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同步练习
一.阅读诗词,回答问题。
长相思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榆关,即今山海关【试题】(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救救不能入睡,苦不堪言。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遍油然而生。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阅读诗词,回答问题。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清】纳兰性德①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注:①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结合注释分析本诗第一句“悲”字的精妙之处。
道光十二年结铁网斋刻本《纳兰词》里看到词牌下边还有这样一个词题:“拟古决绝词,柬友”。但现在许多人认为此首诗是写爱情的。对此,你怎么看?结合全文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韵律之优美”)(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5)C
6.“悲”字把“秋风”“画扇”活化了,“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奠定全诗哀怨凄婉,屈曲缠绵的感情基调。
7.合理即可。示例:①这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②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闺怨”只是一种假托。故有人认为此篇别有隐情,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长相思》
《长相思》是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部分。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本词的内容,感悟意境及情感。
2.了解纳兰词风,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理解诗词内容领悟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诵读诗词,理解本词的内容,感悟意境及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导入新课
一生繁华,却深情不寿。笔转多情,令世人折服叹惋。
他是一代风华绰约的才子,天子宠臣,文武兼资。
是根红苗正的皇家子弟,在那个时代,论才华横溢,无出其右者。
钟鸣鼎食之家,御前侍卫,他笔下道出的千般柔情,却被世人推崇备至。短暂的生命并不妨碍他为后世留下芳菲难褪的诗篇。
纳兰容若,一个诗意的名字,穿越三百年的风尘,向我们走来。
那么久远的记忆,那么深情的积淀,任我们后世之人品读,韵味悠长。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2.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纳喇氏,原名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与朱彝尊、陈维嵩 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二十四岁时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词》,后委托顾贞观在吴中刊成 《饮水词》,惜此两本词集今皆不见传本。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今存词一共348首。本文就选自《纳兰词》。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词中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五、研读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
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
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景入心的表现,满怀心事悄悄跃然纸上。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泊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王国维曾评:“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问题: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如何理解词人幽苦的“乡心”?
词的上阙“夜深千帐灯”虽写驻营夜宿,千军万丈,灯火通明,但却是四系那个难眠,心烦意乱的写照。下阙“故园无此声”则又因难入乡梦转而抱怨阵阵刺耳的风雪声。看似无理,实则反映出幽苦的心境。
3.本课当中的诗词的主旨诗句是什么?蕴含的思想感情?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全文小结
这首词描写了戍边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非常怀念故园的温暖祥和的情景。
七、知识积累: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课件17张PPT。课文导入 一生繁华,却深情不寿。笔转多情,令世人折服叹惋。
他是一代风华绰约的才子,天子宠臣,文武兼资。
是根红苗正的皇家子弟,在那个时代,论才华横溢,无出其右者。
钟鸣鼎食之家,御前侍卫,他笔下道出的千般柔情,却被世人推崇备至。短暂的生命并不妨碍他为后世留下芳菲难褪的诗篇。
纳兰容若,一个诗意的名字,穿越三百年的风尘,向我们走来。
那么久远的记忆,那么深情的积淀,任我们后世之人品读,韵味悠长。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本词的内容,感悟意境及情感。
