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 第二章 小结与复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 第二章 小结与复习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新课标A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9-17 15:5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平面向量----小结与复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向量.零向量.向量的模.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反向量.相等向量.两向量的夹角等概念。
2. 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3. 向量的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共起点)和三角形法则(首尾相接)。
4. 了解向量形式的三角形不等式:|||-||≤|±|≤||+||(试问:取等号的条件是什么?)和向量形式的平行四边形定理:2(||+||)=|-|+|+|.
5. 了解实数与向量的乘法(即数乘的意义):
6. 向量的坐标概念和坐标表示法
7. 向量的坐标运算(加.减.实数和向量的乘法.数量积)
8. 数量积(点乘或内积)的概念,·=||||cos= 注意区别“实数与向量的乘法;向量与向量的乘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向量在处理有关平面几何问题中的优越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
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体会向量在几何和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教学中要求尽量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数学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解题方法
难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材与学情分析
平面向量部分有许多新的概念和独特的运算体系,学生掌握较为困难。在复习中一方面再次澄清基本概念,熟悉运算方法。同时从本章知识的整体上来理解和把握,在具体问题解决中加深理解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主动探究,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构建网络
1.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
主要应掌握向量的概念、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概念,这些概念是考试的热点,一般都是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尤其是单位向量常与向量的平行与垂直的坐标形式结合考查,往往一些学生只求出一个而遗漏另一个.
2.向量的线性运算
主要应掌握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甚至推广到向量加法的多边形法则;掌握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数乘向量运算的性质和法则及运算律.同时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三点共线、两线段相等及两直线平行等问题.
3.向量的坐标运算
主要应掌握向量坐标运算的法则、公式进行向量加、减与数乘运算;能用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证明两向量平行或证明三点共线;能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和基底表示平面内任意一个向量.
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向量的核心内容,主要应掌握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法则和公式进行相关运算,特别是向量的模、夹角、平行与垂直等运算;能用向量数量积的坐标形式求向量的模、夹角,证明向量平行或垂直,能解答有关综合问题.
5.平面向量的应用
一是要掌握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能用向量证明一些平面几何问题、能用向量求解一
些解析几何问题;二是能用向量解决一些物理问题,如力、位移、速度等问题.
(二)典例解析、归纳提升
专题一 向量的共线问题
运用向量平行(共线)证明常用的结论有:(1)向量a、b(a≠0)共线?存在唯一实数λ,使b=λa;(2)向量a=(x1,y1),b=(x2,y2)共线?x1y2-x2y1=0;(3)向量a与b共线?|a·b|=|a||b|;(4)向量a与b共线?存在不全为零的实数λ1,λ2,使λ1a+λ2b=0.
判断两向量所在的直线共线时,除满足定理的要求外,还应说明此两直线有公共点.
【例1】 设坐标平面上有三点A、B、C,i、j分别是坐标平面上x轴,y轴正方向的单位向量,若向量=i-2j,=i+mj,那么是否存在实数m,使A、B、C三点共线.
解 法一 假设满足条件的m存在,由A、B、C三点共线,即∥,
∴存在实数λ,使=λ,i-2j=λ(i+mj),
∴m=-2,∴当m=-2时,A、B、C三点共线.
法二 假设满足条件的m存在,根据题意可知:i=(1,0),j=(0,1),
∴=(1,0)-2(0,1)=(1,-2),
=(1,0)+m(0,1)=(1,m),由A、B、C三点共线,即∥,故1·m-1·(-2)=0,
解得m=-2,∴当m=-2时,A、B、C三点共线.
【例2】 已知a=(1,2),b=(-3,2),若ka+2b与2a-4b平行,求实数k的值.
解 法一 向量ka+2b与2a-4b平行,则存在唯一实数λ,使ka+2b=λ(2a-4b).
∵ka+2b=k(1,2)+2(-3,2)=(k-6,2k+4),2a-4b=2(1,2)-4(-3,2)=(14,-4),
∴(k-6,2k+4)=λ(14,-4).
