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请归取其孥(nú) 形单影只(zhī) 不省(xǐng)所怙(hù)
B、乃能衔(xián)哀致诚 虽万乘(shèng)之公相 丞相薨(hōng)
C、其余奴婢(bì) 呜呼哀哉!尚飨(xiǎng) 中年兄殁(mò)南方
D、并令守汝丧(sàng) 闻汝丧(sàng)之七日 吾不以一日辍(chuò)汝而就也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A、比(等到)得软脚病 辍汝而就(接近) 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殁 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
C、其又何尤(怨恨) 抱无涯之戚(忧伤)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 止(停止)一岁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省所怙 吾往河阳省坟墓
B、将成家而致汝 衔哀致诚
C、汝之子始十岁 始速祸焉
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4、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B、将成家而致汝
C、去今之墓而葬焉 D、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B、又可冀其成立邪
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 D、未可以为信也
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你叔父超过了七天,才得到你丧亡的消息,于是就怀悲哀之情向你表达祭奠的诚意。
B、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继承先人的后代,在孙子辈中只有你,在儿子辈中只有我。
C、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
——唉!难道是真的这样吗?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D、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10、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
11、作者在祭文第八段中回忆叔侄二人在往来书信中讨论侄儿所患软脚病一事,作用是( )
A、探究侄儿的死因。
B、根本不相信侄儿死于软脚病。
C、对侄儿是否死于软脚病仍持怀疑态度。
D、对没能重视侄儿所患疾病的追悔莫及。
12、作者说:“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这话表达出怎样的心境?( )
A、作者表示不再想活着了,愿与侄儿同去。
B、作者表示不想在人世间再追求什么,只求把儿女抚养成人而已。
C、作者表示以实现侄儿遗愿为自己最终心愿。
D、作者看到侄儿的死,深感活在世上真是一点意思也没有。
二.阅读回答问题
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阳令,移江陵府掾曹。
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时华州刺史阎济美以公事停华阴令柳涧县务,俾摄掾曹。居数月,济美罢郡,出居公馆,涧遂讽百姓遮道索前年军顿役直。后刺史赵昌按得涧罪以闻,贬房州司马。愈因使过华,知其事,以为刺史相党,上疏理涧,留中不下。诏监察御史李宗奭按验,得涧赃状,再贬涧封溪尉。以愈妄论,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迎佛骨表》。
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俟:等待
B.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 洎:终于
C.俾摄掾曹 俾:使,让
D.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 累:多次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由是知名于时/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
B.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
C.时华州刺史阎济美以公事停华阴令柳涧县务/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
D.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要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上交给多位公卿大臣,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因此韩愈很快就在当时出了名,不久便考取了进士。
B.在徐州做幕宾的时候,韩愈认为自己得到了承认,说话就越来越直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
C.在阎济美与柳涧的问题上,韩愈没有做充分的调查,就认为两刺史相互结党,上书朝廷替柳涧开脱,最终被皇帝贬为封溪尉。
D.从皇帝到百姓为了能求得风翔法门寺中释迦牟尼佛骨的保佑,都虔诚地信奉,韩愈因为一向不喜欢佛教,于是上了一篇《谏迎佛骨表》,结果惹得皇帝大怒。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
(2)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
参考答案
一、1、D(“丧”应读sāng)
2、A(A项“比”解释为“近来”,“就”解释为“就职上任”,“凭”解释为“临”;B项“应”解释为“应付”;D项“止”解释为“住”,“既”解释为“不久”“后来”。)
3、C(A项分别解释为“知道”和“探望”,B项分别解释为“使……来”和“表达”,C项都解释为“才”,D项分别解释为“穷尽”和“处境困难”。)
4、C(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们”。)
5、A(A项中的“而”均表示转折关系。)
6、B(“致”为使动用法,其余都是名词作动词。)
7、C
8、A(“愈”指韩愈自称,并非“超过”。)
9、B、E(B项中“独”与“孤”应互换,E项中的“范仲淹”应为“欧阳修”。)
10、B(应该是“长为少祭”)
11、D
B
二.1.D洎:等到
2.A都是介词,在;B.助词,的/代词,代指“这件事”;C.介词,因为/动词,认为;D.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目的,来
3.C“最终被皇帝贬为封溪尉”错,被贬为封溪尉的是柳涧,不是韩愈。
4.答案:(1)大历贞元年间,文坛风气比较崇尚古文,多模仿扬雄和董仲舒的议论文,而独孤及和梁肃被认为模仿得最好,赢得了士大夫们的普遍推崇。
(2)韩愈说我过度信仰佛教,我可以宽容他。而他却说自从东汉帝王信佛之后,都导致短命结果,这岂不是太荒谬了?
