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同步练习
【基础夯实】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卻,导大窾 导:指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一般 D. 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B.批大郤,导大窾 批:劈、击
C.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怵然:警惕的样子
D.善刀而藏之 善:拭擦
3.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不同的一组是 ( )
A.良庖岁更刀 族庖月更刀
B.而刀刃者无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C.令诸君知天亡我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掠江东南飞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
A.砉然向然,奏刀 然
B.技盖至此乎
C.而况大 乎
D.善刀而藏之
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官知/止而神/欲行 B.视/为止,行为/迟
C.官/知止而神欲/行 D.视/为止,行/为迟
6.下列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C.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D.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7.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踌躇满志
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之时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8.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杳不知其所之也
B.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族庖月更刀
C.为之四顾 视为止,行为迟
D.技盖至此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9.下列加点字词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愿为诸君快战
B.而刀刃新发于硎 合于《桑林》之舞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10.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况大 乎 儿之成,则可待乎
B.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瞋目而叱之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吾见其难为
D.善刀而藏之 善哉!吾闻庖丁之言
1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B.导大窾,因其固然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臣之所好者道也D.乃中《经首》之会 乃有二十八骑
12.下列加点字读音全不同的一项是 ( )
A.切中肯綮 德艺双馨 罄竹难书 钟磬 磐石 凤凰涅槃 三聚氰胺
B.秋深潦缩 眼花缭乱 字迹潦草 瞭望 撩拨 心急火燎 燎原之势
C.肩之所倚 掎角之势 膝之所踦 犄角 绮丽 崎岖难行 风光旖旎
D.促膝长谈 休戚相关 亟来问讯 秀颀 哂笑 汲汲求仕 莘莘学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5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 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使……较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日夜相击于前?? B.甚矣,汝之不慧 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C.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太子乃与见王
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⑤④
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
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参考答案
B 导:顺着,循着,导入
2.A 盖,“盍”,何,怎么
B 形作名/使动(A名作状,C使动,D名作状)
4. C(向—响,盖—盍,善—缮)
D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6. D
7. D 介词,用(A 介词,替,给/介词,因为;B 结构助词,的/取独;C表转接/表修饰)
8. C 教参解释为:因为(A结构助词,的/动词,到;B筋骨交错处/众,一般;D 表疑问/“然”)
9. A 介词,替,给(B 介词,从,在/表对象,不译,或者做“同,跟”讲;C表转接/表修饰;D介词,用/因为)
10. B 连词,表修饰(A 语气助词,表反问/表感叹;C句末语气助词/动词,下刀;D通“缮”,擦拭/好)
11. A 所+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B 介词,依照/经由,通过;C 表停顿/引判断;D连词,又/副词,仅仅,只)
12. D
二.1.B???
2.C??
3.A?4、因为严祺先的文章:①“命意立论,卓尔不群,不被世间平庸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讥笑;②说理叙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答“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或“文辞之工如此”也可)?5、⑴韩文公的文章,振起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⑵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⑶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试题分析】③是说后来的士兵;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⑥是作者的结论。?
译文: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剑士三千多人纷纷挤进门希望成为他的门客,在他面前,日夜搏击,每年死伤的多达100多人,赵文王仍然喜好这件事不厌倦。像这样三年,国家日益衰弱,各诸侯都图谋他的国家,太子悝很是担心他,招募左右的人说:“哪个人能说服王制止那些剑士,赏赐他千金。”左右的人说:“庄子应当行。”?? 太子就派人用千金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庄子和使者一同前往,见到太子说:“听说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士的喜好,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却违备了大王的意图,向下不敢面对太子,那么自身也受刑而死,我还能安心接受金子吗?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向下敢面对太子,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对。我们大王见到的,只有剑士了。”庄子说:“对,我擅长舞剑。”太子说:“现在您如果穿读书人的衣服来见大王,事一定不会成功。”庄子说:“请允许我准备剑士的服装。”准备剑士服装三天,才拜见太子。太子才和他去拜见赵文王。?? 庄子进殿门不小步快走,看见文王也不下拜。文王说:“你想拿什么教育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所以拿剑来见大王。”王说:“你的剑为什么能进官殿?”庄子说:“我的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也不留下行迹。”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无敌了。”庄子说:“舞剑的人,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然后击发,反而能占得先机。希望能够试一试。”王说:“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等安排好斗剑的场面再来请您。”??王就让剑士较量7天,死伤的有六十多人,剩下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殿下,就召庄子。王说:“今天试着让那些剑士比剑。”庄子说:“我已经看很久了。”王说:“您抵御的武器,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棒的这把就可以。然而我有三支剑,只等王用,请先说后试。”?? 王说:“希望听您说三剑。”庄子说:“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说:“天子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的剑,用燕谿石城,齐岱做锋口,包容四方,囊括四季,按五行控制,凭奖惩决断,向上能砍断天上的浮云,向下能穿越大地。这把剑一使用,制服诸侯,天下都臣服了。”文王茫然像失去自我一样,说:“诸侯的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的剑,把了解勇士和清廉的人作为锋口,向上顺应自然规律,向下顺应四时规律,切中百姓利益来使四乡百姓安定。这剑一用,四境之内,没有不诚心服从听从您的命令的”。王说:“平民的剑怎么样?”庄子说:“平民的剑,像蓬乱着头发突出鬓角垂下的帽子,互相怒目而视却都说不出话,在前面互相搏击,向上斩颈项,向下杀肺肝,和斗鸡没什么区别,一早晨命就没了,没有办法用在国事上。现在大王有天子之位却喜好平民的剑,我私下认为大王看不起自己。”?? 王就牵他走上宫殿,割肉的人送上食物,王围绕他看三次。庄子说:“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剑的事情已经陈述完了。”于是文王三个月不离开宫殿,剑士都穿剑服死在他们的住处。??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是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部分。本书第四单元是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2.了解“然”“乎”等文言虚词的一些用法;
