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抑(或者)本其成败之迹 原(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此三者,吾遗恨(仇恨)也 及凯旋而纳(收藏)之
C.至于誓天断发,泣(眼泪)下沾襟,何其衰也 负(背着)而前驱
D.尔(你)其无忘乃父之志 及仇雠(仇人)已灭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与例句中加粗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A.自然之理也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3.下列句中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B.举以予人
C.举世无双
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4.下列句中的“可以”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学不可以已
C.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下列四句中的“其”与其他三项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是( )
A.请其矢,盛以锦囊
B.与其所以失之者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下列四句中加粗的“之”字,不是代词的一项是( )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及凯旋而纳之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子孙视之不甚惜
7.下列四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智勇多困于所溺
D.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8.下列四句加粗的词,与“函梁君臣之首”的“函”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晋军函陵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9.下列各句默写有误的一句是( )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岂得之准而失之易欤?
C.《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二、常识填空
10.《新五代史》是________体史书,记载了公元907年至960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代史实。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晚年号________,卒谥________,著有《________》,编写两本史书,除《新五代史》外,还有与宋祁等人合写的《________》。
11.《伶官传序》一文运用________,论证方法和________论证方法,论述后唐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又运用________论证方法,引用《尚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语句,阐明与“________,________”一样,都是“自然之理”。
三.阅读文段,完成1--3题。
修(欧阳修)始在滁洲,号______,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①谓文章止以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苟急;简直,不为繁碎耳。”修幼丧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1. 填空修(欧阳修)始在滁洲,号__ _ ,晚更号六一居士。
2.对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机阱在前 虽然
B 因取旧案反复观之 因而
C 遇事不敢忽也 疏忽
D 夜烛治官书 名词做动词,点灯烛
3.对画线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①谓文章止以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A.①说文章只能用它来使自身光荣,政事可以用它来推及到社会。
②我要寻找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而不行的话,那么被判死刑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
B.①说文章停止在湿润了身体,政事可以用它来推及到社会。
②我要寻找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而不行的话,那么被判死刑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
C.①说文章只能用它来使自身光荣,政事可以用它来推及到社会。
②我要寻找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而不行的话,那么死了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
D.①说文章停止在湿润了身体,政事可以用它来推及到社会。
②我要寻找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而不行的话,那么死了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
参考答案
一.1.B 2.B 3.A、C 4.C 5.D 6.C 7.D 8.C 9.C
二.10.纪传、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欧阳修、永叔、醉翁、六一居士、文忠、欧阳文忠公集、新唐书
11.例证、反证、对比、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三.1.【答案】醉翁
2.【答案】B,“因”应该理解为“于是”
3.【答案】A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是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自主赏析部分。本书第五单元是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关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中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和巩固常用文言词语知识;
(2)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说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懂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抑后扬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五、研读赏析
解题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
《伶官传》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第一段: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分析第一段
重点字:
理: 道理 人事:人力
原:推究 所以:……的原因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作者得出此论点的依据(论据)是什么?
