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格式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格式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6 23:4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2 授课 时间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学生对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他们历史知识有 限,对旧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在学习过 程中,难免遇到一些知识性的障碍,部分同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 难,自主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有待老师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扶持。
课 标 要 求 识字写字,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 材 分 析 这篇课文写得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外人欺辱而无处说理,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博大胸襟。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对自己读书目的的思考,激励学生将自己前途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
教 学 目 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10个生字,注意区分形近字、多音字. 2.体会重点词语的意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及远大志向。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借助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 现场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口头语言与多媒体相结合。
教具学具 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视频。
使用教材 构想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周恩来从小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谈谈真心话,什么真心话呢?你每天早早起床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坚持到学校学习是为了什么? 2.师: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主要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 二,资料简介(背景知识) 三,初步感知 1.课题解析。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课题的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大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直接点名了中心。 2..播放示范朗读,初步感知文意,边听边注意生字生词。 3.自主合作学习字词,理解词义。如:若有所思,租界,疑惑不解,沉郁,撑腰,肇事,劝慰等。 4.学生各自再读1~2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看来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稍后我们会在具体的字词句段中来仔细体会。 四,整体感知 1.梳理课文内容: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1)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10自然段) (2)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11~14自然段) 明确:疑惑不解。 (3)亲眼见到中国人在外租界收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5~17自然段) (4)课文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 明确:目睹国人在租界收到不公平待遇。 2.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关键词:不惩处,训斥,紧握拳头,劝慰。 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指导,明确: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五,课后要求 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加深对伟人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 二,质疑探究 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出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 (1)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 (2)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 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抓住“惩处”,,“训斥”,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 (2)重点句: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引导学生想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扬扬; 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 (3)联系第11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教师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 (4)教师总结“中华不振”的根源:我们的祖国当时不够强大。 (5)重点理解少年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读课文,组内讨论,反馈。 4写法借鉴。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如:周恩来刚到沈阳看到租界的繁华,热闹,与别处大不相同,衬托出别处萧条冷清,破烂不堪的现象。在写作中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要做到:一是要明确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二是要选准衬托物。衬托物可以从正面也可以从反面来衬托。 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想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做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五、作业设计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得意(? ??)(? ??)???左(? ??)右???(? ??)武(? ??)威?? 风(? ??)日(? ??)??灯(? ??)酒(? ??)???疑(? ??)不解 2.根据解释写词语。 ⑴、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 ⑵、凭借某种势力在众人面前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 ⑶、十分得意的样子。(? ??) ⑷、左看看,右看看,形容临事犹豫不决。(? ??)。 3、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这是中国的土地。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⑴、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样。 ⑵、这部电影真叫人喜欢。 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学习?说说自己的想法,理由。 齐读课题 提出疑问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不懂的同桌或者组内讨论,探究解决。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读课文,小组合作概括,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理解“不惩处,训斥,紧握,拳头,劝慰”等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组内互查字词,听写检查。 自主学习,画出自己感悟深刻的句子。 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组内交流,反馈。 学生研读重点,抓关键词自主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 想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的感受。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的提出,让孩子们用心想想读书是为了什么?(动脑,思考) 二资料简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由于本课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经验离得很远,学生很难进入本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自主学习字,词,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方法。 梳理课文内容,初步弄清楚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复习导入意在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质疑探究,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抓主要内容,重点内容来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写作方法
板书 为 中 华 之 崛 起 而 读 书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