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孤山小孤山 课件+教案+练习+拓展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过大孤山小孤山 课件+教案+练习+拓展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8 10:37:25

文档简介

《过大孤山小孤山》同步练习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 A、有俊鹘抟水禽(tuán?)?B、沙洲葭苇(jiā?)?
C、潦缩(liáo?)?D、岸如赪(chēng?) 2、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 A、信造化之尤物???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B、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C、舟中估客莫漫狂。估客:贩货的行商。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3、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A、然
(1)杰然特起 (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3)实不然也 (4)碧峰巉然孤起 B、?以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复以小艇游庙中 (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之
(1)信造化之尤物 (2)自数十里外望之 (3)徙倚久之而归 (4)何功之有哉? (5)之二虫又何知 D、而
(1)突兀而已 (2)徙倚久之而归 (3)岸土赤而壁立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而母立于兹 5、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晚泊沙夹 (2)岸土赤而壁立 (3)掠江东南去 (4)上干云霄 6、翻译下列句子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6)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7)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二.文言文阅读。
陆 游
陆游字务观,名游,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①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绍兴末始赐第。学诗于茶山曾文清公。
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书肆流传,或得之以御孝宗。上乙②其处而韪之,旋除删定官。或疑其交游非类,为论者所斥。上怜其才,旋即复用。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
公早求退,往来若耶、云门,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韩侂胄固欲其出,公勉为之出。韩喜陆附己,至出所爱四夫人擘阮琴起舞,索公为词,有“飞上锦裀红绉”之语。又命公勺青衣泉,旁有唐开成道士题名,韩求陆记,记极精古,且以坐客皆不能尽一瓢,惟游尽勺,且谓挂冠复出,不惟有愧于斯泉,且有愧于开成道士云。
先是,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公记云:“天下知公之功而不知公之志,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公之自处与上之倚公,本自不侔③。”盖寓微词也。又云:“游老,谢事山阴泽中。公以手书来,曰:‘子为我作《南园记》。’岂取其无谀言,无侈辞,足以导公之志欤!”
公已赐丙第,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故作为歌诗,以恢复自期。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则公之心,方暴白于易箦④之时矣。
注:①秦少游:宋代词人,名观,字少游。②乙:画“乙”字形状的记号,从前读书时常用到,主要用来表示停顿或修改。③侔:音móu,相等。④易箦:指弥留之际。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旋除删定官 解除
B.其得上眷如此 亲属
C.盖寓微词也 细微
D.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 显露
2.下列各句,都能表现陆放翁以“克复中原”为己任的一组是( )
①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
②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
③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
④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
⑤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
⑥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说,陆游的母亲在生他前梦见了秦少游,所以就用秦少游的名和字分别作为陆游的字和名。
B.孝宗皇帝喜欢陆游的诗作,爱惜他的才华,不顾朝廷中一些官员的反对,仍然任用陆游为官。
C.陆游官至中大夫之后,为了进一步实现自己抗金的愿望,他与韩侂胄联合起来,共同商讨计策。
D.韩侂胄亲自写信请求陆游为南园撰写题记,陆游写下了《南园记》,当中隐含了对韩侂胄的不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
(2)公早求退,往来若耶、云门,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
参考答案
一.1、C
C??
3、B
4、然(……的样子;但是;这样;……的样子)以(用;用;用;而且;因为)之(的;它;语音助词,无义;无义;这)而(罢了;表顺接;表并列;表转折;你、你的)
5、(1)晚:名作状(2)壁:象墙壁一样,名作状(3)东南:向东南方,名作状(4)上:向上,名作状 6、翻译 (1)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 (2)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3)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4)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5)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 (6)(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 (7)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二.1.D(A授官。B关怀,宠爱。C隐藏,不显露。)
2.A(③体现皇帝对陆游的重视。④表现陆游归隐的生活。⑤韩侂胄邀请陆游为南园写记。)
3.C(“与韩侂胄联合起来,共同商讨计策”不当。陆游已归隐,并发誓不再做官;后答应韩侂胄复出为官,对这个选择,他觉得很愧疚。)
4.(1)曾经跟从紫岩张公四处游历,详细地了解了西北边境的战事。陆游天性激昂慷慨,喜欢行侠仗义,常常把策马草拟檄文作为自己的使命,而且喜好结交中原的英雄豪杰,以求消灭敌人。
(2)陆游请求提前退隐,在若耶、云门之间往来,接纳宾客亲切融洽,用饮酒做诗来自娱自乐。他的官位已经升到了中大夫,就辞官退休了,发誓不再出来做官。
《过大孤山小孤山》
《过大孤山小孤山》是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赏析示例部分。本书第四单元是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关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中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描写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
2、领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趣和韵味。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分析,掌握文中文言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趣和韵味。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教学难点】
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导入新课
落花,是凋零枝头的不甘,迎着寂寞,却无奈。寒梅,是孤傲霜雪的意气,伴随悲怆,但无悔。陆游,有着落花的命运,也有寒梅的品格。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2.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作者赴任夔州通判途中沿江溯流而上描写所见的山川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志在抗金的历史感慨。
五、研读赏析
题 解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1、小孤山(小姑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相传大禹治水在次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由于此山形像一位云髻髙琯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
2、大孤山(大姑山):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主要内容:
第一段: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第二段: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第三段: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第一段:1.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
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2.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高峻、怪奇等特点。
3.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先写远视可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