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第二段: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翻译: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分析第二段
重点字词:
1、燕王,吾所立:统治者的确立或即位
2、此三者,吾遗恨也:留下的遗憾
3、与尔三矢:给
下面1—4题是什么特殊句式,怎么翻译:
1、燕王,吾所立。
2、梁,吾仇也。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盛( )以锦囊。
下面有什么词类活用现象: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第三段: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翻译: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分析第三段
重点字词:
1、泣下沾襟:眼泪
2、抑本其成败之迹:探求,考察;原因
下面1、2题是什么特殊句式,怎么翻译:
1、系燕父子以组
2、告( )以成功
下面1、2题有什么词类活用现象:
1、函梁君臣之首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第四段: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翻译: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分析第四段 重点字词:
(1)、故方其盛也:正当
(2)、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下面1、2题是什么特殊句式:
1、为天下笑
2、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下面1、2题有什么词类活用现象: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2、智勇多困于所溺
六、全文小结 文章主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知识积累:
文言知识整理
1、重点词语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③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人
④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2、一词多义
(1)盛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读chéng,装)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振作、豪迈)
④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2)告
①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
②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3)归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到)
(4)其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
③故方其盛也(代词,他)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
①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装
②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泣:眼泪
(2)名词活用为状语
①负而前驱 前:向前
②仓皇东出 东:向东
③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④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微小的事
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智勇:智勇兼备的人 溺:溺爱的事物
(4)使动用法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 亡:使……灭亡
②数十伶人困之 困:使……陷入困境
4、古今异义
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职名;今义:干某事)
②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人情事理,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工作)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梁,吾仇也 (梁,(是)吾仇也)
②燕王,吾所立 (燕王,(是)吾所立)
③此三者,吾遗恨也(此三者,(是)吾遗恨也)
④自然之理也 ((这是)自然之理也)
(2)省略句
①请其矢,盛以锦囊 (省略主语、宾语,(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③乱者四应,仓皇东出(省略主语,(庄宗)仓皇东出)
④岂独伶人也哉 (省略主谓短语,岂独(庄宗溺爱)伶人也哉)
(3)被动句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被)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于,被)
(4)状语后置句
①请其矢,盛以锦囊 (以锦囊盛)
②而告以成功 (而以成功告)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其以组系燕父子)
④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而智勇多于所溺困)
课件19张PPT。课文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教学目标(1)在学习中掌握和巩固常用文言词语知识;
(2)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说理的方法。
(3)懂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有《欧阳文忠集》。背景介绍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解题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
《伶官传》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第一段: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分析第一段
重点字:
理: 道理 人事:人力
原:推究 所以:……的原因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作者得出此论点的依据(论据)是什么?
