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17 06:1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历史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制定了 的目标,征服朝鲜是实现其企图的重要步骤。
(2)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概况
(1)爆发: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
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2)平壤战役:9月,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 _____中炮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丰岛
左宝贵
复习巩固
(3)黄海海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 英勇牺牲。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邓世昌
(4)辽东战役:日军一路渡 ,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 。旅顺 孤军迎敌,寡不敌众而战败。日军占领旅顺后,进行了大屠杀。
(5)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 自杀殉国。 全军覆没。
鸭绿江
旅顺
徐邦道
丁汝昌
北洋舰队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3.时间:1895年春,清政府派 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
4.内容
(1)清政府割 、 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3)开放 、重庆、 、杭州为商埠。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 等。
5.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 ???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
_____________程度。

李鸿章
辽东半岛
台湾全岛
沙市
苏州
开设工厂
腹地
半殖民地化
三、瓜分中国狂潮
6.背景:《 》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 ,列强以此为契机,掀起了抢夺利权、 、划分“ ”的瓜分中国狂潮。
马关条约
辽东半岛
强租海港
势力范围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

时 间:
背 景:
经 过:


影 响:
1895年春
《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地位)
结果:
失败
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宣传维新变法.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组织学会与创办报刊
维新思想的传播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组织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强学会
创办报刊
《时务报》
《国闻报》
维新派在各地创办的报刊

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梁启超

严复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
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主要宣传变法图强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他早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后来留学英国,学习海军。《马关条约》签订后,严复大受刺激,决心通过翻译著述,用言论来警醒世人。他用几个月时间,译述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他在许多文章中都反复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物竞就是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淘汰。严复用西方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令人耳目一新。
二、百日维新
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实行变法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89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实行变法。
光绪帝(1871—1908),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宣布变法。
光绪帝像
1、民族危机严重, 不甘做亡国之君。
2、帝党与后党争权,借变法巩固自己的权力
光绪为什么支持变法?
①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②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③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戊戌变法运动的进程
1898年初,康有为呈《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变法的施政纲领。
6月9日,光绪正式向慈禧提出变法计划,慈禧没有表示反对。
6月10日,光绪起草《定国是诏》,送给慈禧审查,慈禧批准。任命维新知识分子参与变法。
6月11日,光绪的变法诏书发表,宣布变法开始。
类 别 内容 影响
经济
政治
文教
军事
开始标志:1898 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1898.6.11-1898.9.21
有利于革新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提高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无力回天——失败
1、新政实施后各派的反应与斗争:
(1)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2)读书求官之人:
(3)慈禧太后:
(4)维新派:

变的结果?

支持
做好随时镇压的准备
反对
求助于在华列强,尽力争取袁世凯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戊戌政变与戊戌变法的失败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刘光第
林旭
杨锐
杨深秀
康广仁
戊戌六君子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
读一读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
1、"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谁?



2、为什么“无力回天”?



3、”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什么精神?


贼指以慈禧为首的封建
顽固派以及侵华的列强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
弱和个人力量的弱小
彰显出强烈的爱国爱
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
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新军将领袁世凯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动脑筋
①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②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③袁世凯等人出卖了光绪皇帝。
④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软弱性)(主要原因)
①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作用。
②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③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戊戌变法的意义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性质)
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一、变法的进步性:政治方面,改革机构,裁撤冗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任用维新人士,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参与政权;经济方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文化教育方面,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总之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二变法的局限性:(1)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经验。(2)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不是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3)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万国公报》创办
C.强学会成立
D.戊戌政变

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开始于(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3.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5、光明中学八年级要排演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张军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他应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 )
A.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 训练新式军队
C
6、“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这段材料反映了这次改革的性质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B.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C. 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
D. 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
B
7、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
8、戊戌变法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袁世凯

C

一、公车上书

时 间:
背 景:
经 过:


影 响:
1895年春
《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地位)
结果:
失败
小结
二、百日维新
时间:
1898年6月到9月(旧历戊戌年) 戊戌变法
光绪帝
①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③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④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⑤裁剪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支持皇帝:
变法内容:
变法持续时间:
失败
变法结局:
历时103天
历史上称: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动脑筋
①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②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③袁世凯等人出卖了光绪皇帝。
④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软弱性)(主要原因)
①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作用。
②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③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戊戌变法的意义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性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