2.了解纳兰词风,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纳喇氏,原名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与朱彝尊、陈维嵩 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二十四岁时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词》,后委托顾贞观在吴中刊成 《饮水词》,惜此两本词集今皆不见传本。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今存词一共348首。本文就选自《纳兰词》。作者介绍 纳兰容若(也有叫纳兰性德):出身显贵,也充满血泪。曾祖父金台石是贝勒,不肯屈服妹夫努尔哈赤的征服而自焚。据说金台石死时发下誓言:但凡叶赫还剩一个女子,也要叫爱新觉罗灭亡(清末最后两位执政的皇太后慈禧和隆裕恰是叶赫氏)。然而30多年后,金台石的孙子明珠娶了努尔哈赤的孙女、英亲王阿济格之女爱新觉罗氏为妻,生下的长子就是纳兰容若。 作者介绍 纳兰容若18岁中举,22岁考上进士,名闻天下。作为相国的爱子、康熙皇帝宠信的一等侍卫、文人名士爱重的大才子,纳兰一生极尽富贵荣华。他的家世、他的地位、他的才情、他的品德、他的风度,无疑是当时窈窕淑女心中的偶像。可是纳兰一生并不快乐,翻开《饮水词》泪、恨、愁、伤心、断肠、惆怅……触目皆是。他有过如花美眷,可是诗意的生活只有3年,妻子便香销玉殒。他有过红颜知己,可他的这位绝色的表妹成了康熙帝的妃子。 作者介绍因为太完美了,纳兰只活了31岁。纳兰被后世评价为“清代第一词人”“北宋以后,一人而已”。抛下世俗烦务,纳兰就这么走了。他终于永远避开了,和他最心爱的人一起,归于爱情的长梦这中,也许从此再没有什么愁情了。 可他偏偏给世人留下一部纳兰词,于是我们也就看到了他在世间一切烦恼和愁苦.这样的人,或许真的不能属于尘世。惟有在锦绣年华的逝去才是最完美的自我结局。
纳兰性德不是中国最后一位诗人,但却为中国两千年诗歌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在词章中不倦不悔的倾诉着对自由的渴求,对感情的敬重,对友情的执着,像一道道疗伤的温泉汤药,温暖了唤醒了我们冰封的情感,再美再长的人生也有终结的时候,而纳兰却得到了永生。背景介绍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翻译: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课文研习“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课文研习“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课文研习“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课文研习“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
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
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课文研习“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问题: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如何理解词人幽苦的“乡心”?
词的上阙“夜深千帐灯”虽写驻营夜宿,千军万丈,灯火通明,但却是辗转难眠,心烦意乱的写照。下阙“故园无此声”则又因难入乡梦转而抱怨阵阵刺耳的风雪声。看似无理,实则反映出幽苦的心境。
3.本课当中的诗词的主旨诗句是什么?蕴含的思想感情?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一生恰如三月花——写给纳兰容若》
《长相思》课外拓展文章
这是三百多年前的一个名字。
个名字演绎了一段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
拨开历史厚重的帷幕,穿过层层历史的烟尘,我看到了,那个充满传奇的惆怅男子,那个才华横溢,清高如山间明月的文人,纳兰容若。只这四个字便是一阙绝妙好词。唇齿之间流转,芳香馥郁。也只有这样的名字才配得上那些惊艳的词句吧!
三百多年前,家家争唱饮水词,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呵。那是一种只有在遥远的宋朝才有的辉煌。无怪乎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一个为情而活为情而死的人。难怪那么繁华的生活,那么热闹的尘世,却始终无法留住你的心。顾贞观感叹说,纳兰心事几人知?
翻开《纳兰词》,看到这样几句对你的介绍:“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生于温柔富贵乡,身处花柳繁华地的你,几乎拥有世间的一切,但是你并不快乐。你喜欢山间的流云,喜欢红尘外的淡泊,或者宁愿像苦行僧一样芒鞋破钵的云游天地之间。这一切的苦痛源自你的内心。周国平说:“人是一棵有生命的芦苇,他高贵在于灵魂。”芦苇是脆弱的,而脆弱里的那份高贵更让人心生敬意。
你身处官场,行走于仕途,心却游离于喧闹之外,你的心在很远的别处。想到你,就会想起那句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那时你的父亲正红的发紫,可还不是一样的身处江湖,身不由己,常常是在官场的倾轧中弄的焦头烂额。你仿佛早已经洞穿了一切的未知,你知道,一切繁华只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切的浮华热闹,只不过是转瞬即空。所以,你宁愿放纵,在放纵里求的一丝轻松。你结交那些落拓布衣,结交那些不肯悦俗之人,喜欢他们围绕着你,只有这时,你的内心才是宁静的,欢悦的。
读你的词,总有一种无奈的薄凉,一种沧桑的况味。仿佛是走在秋天雨后的小径上,那种凉意一直浸到灵魂深处。你把所有的欲说还休的心事写进了词里,那些读了让人百转千回,愁肠百结的词句;那些或浓或淡,或隐或现的词句里包含了多少剪不断,理还乱的心事,让人去遥想……。。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两句话,参透了世情。是不是所有的深情到最后都只有深重的遗憾?而你早已参透生命的玄机。应了张爱玲的那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遇见她的瞬间,你心神惊动。当时的惊喜无限,在日后看来怎会如此刺心?
