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同步练习(原卷)
一、单选题
日本号称“火山、地震博物馆”,是因为日本()
A. 位于板块内部 B. 位于板块交界地带C. 位于板块较硬的部位 D. 位于山区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中比较活跃的地带是( )
A. 板块内部 B. 大陆内部C.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D. 陆地和海洋交界地带
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美洲板块 D. 南极洲板块
根据如图的信息,回答:图中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 甲、丙两大洲可能曾经连为一体 B. 甲、丙两大洲之间距离不断缩短C. 鸵鸟具有长途飞行能力 D. 海牛具有远渡重洋的能力
近年来,北极地区的“白色”面积在逐渐减少,“蓝色”面积却不断扩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海啸 B. 气候变暖C. 板块的运动 D. 注入的海水增多学科
下列关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B. 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联合而成C. 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是印度洋板块D. 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内部比较活跃
读图,依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红海会逐渐扩大(B. 地中海会逐渐缩小(C. ①山脉是非洲板块与大西洋板块对挤碰撞形成(D. ②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对挤碰撞形成
如图关于板块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A. A高原的形成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B. B处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交界地带C. C山脉的形成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D. D海域缩小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
读青藏地区略图(图中阴影部分为三江源地区),完成18-20题。/下面四幅示意图能够解释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原因的是( )
A. / B. /C. / D. /
读竖版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换个角度看世界,是哪位科学家观察世界地图之后引发了思考并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A. 麦哲伦 B. 哥白尼 C. 哥伦布 D. 魏格纳
图中甲、乙两大洲的分界线是()
A. 土耳其海峡 B. 直布罗陀海峡 C. 苏伊士运河 D. 巴拿马运河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据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家是
A. 麦哲伦 B. 魏格纳 C. 哥白尼 D. 哥伦布
选项中与汶川地震成因有关的是
A.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挤压。B.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D. 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张裂。
澳大利亚位于
A. 亚欧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印度洋板块
地震来临时,教室里的学生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 立刻跑向室处。B. 护头下蹲躲在桌子旁边,震动结束后快速撤离。C. 一直躲在教室里,等救护人员赶来救援。D. 立即从窗户处外跳逃生。
二、综合题
学以致用“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现代生活的时尚.某中学地理社团在暑期进行了环球网上模拟旅游.下图是他们确定的旅游线路,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此次模拟旅游从济南出发,先后经过了亚洲、A______洋、B______运河、C______洋、D______洲、E______运河、F______洋,最后回到济南.(2)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下列现象的原因.现象1: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______现象2:现代测量表明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______(3)判断对错: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①模拟旅游路线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______②甲半岛的居民主要使用阿拉伯语交流,大多信仰伊斯兰教.______③D大洲的国家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他们与中国之间的合作为“南北对话”.______.
读局部世界板块分布图,完成问题。
/
(1)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为七大板块和若干的小板块拼合而成。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________(稳定或活跃),板块与板块______处,地壳比较活跃。
(2)红海海域因地处板块________________?(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地带,故其面积逐渐_________(增大或减小)。
(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碰撞、挤压后隆起而形成的。
(4)以下不同场所躲避地震方法,正确的是(??? )
A. 在教室里,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寻找安全“生命三角区”躲避
B. 在家中,赶快乘坐电梯逃离大楼
C. 在野外,躲在山脚、陡崖下
D. 都要尽量用硬物体保护头部
/
人教版七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单选题
日本号称“火山、地震博物馆”,是因为日本()
A. 位于板块内部 B. 位于板块交界地带C. 位于板块较硬的部位 D. 位于山区
【答案】B
【解析】略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中比较活跃的地带是( )
A. 板块内部 B. 大陆内部C.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D. 陆地和海洋交界地带
【答案】C
【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中比较活跃的地带是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 故选:C。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本题考查板块的运动特点,属于基础题.
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美洲板块 D. 南极洲板块
【答案】B
【解析】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 故选:B. 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块的名称是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本题考查世界六大板块的特点,牢记回答即可.