∴解得∴实数k的值为-1.
法二 ∵ka+2b=k(1,2)+2(-3,2)=(k-6,2k+4),2a-4b=2(1,2)-4(-3,2)=(14,-4),
ka+2b与2a-4b平行,∴(k-6)×(-4)-(2k+4)×14=0.解得k=-1.
专题二 向量的夹角及垂直问题
1.求两个向量的夹角主要利用两个公式:
(1)cos θ=,求解的前提是:求出这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和模.
(2)cos θ=,求解的前提是:可以求出两个向量的坐标.
2.解决垂直问题,其关键在于将问题转化为它们的数量积为零,与求夹角一样,若向量能用坐标表示,将它转化为“x1x2+y1y2=0”较为简单.
3.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中的夹角与垂直问题的关键在于:选用适当向量为基底,把所要研究的问题转化为两向量的夹角与垂直问题,再利用向量知识求角.
【例3】 已知三个点A(2,1),B(3,2),D(-1,4).
(1)求证:AB⊥AD;
(2)若四边形ABCD为矩形,求点C的坐标以及矩形ABCD两对角线所夹锐角的余弦值.
(1)证明 ∵A(2,1),B(3,2),D(-1,4),∴=(1,1),=(-3,3).
∵·=1×(-3)+1×3=0,∴⊥,即AB⊥AD.
(2)解 ∵⊥,四边形ABCD为矩形,∴=.
设C点坐标为(x,y),则=(x+1,y-4),
∴解得∴点C坐标为(0,5).
从而=(-2,4),=(-4,2),且||=2,||=2,·=8+8=16,
设与的夹角为θ,则cos θ===.
∴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所夹锐角的余弦值为.
【例4】已知向量a=(4,-2),b=(x,1).
(1)若a,b共线,求x的值;
(2)若a⊥b,求x的值;
(3)当x=2时,求a与b夹角θ的余弦值.
解 (1)∵a,b共线,∴-2x=4.∴x=-2.
(2)∵a⊥b,∴4x-2=0.∴x=.
(3)当x=2时,a·b=6,|a|=,|b|=.∴cos θ===.
专题三 向量的长度(模)与距离的问题
向量的模不仅是研究向量的一个重要量,而且是利用向量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一个交汇点.一般地,求向量的模主要利用公式|a|2=a2,将它转化为向量的数量积问题,再利用数量积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展开、合并,使问题得以解决,或利用公式|a|=,将它转化为实数问题,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5】 设|a|=|b|=1,|3a-2b|=3,求|3a+b|的值.
解 法一 ∵|3a-2b|=3,∴9a2-12a·b+4b2=9.又∵|a|=|b|=1,∴a·b=.
∴|3a+b|2=(3a+b)2=9a2+6a·b+b2=9+6×+1=12.∴|3a+b|=2.
法二 设a=(x1,y1),b=(x2,y2).∵|a|=|b|=1,∴x+y=x+y=1.
∵3a-2b=(3x1-2x2,3y1-2y2),∴|3a-2b|==3.∴x1x2+y1y2=.
∴|3a+b|== =2.
专题四 平面向量与函数的综合问题
平面向量既反映了数量关系,又体现了几何图形的位置关系,从而将数和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以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为载体,在知识交汇处设计创新力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试题,有效地沟通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有助于知识网络的构建,有力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6】 设0<|a|≤2,f(x)=cos2x-|a|sin x-|b|的最大值为0,最小值为-4,且a与b的夹角为45°,求|a+b|.
解 f(x)=1-sin2x-|a|sin x-|b|=-2+-|b|+1.
∵0<|a|≤2,∴当sin x=-时,-|b|+1=0;
当sin x=1时,-|a|-|b|=-4.由得
∴|a+b|2=(a+b)2=a2+2a·b+b2=22+2×2×2cos 45°+22=8+4,
∴|a+b|==2.
六、课堂小结
1.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
2.向量的线性运算
3.向量的坐标运算
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5.平面向量的应用
七、课后作业
1.课时练与测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