“沉思往事立斜阳,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样完美的意念,这样深浓的情意,轻轻点破人心。残缺也是一种美丽,就像为了等候秋天的落叶,我们熬过一个个青葱的夏天。
你一生为情所累,所苦,难道你不知情到深处人孤独吗?你不知情深不寿吗?我常想,你为什么不能忘情,绝情些?何必作茧自缚,总是放不开?也许,你该满足了,你有一个铭心刻骨的初恋情人,有一个贤淑大度的妻子,有一个仰慕你的小妾,还有一个至死不渝的红颜知己,最重要的是你有一枝笔,有满腹诗书。在你落寞,孤独时,还有红袖添香,还可以一吐为快。但是,你永远有那么多的化不开的浓愁,永远让那颗心黯黯的委屈着。“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你的生命注定是短暂的,短暂的如春日三月里的花。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早有预感,为什么就连离开都是那么凄美?烟花三月,柳絮纷飞的暮春,你随春光一同逝去,犹如一首断肠的小令。
梨花满地,零落成雪,数不清的惆怅。那颗寂寞心是否安息,是否找到了它的归宿?佛说,世间所有的情缘都是有前因的,无论经历多少世的轮回,该清的总要清,该断的总要断。
曾经我好恨!恨你的不经风雨!你若像苏轼那样多些旷达豪放,不管经历多少宦海浮沉总能站起来多好;如果厌倦官场,也可以像渊明一样,去过世外桃源的生活。但是我知道,容若就是容若,正因为你是这样的,你的名字才会经历无数风雨,穿透历史,来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直至永远。你就是你,永远保持了自我,你才会是我今天欣赏的那个悲情才子。
轻轻合上《纳兰词》,发出微微的叹息。如水的暮色已漫延我的小屋,隔着岁月的长河,穿越三百多年的风尘漠漠,你听到了这些低语吗?这个世间,你从来都不会寂寞,你永远活在懂你的人心里。
《寻找心中的纳兰容若》
《长相思》课外拓展文章
这一晚我在忧伤的揉搓中辗转到天明,起床时我的眼皮被无数怅惘攀沿,以至火灼般的涩重燎痛了眼睛,血丝似要夺眶而出,却很快搅醒了惺忪的昏沉,我的思维陡然与昨夜的行为相联,记忆停顿在手边的一本《饮水词》上,那是纳兰容若寄情俗世的描述,字里行间铸就一个瘦削的茕茕孑立,满身透出夕阳西风的悲秋和天涯断肠的落寞,眉宇上写下“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的愁苦,伤得我心碎痛得我魄散,即使想忘记他诗词里的悲号,也躲不开“时节薄寒人病酒”、“便无风雪也摧残”的触摸……
了解纳兰始于历史,读到款曲才知爱恨惊魂。我陷入纳兰残月晓风落花如梦的词阵,这不带硝烟的杀伐,整个儿肢解了我的生活节奏。我咀嚼浪漫的滋味这样的苦涩,跟踪伤痕的感受如此真切,只道自己是在品读纳兰的生活,找寻他苦情的根源,却不知自己再不能平静的与那个隔世百多年的英才对话,更无法抑制感情的放纵。我陷得太深了,连呼吸连睡梦连白昼,都让纳兰的踪影占据,我想要曝晒在明媚的春光下,释放出郁闷的执着,在沉没前找回理性的平和,降低痴迷的热度……
于是我来到蓉城的三月天,柳丝拂面,绿荫润眼,府河两岸,流水浮动的姹紫嫣红组成一道天边的彩屏;龙泉山林,碧空汇聚的白云霞烟绣出千面翠色的纱衣;风过花香,燕翅抒晴,随手捡一处风景皆如诗如画,但我偏偏就只忆起纳兰的《卜算子》:“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如血的泪濡湿了春景,欲说欢期已物事两非。惨淡的自白,终让我心酸泪濛,敌不过花落人空的凄迷,避无可避的掉入他的词海,载沉载浮,一直向北飘去,及至月上高楼,露冷金檐,我才得以立在什刹海岸边纳兰容若的“通志堂”书斋外疲惫的喘息。