根据如图的信息,回答:图中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 甲、丙两大洲可能曾经连为一体 B. 甲、丙两大洲之间距离不断缩短C. 鸵鸟具有长途飞行能力 D. 海牛具有远渡重洋的能力
【答案】A
【解析】读图可得,甲是南美洲,丙是非洲,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说明非洲和南美洲可能曾连在一起。根据题意。 故选:A。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该题考查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理解解答即可。
近年来,北极地区的“白色”面积在逐渐减少,“蓝色”面积却不断扩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海啸 B. 气候变暖C. 板块的运动 D. 注入的海水增多学科
【答案】B
【解析】近年来,北极地区的“白色”面积在逐渐减少,“蓝色”面积却不断扩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气候变暖,主要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 故选:B。地球变暖的一个征兆是南北极地区永久冰雪的快速消融,造成海平面上升、蓝色海洋面积扩大.跟踪考察表明,在1978-1996年间,北极地区的冰盖面积缩小了约6%,即每年实际减少约3万平方千米;冰层的平均厚度也由原来的310厘米减少到180厘米.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极洲冰山脱离南极大陆的速度与日俱增,南极大陆冰盖的体积迅速缩小.本题考查气候变暖对极地地区的影响,理解解答即可.
下列关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B. 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联合而成C. 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是印度洋板块D. 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内部比较活跃
【答案】A
【解析】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故A正确;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故BCD错误。 故选:A。(1)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2)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考查海陆变迁的有关知识,要理解记忆.
读图,依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红海会逐渐扩大(B. 地中海会逐渐缩小(C. ①山脉是非洲板块与大西洋板块对挤碰撞形成(D. ②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对挤碰撞形成
【答案】C
【解析】A、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因为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正不断发生张裂运动,因此红海的面积应不断扩大,形成新的大洋。故不符合题意; B、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向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面积不断缩小。故不符合题意; C、①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对挤碰撞形成。故C符合题意; D、②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对挤碰撞形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板块和板块之间运动频繁,但力的方向不同.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造成断裂陷落,地表会产生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向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考查板块运动的有关知识,要理解记忆.
如图关于板块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A. A高原的形成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B. B处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交界地带C. C山脉的形成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D. D海域缩小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
【答案】B
【解析】A. A青藏高原的形成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故A不符合题意; B. B马来群岛处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故B符合题意; C. C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因为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正不断发生张裂运动,因此红海的面积应不断扩大,形成新的大洋。故 D不符合题意。 故选:B。板块和板块之间运动频繁,但力的方向不同.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造成断裂陷落,地表会产生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向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考查板块运动的有关知识,要理解记忆.
读青藏地区略图(图中阴影部分为三江源地区),完成18-20题。/下面四幅示意图能够解释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原因的是( )
A. / B. /C. / D. /
【答案】B
【解析】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结合喜马拉雅山和板块的走向,如图B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故选:B。板块和板块之间运动频繁,但力的方向不同。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造成断裂陷落,地表会产生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向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考查板块运动的有关知识,要理解记忆。
读竖版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换个角度看世界,是哪位科学家观察世界地图之后引发了思考并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A. 麦哲伦 B. 哥白尼 C. 哥伦布 D. 魏格纳
图中甲、乙两大洲的分界线是()
