一)夏商西周时期:世官制依据出身和宗法血缘关系选拔官员,“世卿世禄”。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礼记》(二)战国、秦朝至汉初:军功爵制依据建立的军功授爵,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垄断。1.含义: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选官制度2.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3.标准:孝廉(品行)4.影响:二、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三)西汉时期:察举制 东汉末有这样一首歌谣讽刺察举制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说当时推举出来的秀才不识字,察选出来的孝廉对父亲不孝顺。被称为“清白”的人像泥一样污浊,而出身高门的“良将”却比鸡还胆小。
应该说,汉朝察举制为国家荐举有德行有才学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也容易结党营私,扰乱朝政。(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3.影响: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学;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地方和中央任官。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意为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的局面。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2.标准:门第二、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二、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五)隋唐:科举制1.原因:(1)隋朝统一后,要管理国家,需要人才;(2)由于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无法进行下去。二、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五)隋唐:科举制2.发展历程:(1)创立: ①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首创科举制; ②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 ①唐太宗:以明经和进士为主要考察科目;②武则天:创立武举。(3)发展:宋代:实行糊名制和誊录制。(4)僵化:明清:八股取士(五)隋唐:科举制3.标准:才能4.特点:(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4)时间的延续性:自从隋唐开始,到1905年正式废除。二、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五)隋唐:科举制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学识才能;(2)选官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演变为考试;(3)选官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原则;(4)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二、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评价科举制?二、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五)隋唐:科举制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促成读书好学的风气,提高民众文化水平。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前期——积极,后期——消极) 自主学思 三
(二分钟)快速阅读课本第三目整理秦、汉、隋唐、宋、明清在监察官吏和谏议皇帝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其影响如何?三、监察与谏议制度的变化御史大夫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十三州刺史门下省中央: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地方:按察使司门下省谏院
影响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4)监察与谏议制度: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制度的建设,建强对官吏的监督,整顿吏治;谏议制度从有到无,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板书设计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二、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的变化
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