在烛光下苦读的纳兰容若,字性德,号楞伽山人,生于1655年腊月,昵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勤于修文习武,17岁入太学读书,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后晋升为皇帝身边一等御前侍卫,曾跟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唱和诗词,译制著述,颇受皇帝喜爱,多次受到恩赏。有一首《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生动描写了从戎者在旅途的艰辛和想念家乡的心情。
更阑星稀,烛火寥落,纳兰还在伏案读书。这个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钟鸣鼎食,父亲明珠为当朝相国,在他脸上丝毫不见得意显达应有的野心和荣耀,只有深深地对官场庸俗、繁琐的侍从生活的厌倦、对自己生涯错位的无奈,和常伴君侧如履薄冰的忧虑。他志不在朝堂,气不囿豪门,一心向往做自由的闲云野鹤,以绝佳的文采大写落拓不羁,以善美的豪情抒发淡泊涵远,快意人生。但是宫庭的政治斗争,渐渐磨蚀了诗人的宏愿壮志,想脱离宦海亦难,压抑、苦闷无处渲泄,心累神疲,只好畅文舞墨: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诗人怨尤苦闷失眠月下的讲述,如音如罄掷地有声,百年后的我读起来心潮起伏。
诗人踱出书斋,踯躅徘徊的身影,裹着春宵风寒,发梢绾结夜露霜气,月映着寂静,凝重的气息漫延至黑暗的深处,几朵星云投下青枝扶疏的剪影,将一抹病态的红慢慢潮上诗人英俊的脸颊,显得他单薄又不禁风。我被这愁眉紧锁、困扰不快的样貌撩动得揪心,便急急跨过白玉石拱桥,匆匆跑完迴廊曲径来到他的身边时,看见一位窈窕娴淑的女子,正将一件夹衣披在他身上,并很仔细地拉紧纽扣,两人牵手四目交会,深情款款,相依偎着轻言细语姗姗离去,风中留下一股幽冷的清香……
这女子就是纳兰容若20岁时娶的妻子卢氏,是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时年18岁,性柔温婉,相貌端庄,婚后夫妻恩爱感情极深。但是好景不长,三年后卢氏因难产香消玉殒。红颜作古韶华早谢,幸福转瞬化为烟云,甜蜜忽然掉进苦海。而今他形只影单阴阳两地,睹物思人,不禁悲憾交集,神思恍惚,打击尤如万箭穿心。从此,魂断青衫泪湿红烛,人虽在现实中漂零,心却在追忆里独行。
无限的相思,凄风苦雨的惨况,纵使怨薄命、恨缘浅,皆不能穷尽梦里梦外怀念的酸楚,消散不了愁逢花前月下、最怕黄昏时候的孤独。奔赴黄泉的卢氏,纳兰必在祭日哀悼断肠吟:“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在男尊女卑的封建专制时代,一个文武双全的男人如此长情的为亡妻郁郁寡欢,意志消沉,纳兰算是中国千古第一人了,即使苏轼的《江城子》、陆游的《钗头凤》,也不及他的缠绵悱恻,凄艳动人!后世的我们每每读到他“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的文章,无不在羡慕卢氏的专宠上,添加理解的妒忌,或被如歌如慕的咏叹感动得泫然欲泪,反诘自己无缘相识相交相爱相亲这样的文武全才,是天不假年还是时不予我?
