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别离》同步练习
回答问题。
《今别离》其一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4——5题。
赠梁任父母同年① 黄遵宪②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③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注]①梁任父即指梁启超,梁启超号任公,父是作者对梁的尊称。“同年”,旧时科举制度中,同一榜考中的人叫同年。②黄遵宪: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③侉(kuǎ)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意指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的现实。
本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黄尊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至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概念,“随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该书以“史家记述,务从实录”为主导思想,力求客观地向中国人民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书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外史氏日”的形式,阐发它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尊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疾。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空白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日本国政府接受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平,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田珍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入”,“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地挫败了珍田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宪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又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他阐述说:“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心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黄遵宪继续阐述说:“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诘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的目的。(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主张.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
B.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渡夫子返国》-诗中,把他比作唐代曾在岭南荒蛮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C.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
D.黄遵宪根据他几十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抵制执法”,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略。
E.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
2.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4.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①比喻:作者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比喻为珍贵的黄金;②用典:诗歌后两句借用杜鹃滴血、精卫填海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5.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首句起笔便饱含深情的赞美作国的大好河山;二、三两句写面对着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国家,忧心忡忡,并以杜鹃自比,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出力;最后一句借精卫填海的典故勉励自己,同时也勉励梁氏要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诗字字含情,句句蕴泪,作者那一腔忧国报国之情,跃然纸上。
三.1.BD
2.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
3.详察南洋各岛情形,查访侨民疾苦,改善侨胞待遇;与当地英国华民政务司斗争,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改会贤社为图南社,积极发展华文教育。
4.观点一:谈判态度要诚恳。①不说对方所提的方案无理,只说难以实现;②不说自己所提的方案一定可行,只说请对方考虑;③不能感情用事,贻误全局。
观点二: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①坚持自己的意见就说对方没有明白我方的意思,争取自己的权利就说愿与对方同心协力,要求自己的利益就说双方都有好处;②不因为对方不高兴就放弃自己的原则立场;③表述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坚持自己的观点却要毫不含糊。
观点三:要学会克制忍让。无论辩论如何激烈,都要做到始终不说过头话;当对方拒绝我方的要求时,要始终请求谒告,不厌其烦;掌握好谈判的分寸,不至于使对方交不了差。(意对即可)?
《今别离(其一)》
《今别离(其一)》是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推荐作品部分。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黄遵宪“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理解诗人表现的离情别绪。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教学难点】
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导入新课
人境庐,是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的故居,坐落在广东梅州市东郊周溪畔。
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1884年春,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门楣上的“人境庐”三个字,为日本书法家大域成濑温所书。庐舍筑有花圃、假山、鱼池、五步楼、十步阁、息亭、七字廊、无壁楼、卧虹榭和藏书阁等。曲径回栏,花木掩映,景致清雅。黄遵宪晚年蛰居人境庐,创作大量诗歌,并自选和编订了《人境庐诗草》。今天学习黄先生的《今别离(其一)》。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本诗创作背景 :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合。
社会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 字公度,清末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1848年生于广东嘉应(今广东梅州市)(今梅城东区下市角),卒于1905年。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年轻时即写诗反对拟古主义,务求写出“我之诗”。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和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目标。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游子思妇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出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因此,《今别离》既是乐府旧题,又反映了今人——近代人别离的意识,是当时“诗界革命”和黄遵宪“新派诗”的代表作品。
五、研读赏析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翻译: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顷刻已绕了千万圈。
此句直接道出现代离别的新内涵:由于火车的速度远比古代马车快,所以人的离情别绪也会运转得更快捷.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翻译: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翻译:古代有山川,也有孤舟。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诗人怀念古代马车与孤舟速度慢,给人一种行为举止上的自由,使人们有足够时间感受离别的情景.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题旨)
翻译: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翻译:(火车、轮船)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须臾”“及时”“顷刻”三个时间词的使用,突出了现代时间迅速变换的特性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涯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翻译: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这四句集中表达出轮船速度之快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翻译: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问题:1.单从题目来分析,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突出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3.全篇怎么集中突出了一个“快”字?
转、驰、载、动、速、快等动词的接连运用,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一种显著优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
4.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全文小结
主旨: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候马车和孤舟没有的速度,所以它们的出现会加倍增生近代人的离愁别绪。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国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七、知识积累:
对比赏析 王运《今离别》:
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飞。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比黄遵宪年轻15岁的王运因袭传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更是直接出自北宋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同写《今别离》,墨落窠臼,并无新创。
课件17张PPT。课文导入 人境庐,是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的故居,坐落在广东梅州市东郊周溪畔。
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1884年春,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门楣上的“人境庐”三个字,为日本书法家大域成濑温所书。庐舍筑有花圃、假山、鱼池、五步楼、十步阁、息亭、七字廊、无壁楼、卧虹榭和藏书阁等。曲径回栏,花木掩映,景致清雅。黄遵宪晚年蛰居人境庐,创作大量诗歌,并自选和编订了《人境庐诗草》。今天学习黄先生的《今别离(其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作者介绍 黄遵宪(1848-1905) 字公度,清末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1848年生于广东嘉应(今广东梅州市)(今梅城东区下市角),卒于1905年。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年轻时即写诗反对拟古主义,务求写出“我之诗”。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和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目标。背景介绍本诗创作背景 :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合。
社会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课文研习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解题
《今别离》出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作者有意用《今别离》做题目,为了用“当代的离别”与“古代的离别”作对比,体现出诗歌的内容就是描绘现代离别给人们带来的体验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翻译: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顷刻已绕了千万圈。
此句直接道出现代离别的新内涵:由于火车的速度远比古代马车快,所以人的离情别绪也会运转得更快捷.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翻译: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翻译:古代有山川,也有孤舟。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诗人怀念古代马车与孤舟速度慢,给人一种行为举止上的自由,使人们有足够时间感受离别的情景.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题旨)
翻译: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翻译:(火车、轮船)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须臾”“及时”“顷刻”三个时间词的使用,突出了现代时间迅速变换的特性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涯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翻译: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这四句集中表达出轮船速度之快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翻译: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问题:1.单从题目来分析,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突出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问题:3.全篇怎么集中突出了一个“快”字?
转、驰、载、动、速、快等动词的接连运用,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一种显著优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问题:4.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主旨
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候马车和孤舟没有的速度,所以它们的出现会加倍增生近代人的离愁别绪。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今别离》原文阅读(四首)
《今别离》课外拓展文章
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其二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班班墨,颇似临行泪。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其三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揽镜妄自照,颜色桃花红。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 其四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君在海之角,妄在天之涯。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