参考译文:
《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诱导。大历贞元年间,文坛风气比较崇尚古文,多模仿扬雄和董仲舒的议论文,而独孤及和梁肃被认为模仿得最好,赢得了士大夫们的普遍推崇。韩愈和他们这些名士交往,刻苦钻研和模仿,打算凭借这个成为当时有影响力的人物。等到要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上交给多位公卿大臣,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因此很快就在当时出了名,不久便考取了进士。
宰相董晋坐镇大梁,征召韩愈做他的巡官。董晋幕府裁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慕名请他去做幕僚。韩愈认为自己得到了承认,说话越来越直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却不擅长世俗的人情事故。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中央领导软弱,国家权力分散,宰相也不掌握实权。宫市(就是太监到市场上明抢)的弊端很明显,谏官们反复提出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仅不听,还一怒之下把他从京官贬为连州山阳县县令,后来又转到江陵府供职。
元和初年,征召韩愈做国子博士,后来又任命为都官员外郎。当是华州刺史阎济美因为公事停止了华阴县令柳涧县令的工作,但还让他临时在县衙里担任职员。过了几个月,阎济美停职了,到公寓中去住,柳涧鼓动百姓去向他讨要前年为军队服劳役的饷银。后来的刺史赵昌追究柳涧的罪责,上报朝廷,朝廷把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正好经过华州,听说此事后,认为两个刺史相互结党,就上书朝廷替柳涧开脱,韩愈的奏章被留在了皇宫中没有处理。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李宗奭调查这件事,发现了柳涧的罪恶,于是追加处罚,把柳涧贬到某处作尉官。朝廷认为韩愈不清楚实情便胡乱进谏,又让他做回国子博士。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多次被朝廷罢黜不用,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我安慰。
长安附近的风翔法门寺中有座护国真身塔,塔中珍藏了释迦牟尼的手指骨一节,按经书上的传说,这个宝贝三十年开启一次,每次开启会保佑庄稼收成好,人民幸福安康。元和十四年正月,皇帝让太监杜英奇率三十个皇宫里的人,手持香花到临皋驿去迎接佛骨,从光顺门进入皇宫,要在皇宫中保留三天,再送到各个寺院。无论是大臣和老百姓们,都争着跑去施舍,唯恐落在后面,老百姓就有因此而导致破产的,甚至烧掉头发烧灼胳膊去乞求供养的,韩愈一向不喜欢佛教,于是上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这篇文章献上,宪宗看了十分生气。过了一天就把它拿出来给大臣们看,将要严厉处置韩愈。裴度和崔群说:“韩愈触犯了您的尊严,确实也应该判罪,但若不是因为他内心忠诚恳切,不怕被您处置,他怎么能这样做呢?请求您多少宽容他些,这样也会鼓励其他上书言事的人。”皇帝说:“韩愈说我过度信仰佛教,我可以宽容他。而他却说自从东汉帝王信佛之后,都导致短命结果,这岂不是太荒谬了?作为臣子如此狂妄,一定不能原谅!”于是大家都吓得不敢说话,以至那些皇亲国戚都认为韩愈所犯之罪太重,就借机进言,把韩愈贬官为潮州刺史。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自主赏析部分。在这篇祭文中,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根据情感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第一部分主要抒写凄切缠绵的叔侄深情,感人至深,尽显抒情名篇的魅力,所以,学习的重点应为深入领会其中的真挚情感, 难点则为一些文言基础知识点,以及对韩愈愧疚之情等的理解。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解文言词句。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文言虚词:其,抑,曷等。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 呜呼,其信然矣。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体味,体会作者从家常琐事娓娓道来中的铭心刻骨的骨肉至情,对亡侄的无限哀痛和自己宦海浮沉的凄楚感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鉴赏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重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对其侄十二郎的祭文。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五、研读赏析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第一层1.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
叔侄深情身世家世 三别三会 抱憾终生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含义?