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第二段: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翻译: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分析第二段
重点字词:
1、燕王,吾所立:统治者的确立或即位
2、此三者,吾遗恨也:留下的遗憾
3、与尔三矢:给
分析第二段
下面1—4题是什么特殊句式,怎么翻译:
1、燕王,吾所立。
2、梁,吾仇也。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盛( )以锦囊。
下面有什么词类活用现象: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判断句以锦囊盛(之)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名词作动词 订立盟约第三段: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翻译: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分析第三段
重点字词:
1、泣下沾襟:眼泪
2、抑本其成败之迹:探求,考察;原因
下面1、2题是什么特殊句式,怎么翻译:
1、系燕父子以组
2、告( )以成功
以组系燕父子 介词结构后置句以成功告(之) 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分析第三段
下面1、2题有什么词类活用现象:
1、函梁君臣之首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用木匣子装 名词作动词在夜晚 在四面 向东 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第四段: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翻译: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分析第四段 重点字词:
(1)、故方其盛也:正当
(2)、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下面1、2题是什么特殊句式:
1、为天下笑
2、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下面1、2题有什么词类活用现象: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2、智勇多困于所溺
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被动句有智有勇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形作名,微小的事
文章主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欧阳修趣事三则》
《伶官传序》课外拓展文章
欧阳修趣事三则
一、巧对过关
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在江苏泰州判官任上去世,从此,这个原本没有田地房产和积蓄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母亲郑夫人只得带着儿女投奔远在湖北随州任推官的小叔子欧阳晔。欧阳晔职位低,俸禄少,抚养三个儿子已显得力不从心,又增加四口人吃饭,家里显得清贫寒酸,以致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买不起纸笔进不了私塾。为了儿子的前程,郑夫人以沙为纸,以荻杆为笔,手把手地教儿子读书写字,演绎了一段“画荻教子”的千古佳话。
在母亲的教育下,欧阳修好学不倦,进步很快,十岁时已能吟诗作赋,叔父欧阳晔很高兴,安慰郑夫人说“嫂嫂不要为家里贫穷儿女年幼担心,这孩子将来一定大有出息。”但欧阳修不满足已有的进步,认为要成就一番功名,必须广见博闻,为此十二岁时,欧阳修背起行囊,迈上了外出求师学习的历程。一天傍晚,欧阳修匆匆来到襄阳城下,看见城门一关,心里很是着急,抬头一看,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老兵本不愿破例开城门,但听出是个很懂礼貌的少年,顿生爱怜之心,说道:“既是读书人,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晨再进。”老兵出上联:“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欧阳修略加思索,说:“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老兵有点恼怒,大声道:“我是要你对的!”欧阳修笑道:“学生已经对过了。”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楼开城门。原来,欧阳修的下联是: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二、以诗论菜
一天中午,身为颍州知州的欧阳修与朋友悠游山水回来,已错过了用膳时间。于是,他带朋友来到一家挂有“杏花村”酒旗的普通酒店。瑟瑟秋风中,酒旗猎猎飘动,“杏花村”三字显得特别醒目,但酒店生意却显得很清淡,只有三五赶集的农民就着炒花生喝酒聊天。地上的花生壳伴着阵阵北风缓缓地往屋里挪动,酒店里显得很静。
欧阳修正是看中这里的安静,便于同朋友交流写诗体会。欧阳修没有官架子,平时经常深入百姓,了解民生疾苦,所以很多人都认得这位慈眉善目的父母官。今天看到欧阳修大人光临寒舍,店主人受宠若惊,赶紧把欧阳修请进僻静的房间,斟了二钟酒后,恭请欧阳修点菜。欧阳修点了三个下酒菜后便虚掩房门,与朋友频频举杯。让店主人纳闷的是,上菜后不到二柱香时间欧阳修便唤店主人结账。店主人问:“欧阳大人,敝店酒菜如何?”欧阳修沉吟道:“酒还不错,不过菜呢……”他从店主人手上要过纸笔,题了首打油诗:“大雨哗哗飘过墙,诸葛无计找张良,关公跑了赤兔马,刘备抡刀上战场。”店主人看后,脸胀成猪肝色,为何?原来这四句诗分别说的是“无檐(盐)”、“无算(蒜)”、“无缰(姜)”、“无将(酱)”。这无盐、无大蒜、无姜、无酱油的菜怎能让客人满意?
三、诗讽酸秀才
宋代一纨裤子弟,虽无才思,却以“才子”自命,常在亲朋邻里中吟几句歪诗以显示自己的才学,人们私下里称他“酸秀才”。但因他家颇有些权势,大家表面上还是恭维他,夸赞他才思敏捷,下笔如神,可以同唐代的李白杜甫,当时的欧阳修相提并论。经人一夸,酸秀才心花怒放,轻飘飘地不知道自己的轻重,竟打定主意要去寻访欧阳修,同欧阳修比试比试。
扬名趁年轻,酸秀才整理行装便带着家僮上路了。路上,他看到一棵大枇杷树,两个大丫杈上枝繁叶茂,朵朵白花开放,煞是好看,便诗兴大发,吟出两句诗来:“路旁一古树,两个大丫杈。”无奈,下面两句憋了半天也憋不出来。这时,来了一位老者,他手指枇杷树续道:“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酸秀才一听,拍手叫好,认为是诗人幸会,便邀老者一同去访欧阳修。
说话间,来到了河边,枇杷树渐行渐远。河中有一群鹅,有的鹅潜水,有的鹅浮在水面,酸秀才一见,灵感忽现,又吟出二句:“一群大肥鹅,嘎嘎跳下河。”可灵感突然飞走,酸秀才抓耳挠腮续不下去。老者捋须笑道:“白翼分清水,红掌踏清波。”酸秀才这下高兴极了,认为老者有点才气,两人同访欧阳修必成一段文坛佳话。于是,酸秀才大步流星从船头跨到船尾,向欧阳修伸出友好的双手,一边走一边说:“诗人同乘舟,去访欧阳修。”“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羞)。”老者续道。原来,无巧不成书,这老者竟是去寻访佳山胜水的大文豪欧阳修!(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