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4.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第二段:1.交代小孤山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1)烽火矶至沙夹衣段所见;
(2)小孤山和澎浪矶;
(3)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的?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小孤山的庙宇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
第三段: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
重点落在哪里?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
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想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特点。
作者的行踪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全文小结
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意。
七、知识积累:
陆游名句
《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课件25张PPT。课文导入 落花,是凋零枝头的不甘,迎着寂寞,却无奈。
寒梅,是孤傲霜雪的意气,伴随悲怆,但无悔。
陆游,有着落花的命运,也有寒梅的品格。今天学习陆游的《过大孤山小孤山》。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描写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
2、领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趣和韵味。作者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背景介绍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题 解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1、小孤山(小姑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相传大禹治水在次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由于此山形像一位云髻髙琯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
2、大孤山(大姑山):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课文研习主要内容:
第一段: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第二段: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第三段: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课文注音矶 jī
燧 suì
窦 dòu
潦 lǎo
巉 chán
上干云霄 gān
榭 xiè鹘 hú
抟 tuán
蠡 lǐ
葭 jiā
赪 chēng
湓 pén
汲 jí 第一段: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翻译: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式洞穴,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覆盖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水位下降,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1.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
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2.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高峻、怪奇等特点。3.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先写远视可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
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4.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第二段: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翻译: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防守的士兵。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扬名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上冲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诚然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第二段: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guàn)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翻译: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来装饰,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第二段: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翻译: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 因此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游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极尽登临的胜景,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抓水鸟,掠过江面向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1.交代小孤山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1)烽火矶至沙夹衣段所见;
(2)小孤山和澎浪矶;
(3)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的?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小孤山的庙宇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
第三段: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翻译: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缆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大概是长江西路一带水域。 第三段: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dèng)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sù)流行七百里云。 翻译: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取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拉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像墙一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船被风阻不能行进,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
重点落在哪里?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
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想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特点。
作者的行踪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整体感知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意。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侠骨柔情陆放翁》
《过大孤山小孤山》课外拓展文章
落花,是凋零枝头的不甘,迎着寂寞,却无奈。寒梅,是孤傲霜雪的意气,伴随悲怆,但无悔。不禁想起陆游,这个真实的人,有着落花的命运,也有寒梅的品格。
“后生谁记当年事?泪溅龙床请北征。”因为父亲的影响,在他斑驳年华里,早已文武双全。“执戈王前驱”是他的梦想。可恨他在无能胆小的皇帝年间报效。汉奸秦桧大权独揽,让主战派的陆游“三败考场”。他经历十八载轮回的奋斗与等待,终以自荐搏得小官。朝见皇帝时,他慷慨陈词,直至“泪溅龙床”,让皇帝出师北伐。这,就是陆游,一个不畏冒险的爱国英雄。或许苦涩的年华需要磨炼,孝宗为帝后他才迎来事业高峰。入仕八年,为人正直的他却终究因政敌被罢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脱离官场后,陆游独骑毛驴,救济乡民。其实被打击过后,他一直期待着光明前途,因为他相信成功属于坚强。为了他梦寐以求的军装,他又一次毛遂自荐。后来他随王炎在南郑准备北伐,这是他梦想实现的机会,束缚他心灵的枷锁真正被打开,诗词也变得炉火纯青。这是他一生的最高潮。而他的人生终点,因为误信奸臣,自己坚持了一生的信仰,终未完成。但他还在九泉下等待着所谓的追求。
“此生行作稽山土,犹里遗踪一泫然”。陆游一辈子经理许多风流浪漫故事,但在他心里,唐琬是永不会被替代的。因为陆游母亲的种种原因,他如懦夫般休妻。离婚七年在沈园一次意外的重逢,也是最后一次惜别。短短的两年爱情经历,成了陆游一生都沉浸的梦。晚年后,陆游曾数次来到沈园寻找那份回忆,人事沧然。放不下珍情。惆怅满腔,浊酒解千愁。他们的恋爱,只留下一个痕迹,而爱过的一切却像阴天里角落的苔藓,纵使苍老,却依旧鲜绿。 陆游对唐琬的爱就像对国家最强烈,最深沉的爱,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损食一年犹可健,无诗日却堪忧。’’陆游写诗,几乎像现代的微博,仅仅是一种记录,一种与人交流的工具。也像另一个自己 ,诉说它坎坎坷坷的一生。他的诗,发泄轻狂不满,感叹现实无奈,看透世态炎凉……种种原因,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陆游。
他有诗人的柔情,亦有战士的铁骨。他一生追求者完美,求留下痕迹。但他不后悔,因为他对国家,对唐琬始终如一的爱,不曾放下。时光悄然,此生无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