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第二层问题:揣摩第5自然段“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句用的是假设语气。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第三层问题1.概括第三层段意:分哪几个层次写的?
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第十二段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这篇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章反复抒写自己对十二郎的怀念与叔侄之间生离死别的哀痛。于萦纡中见深挚,于呜咽处见沉痛,语语从肺腑流出。
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
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
1.叙事于琐细中见沉痛。
本文作者在叙事时不是孤立叙写琐事,而是放在宽阔背景中处理,以便于琐细中见沉痛,于联系中见深挚.
如十二郎英年早逝,本身足以使作者十分痛惜,联系两人从小孤苦相依,成年别多聚少,再加家世凄凉,作者三兄早世, 两世一身, 现孙辈惟一的十二郎又逝,岂不悲痛之情更重,更催人泪下吗?
本文特点是直抒胸臆,但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
如写与十二郎幼年时孤苦相依的一段艰难生活,特别细致动人;关于生死离别的反复重叠,说而又说的抒情,更显出哀痛至深至切.所以,与其说是写祭文,不如说是诉衷情。在絮絮切切诉说家常琐事同时,感情也表达得曲折入微.
2.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感情。
本文虽是直抒胸臆,但从写作角度看,作者还是运用了多种手法将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
一是从自身幼年讲起而又处处紧密联系十二郎的生活,突出叔侄孤苦相依、情深谊长;
二是以“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强调十二郎之死的惨痛之情;
三是不厌其详地写叔侄相会又离别的经过,悔恨自己不该为求禄而使暂时相别竟成永别,以此加深抒发失侄之痛。
四是设想自己年老体弱本应早死,将会使十二郎忧伤万分,反跌出今日自己对十二郎早死的悲痛之情,使感情抒发又加深一层;
五是因为悲痛之极而产生不合常情的想法,想去“从死”,以此来摆脱痛苦,使感情的抒发到达顶峰;
最后,作者以“呜呼!汝病吾不知时”一段,将上述种种悲痛作一总括,使人真正感受到作者“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哀痛之情。
3.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
本文除借助叙事表达思想感情,还准确地借助虚词来表达感情。
如第5段:一开始连用3个疑问句,引起下文层层抒发极度悲痛之情。句中3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死的事实,反诘语气有力强化了作者震惊程度。接下去几句, 3个“也”“乎”合用,写出作者不愿相信十二郎之死,以及不愿相信但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5个带“矣”的句子,迫使作者由疑而信,不得不信,写出了作者哀痛不已心情。
连用连词和语气词的作用:第一.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第二.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全文小结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彩。
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与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七、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辨析
①致
A 乃能衔哀致诚 表达
B 致敬亭于幕府 送达
C 将成家而致汝 使……来
D 何意致不厚 招引,引来
E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取得,得到
F 老妇前致词 传达,表达
G [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 兴致,情致
②就
A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到
B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就职上任
C 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接近,靠近
③之
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B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主谓之间
C佯狂不知所之者 到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代词,事情
E 告汝十二郎之灵 的
④始
A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当初,最初(初次)
B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开始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曾经
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才
E 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 才
⑤舍
A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离开
B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停止
C 至舍,四支僵不能动 客舍
D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 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E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建房舍
F 屋舍俨然 房舍
2.理解文化现象
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叔父
②告汝十二郎之灵 灵位
③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 已死去的父亲
④请归取其孥 妻子儿女的统称
⑤明年,丞相薨 唐代二品以上的官员死
⑥万乘之公相 万辆兵车,极言富贵
1.一词多义辨析:
①其
A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难道
B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他的
D 齐国其庶几乎 或许
E 汝其善抚之 一定
②信
A 其信然邪?其梦邪? 真实,确实
B 愿陛下亲之信之 相信
C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讲信用
D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随意,随便
E 烟涛微茫信难求 实在,的确
③然
A 呜呼!其信然矣! 形容词的词尾 ……的样子
B 虽然,我自今年来 这样
C 吴广以为然 是的,对的
D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不过,但是
④穷
A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穷尽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尽
C固将愁苦而终穷 不得志
D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阻塞不通,与”通”相对
2.词类活用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动----名
②遇汝从嫂丧来葬 动---名 灵柩
③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形----名
④其传之非其真邪 形---名
⑤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动 ---使动
⑥入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名---动
⑦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形---名
⑧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形---动
3.区别古今异义:
①明年,丞相薨 第二年
②去年,孟东野往 上一年
③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松动
④未可以为信也 可以凭借
⑤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多少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 没有灵魂 多少时间
①书
A 汝去年书云 写信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写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书籍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表
E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书画
F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尚书>>
G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文字
②比
A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近来
B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并列,挨着