才华横溢的纳兰,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24岁时出词集《侧帽集》并于康熙十七年(1678)问世,继而,另一词集《饮水词》在吴中刊行,一时产生“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轰动效应。他的汉文老师徐乾学综合将他的诗、词、文、赋编纂为《通志堂集》,影响广泛;《渌水亭杂识》涉及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纳兰的博学可见一斑。
纳兰的卓越和集大成者,除了发奋勤学加入到中原主流文化的行列外,还因为所处王朝正是完善文治、满汉两种文化交融,开辟一个中兴局面的时期。他所交朋友大都是汉族布衣文人,尤以与顾贞观交往时真诚敬重的品格,在当时的文坛传为一段令人唏嘘的佳话。纳兰的最大成就是在词上,借写自然的风物、景观等,赋予了人格化的真情实感、趣味和禅意,既有昂扬的高远,又有温婉的质韵,创下的文化图腾蕴含了生命的哲理和美学的和谐,意境广阔,图文隽永。有一首《望海潮·宝珠洞》,可以看出诗人的功底确实非凡:“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骆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 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大跨度的纵贯古今,寥寥数语将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朝代更迭,都城兴废的信息尽述于里,读来让人掩卷深思,回味再三。他的词集出版后,徐健庵的评价:“……好观北宋之作,不喜难渡诸家,而清新秀隽,自然超逸。海内名人为词者,皆归之。” 顾梁汾说:“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我愁我始欲愁。”钱仲联给《元明清词鉴赏词典》作序:“纳兰性德是清代少数民族词人中的佼佼者,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周之琦认为:“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能使残唐坠绪,绝而复续。”王国维语:“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而立之年的纳兰,与一个了解他读懂他的江南才女沈宛恋了。此美人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谙熟音律,温柔大度,深得纳兰欣赏。两人虽满汉之分,到底因诗文知己,彼此欣赏遂结成了秦晋之好。纳兰怜她,她病时榻前念诗,羹汤侍候,送她喜欢的东西,但是那份深爱终久无痕。沈宛无怨无悔知性而理解的与他过了近一年红袖添香,诗酒箫歌的大好时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患病,于五月三十日病故,时年三十一岁,巧合的是这天是他的爱妻卢氏六周年的祭日。一个情圣一个情痴,滚滚红尘走在一起,却由于身份和血统原因,以悲剧收场,怀有遗腹子的沈宛怅然返回江南。真是自古多情空余恨啊!
我为一代至情至性的英年早逝而哀伤,加入到出殡的队伍,遗像上的纳兰栩栩如生,眼睛深邃凝望虚空,神采不在。那种入骨的爱情一旦将丰满抽离,就只有脆弱不堪的躯壳,身体未入土时灵魂已经下葬。也许他期望的就是这样,不要过久留念红尘,在坚贞将要抵御不住诱惑前,安安稳稳地与亡妻九泉下再结鸳盟。我讶异他的形销骨立,失血的面部有黯然神伤的苍凉,想象中,他应该是赵子龙般英武高大的汉子,才承受得住日积月累相思的绞搾。但他已经不在乎人们对体形的苛议,不在乎身前的兴衰和身后的荣辱了,以风格标奇的才华和振聋发聩的爱情,为后世留下无价的瑰美篇章和迷一般哀婉的、动人的绝唱……
我在他的墓前久久徜徉,夕阳西下宿鸟归林,凄迷的浓雾冉冉升出坟冢,潮气覆盖新土,露水沥洗墓碑,远处寺庙的钟声越过踌躇的黄昏,回荡在将熄的纸幡里,一波一波接迎着冷月的哀怜。我知道不久,辉煌于沉寂后渐行渐远,烧不尽的荒草会盖住长眠者的秘密,时空的沙漠将淹没感伤的梦迹,探求也将转移兴趣的方向,但我必须送完纳兰最后一程。我在黑暗里倾听,绿肥红瘦的六月,草木长裙飒飒曼舞,奏出虫蛙的和歌,那是纳兰和亡妻欢会的庆典,耳鬓厮磨的呢喃。我的眼睛湿润了,看见了听见了愿望中的结局,感受着百年前的回肠荡气,我写出一首《江城子·凭吊纳兰》,作为对心中的纳兰的崇敬和神往,并结束一段寻找爱情历史之旅。
“少年奇智誉八方,著诗文,铺君王。锦绣豪门,相府烁珠煌。处凤新娘娇婉转,绮丽拥,舞霓裳。 情深福浅报早殇,镜花缘,枕虚凉。泪祭消香,夜半恨无常。暮雨春深追旧事,情海苦,教人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