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实用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陈太丘与友期行》实用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6 23:2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null
陈太丘与友期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司马光砸缸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曹冲称象

王戎识李

导入新课
孔融让梨

导入新课
你知道这四幅图画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导入新课
都是古代关于早慧儿童的故事。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志人小说”主要是记述人物言行事迹。)
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篇。
本课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第二》和《方正第五》,题目《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是编者加的。
这本小说集记载了很多魏晋时代早慧儿童的故事。

文体知识
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能够参照译文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主旨。
学习目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
陈太丘与友期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课文翻译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不再等候离开了,
陈太丘走后那人才到达。元方当时才七岁,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
相约而行。期,约定
到达
放弃
离开

嬉戏
“尊君在 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课文翻译
“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那人便生气的说:“(你父亲)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通“否”
等待
不是
丢下,舍弃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课文翻译
元方说; “你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 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己家的大门。
我爸爸
信用

惭愧
回头看

(2)太丘舍去 去

(3)相委而去 委

古今异义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与“来”相对。
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 引

(5)入门不顾 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1)与友期行 期

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文言积累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
家君

家君



文言积累
补出课文中的省略部分。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明白事理、聪敏过人,也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懂礼知信的道理。
整体感知
《陈太丘与友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主题?
陈太丘
元 方
陈寔(shí)

整体感知
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他们是什么关系?
陈纪,陈寔的长子
时间顺序。
期日中、过中不至、去后乃至。
整体感知
《陈太丘与友期》按什么顺序叙述故事的?标志性语句有哪些?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合作探究
“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无信
暴躁易怒
粗鲁
无礼
知错能改
——“期日中,过中不至”
——“友人便怒”
——“非人哉!”
——“对子骂父”
——“友人惭,下车引之”
合作探究
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白事理(懂礼识仪),聪明刚正,性格直率。
两方面反驳:
1、无信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无礼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陈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驳父亲友人的?
合作探究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失礼。客人既已认错,就应原谅他,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而元方“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很尴尬。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怀宽广,有涵养吗?
不失礼。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无信无理之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这也体现了元方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合作探究
5、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注:本文是反面事例例
合作探究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孟子
3、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
4、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5、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
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
7、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8、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9、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格言警句
拓展延伸
曾子杀猪
古代有个曾子,为人老实。有一天, 他妻子要上街买东西,孩子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只好说:“你在家里玩,我回家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上街回来后,看见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连忙劝阻说:“我只是哄哄孩子,你不必当真。”曾子说:“怎么能说谎呢?”就把猪给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正面事例
拓展延伸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拓展延伸
烽火戏诸候

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拓展延伸
韩信不忘旧恩
韩信落魄的时候,一个漂母给他饭吃,韩信离开她的时候,告诉她以后一定来报答她。后来韩信做了楚王,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以漂母。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汉朝的季布,以真诚守信为世人景仰,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季布跟随项羽,项羽败于刘邦,株连到他,为刘邦所通缉。许多人多出来帮他避难,使他安全渡过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了汉朝的重用,


拓展延伸
皮阿司以诚获赦(shè)

古代,意大利一个名叫皮阿司的小伙子犯了死罪,背判绞刑,临刑前他请求回家与父母诀别,但国君不同意。这时,他的朋友达蒙愿意戴他 服刑,说:“如果皮阿司不能暗示返回,我原替他受刑, 行刑之期临近,皮阿司却没有回来,人们都嘲笑蒙达背带上绞刑架,突然远方出现了皮阿司的身影。他飞奔在暴雨中高喊:“我回来了!“两位朋友热泪盈眶地拥抱,刑场上所有人多被感动流泪。最后连残暴的国君也被感动,特赦了皮阿司,并说:”我原倾我所有来结识你这样的朋友。”
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课堂小结
与孩子有关

《咏雪》描写了人物群像,侧重表现了谢道韫的文采。
《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描写了元方,侧重表现了元方的懂礼识仪,聪明刚正。
板 书
1、将文中重点字词的翻译总结到笔记本上。

2、熟读基础上背诵短文。
课后作业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