C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比较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和…比较
E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等到,及
③以
A 未始以为忧也 把 B 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 因为
C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在 D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来
④然
A 其然邪?其不然邪 是这样 (是的,对的 ) B 其信然邪?其梦邪 ….的样子
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但是 D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一样
⑤ 如
A 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 “而” B日初出大如车盖 像
C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比得上 D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到
2.区别古今词义
①汝去年书云 上一年 ②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最近
③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这 ④未始以为忧也 把……作为
⑤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送信的人
课件28张PPT。课文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教学目标1.解文言词句。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文
言虚词:其,抑,曷等。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 呜呼,其信然矣。(感叹)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背景介绍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
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
归取其孥(nú)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
汝遽(jù)去
万乘(shè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
窆(biǎn)不临其穴
尚飨(xiǎng) 字词读音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解释重点字词句式
(第一段)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能衔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第二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第三段)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又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又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1.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
叔侄深情身世家世 三别三会 抱憾终生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含义?
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第四段)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第五段)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问题:揣摩第5自然段“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问题:揣摩第5自然段“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句用的是假设语气。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问题:揣摩第5自然段“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第六段)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也。
(第七段)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第八段)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第九段)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第十段)今吾使健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待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
(第十一段)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得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第十二段)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问题1.概括第三层段意:分哪几个层次写的?
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第十二段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这篇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章反复抒写自己对十二郎的怀念与叔侄之间生离死别的哀痛。于萦纡中见深挚,于呜咽处见沉痛,语语从肺腑流出。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至情之文,千古绝调本文写得极度悲痛,请思考作者在悲侄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
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1.叙事于琐细中见沉痛。
本文作者在叙事时不是孤立叙写琐事,而是放在宽阔背景中处理,以便于琐细中见沉痛,于联系中见深挚.
如十二郎英年早逝,本身足以使作者十分痛惜,联系两人从小孤苦相依,成年别多聚少,再加家世凄凉,作者三兄早世, 两世一身, 现孙辈惟一的十二郎又逝,岂不悲痛之情更重,更催人泪下吗?
本文特点是直抒胸臆,但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
如写与十二郎幼年时孤苦相依的一段艰难生活,特别细致动人;关于生死离别的反复重叠,说而又说的抒情,更显出哀痛至深至切.所以,与其说是写祭文,不如说是诉衷情。在絮絮切切诉说家常琐事同时,感情也表达得曲折入微.
2.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感情。
本文虽是直抒胸臆,但从写作角度看,作者还是运用了多种手法将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
一是从自身幼年讲起而又处处紧密联系十二郎的生活,突出叔侄孤苦相依、情深谊长;
二是以“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强调十二郎之死的惨痛之情;
三是不厌其详地写叔侄相会又离别的经过,悔恨自己不该为求禄而使暂时相别竟成永别,以此加深抒发失侄之痛;
2.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感情。
四是设想自己年老体弱本应早死,将会使十二郎忧伤万分,反跌出今日自己对十二郎早死的悲痛之情,使感情抒发又加深一层;
五是因为悲痛之极而产生不合常情的想法,想去“从死”,以此来摆脱痛苦,使感情的抒发到达顶峰;
最后,作者以“呜呼!汝病吾不知时”一段,将上述种种悲痛作一总括,使人真正感受到作者“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哀痛之情。3.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
本文除借助叙事表达思想感情,还准确地借助虚词来表达感情。
如第5段:一开始连用3个疑问句,引起下文层层抒发极度悲痛之情。句中3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死的事实,反诘语气有力强化了作者震惊程度。接下去几句, 3个“也”“乎”合用,写出作者不愿相信十二郎之死,以及不愿相信但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5个带“矣”的句子,迫使作者由疑而信,不得不信,写出了作者哀痛不已心情。
连用连词和语气词的作用:第一.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第二.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千年一叹读韩愈》
《祭十二郎文》课外拓展文章
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
……
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鰐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履维艰。但生性执著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37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
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用白话文解析,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著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
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