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7 08:0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主备人 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情 分析 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课标 要求 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教材 分析 本课通过写王戎七岁时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有果实累累的李树,小朋友都争先恐后的去摘,只有王戎没有摘并告诉他们李子是苦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多思考,不能盲目跟从的道理。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先让学生借助译文与原文对照阅读,粗知原文大意。教师在抓住文言文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予以引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用现代文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难点: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法:朗读法、讲解法、引导法、鼓励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小组竞赛法
教具学具 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视频《聪明的王》。 学生:了解《世说新语》。
使用教材 构想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本课是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主题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儿“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要综合应用以前学过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的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视频导入 1看一看,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古代少年的故事,好吗? 2讲一讲,刚才同学们看得真认真呀谁来讲一讲你刚才看到的故事? 3过渡: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 初读课文,读准确,读出节奏。 自由读,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试试能否读正确。 检查几个字词的朗读:王戎 诸小儿 多子折枝取之,兴然 读小古文不仅要读好,更重要的是能读出节奏。一句话该如何停顿呢?自由读。试一试。 指名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说说停顿准确的地方。5、教师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学生练读。 齐读。 精读课文,读明白,读出韵味。 简要说说王戎做了什么智慧之举。 逐句朗读,理解。 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A理解:尝(曾经)诸(众多)B感悟古文的简洁。(“诸位同学”可以是“诸生”就解决了,那么“诸位老师”怎么说?)C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 。D练读,体会王蓉和孩子们自由自在玩耍的快乐。 出示第二句。A自由读,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B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学生尝试描述李树的样子,在描述中领会“多子折枝”的意思。C理解“竞走”,诸小儿竞走取之时心理是怎么想的?怎样读好这句话?D王戎也跑过去了吗?理解“为戎不动”。E王戎静静地站在那里看,小朋友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出示第三句。A指名读。你若在场,会怎么问王戎呢?B指名读王戎的回答,读出他判断的那份笃定:此必苦李!C思考:王戎是随便猜的吗?请你说说他是如何推断的。D评价一下你心目中的少年王戎。 (4)出示第四句。A小伙伴们开始信不信王戎的话?后来为什么又信了呢?B你若在场,会怎样称赞王戎? 四通读,检测 1有滋有味地朗读这则小古文,比赛读。 2小检测。 古文语言很简洁,在不影响意思的前提下,文中往往会省略一些词语。请你看看下列句中都省略了什么。 (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取之。信然。 背一背 1自己试背短文。 2指名背短文。 3齐背短文。 剧本表演 下面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四人一组,一人演王戎,其他人演小伙伴。 拓展延伸 1、《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他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2、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和家长们在网上搜集更多的《世说新语》的故事和视频,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课后练习 注音。 戎()诸()竞() 比一比,组词语。 戎()诸()竞()唯() 戒()储()竟()维() 选一选。 1诸儿竞走取之 “之”是指() A它,指李子。B知道。C他,指王戎。 2人问之 “之”是指() A它,指李子。B起来。C他,指王戎。 3取之信然 “之”是指() A之间B它,指李子。C的. 四、这个小故事,主要写王戎是个 的人。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写出句子的大致意思。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 取之信然。 译: 这个故事是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读一读,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的含义。 朱儿竞走取之() 人问之() 取之,信然。 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作用。 A王荣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夸赞欣赏王荣人为人 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 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a信服b征服c服从。 一、1 观看视频 2指名复述故事 二、学生读课文,要读出节奏,出示词语指名读。 三、1说说王戎的智慧之举。 2逐句朗读,理解。 (1)学习第一句,指名读。A理解:尝(曾经)诸(众多)B感悟古文的简洁。(“诸位同学”可以是“诸生”就解决了,那么“诸位老师”怎么说?)C学生尝试完成填空。D练读,体会王蓉和孩子们自由自在玩耍的快乐。 (2)学习第二句。A自由读,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B联系生活实际描述李树的样子。 C猜猜诸小儿竞走取之时心理,并读句子。 D理解“为戎不动”。 E王戎静静地站在那里看,让学生说看法。 学习第三句。A让学生先用现代文回答,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B指名读王戎的回答,读出他判断的那份笃定此必苦李!C学生回答问题。D评价一下你心目中的少年王戎。 (4)学习第四句。A小伙伴们开始信不信王戎的话?后来为什么又信了呢?B你若在场,会怎样称赞王戎?(让学生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 ) 四、1学生有滋有味地读。 2完成检测。 完成背诵 六、表演剧本 七、拓展延伸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出自《世说新语》故事。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 通过看视频和复述故事,揭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 学生学字读准字音,理解实词和虚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对于古文的朗诵,老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古文朗诵的熏陶,让学生多听正确的读法,注意模仿才能达到效果。在熟读古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故事大意。 在这一教学环节,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对于重点句的理解,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回答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要做个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读的过程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 对文本内容进一步加深印象 这一环节一方面在于拓展同学们的课外知识,了解古代一些历史故事,同时也加强孩子们对于勤思考的进一步认识。
板书 王戎不取道旁李 唯戎不动 善于观察、缜密思考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