A. 土耳其海峡 B. 直布罗陀海峡 C. 苏伊士运河 D. 巴拿马运河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解析】本题考查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牢记即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综上所述,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本题考查各大洲之间的界线,牢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大洲之间往往以山脉、河流、湖泊、运河、海峡等地理事物为分界线。依据位置,读图可知,甲是亚洲,乙是非洲,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该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缩短了印度洋与大西洋之间的航程;亚洲与欧洲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是非洲和欧洲的分界线;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综上所述,故C故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据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家是
A. 麦哲伦 B. 魏格纳 C. 哥白尼 D. 哥伦布
选项中与汶川地震成因有关的是
A.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挤压。B.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D. 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张裂。
澳大利亚位于
A. 亚欧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印度洋板块
地震来临时,教室里的学生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 立刻跑向室处。B. 护头下蹲躲在桌子旁边,震动结束后快速撤离。C. 一直躲在教室里,等救护人员赶来救援。D. 立即从窗户处外跳逃生。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大陆漂移说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和调动知识的能力,识记知识点是解答的关键。【解答】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的。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运用和调动知识的能力,识记知识点是解答的关键。【解答】?从图中可知,汶川地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运用和调动知识的能力,识记知识点是解答的关键。【解答】?从图中可知,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地震逃生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和调动知识的能力,识记知识点是解答的关键。【解答】地震来临时,在教室里的学生应?护头下蹲躲在桌子旁边,震动结束后快速撤离。故选B。
二、综合题
学以致用“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现代生活的时尚.某中学地理社团在暑期进行了环球网上模拟旅游.下图是他们确定的旅游线路,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此次模拟旅游从济南出发,先后经过了亚洲、A______洋、B______运河、C______洋、D______洲、E______运河、F______洋,最后回到济南.(2)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下列现象的原因.现象1: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______现象2:现代测量表明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______(3)判断对错: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①模拟旅游路线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______②甲半岛的居民主要使用阿拉伯语交流,大多信仰伊斯兰教.______③D大洲的国家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他们与中国之间的合作为“南北对话”.______.
【答案】印度 ? 苏伊士 ? 大西 ? 南美 ? 巴拿马 ? 太平 ? 喜马拉雅山在很久以前曾经是海洋,后来经过地壳变动抬升为陆地 ? 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此处发生了碰撞挤压运动 ? × ? √ ? ×
【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此次模拟旅游从济南出发,先后经过了亚洲、A印度洋、B苏伊士运河、C大西洋、D南美洲、E巴拿马运河、F太平洋,最后回到济南. (2)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在很久以前曾经是海洋,后来经过地壳变动抬升为陆地;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此处发生了碰撞挤压运动,使得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3)①模拟旅游路线为自东向西,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模拟旅游路线与地球自转方向不一致; ②甲半岛为阿拉伯半岛,该处的居民主要使用阿拉伯语交流,大多信仰伊斯兰教; ③D大洲是非洲,该大洲的国家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他们与中国之间的合作为“南南合作”. 故答案为:(1)印度;苏伊士;大西;南美;巴拿马;太平;(2)喜马拉雅山在很久以前曾经是海洋,后来经过地壳变动抬升为陆地;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此处发生了碰撞挤压运动;(3)×;√;×.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熟记课本知识点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读局部世界板块分布图,完成问题。
/
(1)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为七大板块和若干的小板块拼合而成。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________(稳定或活跃),板块与板块______处,地壳比较活跃。
(2)红海海域因地处板块________________?(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地带,故其面积逐渐_________(增大或减小)。
(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碰撞、挤压后隆起而形成的。
(4)以下不同场所躲避地震方法,正确的是(??? )
A. 在教室里,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寻找安全“生命三角区”躲避
B. 在家中,赶快乘坐电梯逃离大楼
C. 在野外,躲在山脚、陡崖下
D. 都要尽量用硬物体保护头部
【答案】(1)稳定 ?交界处
(2)张裂拉伸 ?增大
(3)欧亚 ?印度洋
(4)A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防震措施。
(1)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为七大板块和若干的小板块拼合而成。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2)从图可以看出,红海海域因地处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板块张裂拉伸地带,故其面积逐渐增大。
(3)从图可以看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后隆起而形成的。
(4)当地震来临时,如果在教室和家中来不及撤离,则寻找安全“生命三角区”躲避,不能乘坐电梯逃离大楼,A正确,B错误;在野外,应跑到空旷地带,不能躲在山脚和陡崖下,以防塌方,C错误;一般要用柔软物体护住头部,D错误。故选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