3.领会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教学重点】
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教学难点】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导入新课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之所以没有失落,人类的“精神家园”之所以没有被挤占侵吞,人类之所以还没有迷失方向不知所归,就是因为有庄子等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的哲学大师,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看守着人类的“精神家园”,他们的思想、智慧和人格的光芒一直穿透时空,在我们的心中闪耀。
庄子,一棵孤独地看守心灵月亮的树!“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今天学习庄子的《庖丁解牛》。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2.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而稍后,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出世”。宋王偃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与统治者合作。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南华经》,是著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
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论和政治论;
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观点阐述的更为明确和具体,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的更为强烈;
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其中引入了《庖丁解牛》的寓言加以论证: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那样,顺应自然,避开一切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 “全生”。
浪漫主义是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与先秦各家不同,而独与屈原的楚辞近似,诙诡怪诞,汪洋恣肆。
首先,是大量使用寓言。庄子及其后学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讲自己的哲学观点。
其次,庄子寓言想象丰富,有惊人的夸张和奇妙的构思。
第三、庄子有很高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富,谴词造句变化多端,描情状物多姿多彩,语言自然流畅又尖锐泼辣,用韵声调铿锵,富有诗意,对后代影响较大。
总之,庄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且哲学意味很浓,是“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的作品。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文章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并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五、研读赏析
课文翻译
第一段: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第二段: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第三段: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因为视力集中到一点,因此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分析课文内容
第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
动作: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
声音: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节奏: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第2段:文惠君的话 ——过渡
第3段: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第四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何相似之处?
庖丁的“解牛之道”:
完全顺着牛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
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
养生应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
相似之处: 顺应自然。
全文小结
《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庄子·养生主》,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庄子认为社会上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生活在矛盾斗争中,很易受损害。要想保全自己,就得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辄”,只找空隙处下刀,意即避开矛盾,用逃避现实的办法以求得个人的生存。这种消极的人生哲学,自应予以批判。但就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本身说,它在客观上阐明了一切事物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它内在的规律性;通过长期实践,又善于思考,就能认识和掌握规律,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行动的自由。
知识积累:
这则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1、积累到极致,运用到极致。积累与运用相互促进。
2、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
3、做事抓住“肯綮”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要热爱本职工作。
5、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6、学会韬光养晦。
7、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找准问题的薄弱环节,勇于面对。
8、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9、做事要循序渐进。
10、即使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但面对具体问题,仍要有谨慎认真的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好。
11、办事要有灵活性,随机应变,不能蛮干,不能硬碰硬。
课件24张PPT。课文导入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之所以没有失落,人类的“精神家园”之所以没有被挤占侵吞,人类之所以还没有迷失方向不知所归,就是因为有庄子等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的哲学大师,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看守着人类的“精神家园”,他们的思想、智慧和人格的光芒一直穿透时空,在我们的心中闪耀。
庄子,一棵孤独地看守心灵月亮的树!“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今天学习庄子的《庖丁解牛》。教学目标1.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2.了解“然”“乎”等文言虚词的一些用法;
3.领会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而稍后,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出世”。宋王偃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与统治者合作。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庄子的思想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庄子的著作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又称《南华经》,是著名的经典著作。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
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
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的更为强烈;
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其中引入了《庖丁解牛》的寓言加以论证: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那样,顺应自然,避开一切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 “全生”。庄子散文的风格
浪漫主义是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与先秦各家不同,而独与屈原的楚辞近似,诙诡怪诞,汪洋恣肆。
首先,是大量使用寓言。庄子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讲自己的哲学观点。
其次,庄子寓言想象丰富,有惊人的夸张和奇妙的构思。
第三、庄子有很高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富,谴词造句变化多端,描情状物多姿多彩,语言自然流畅又尖锐泼辣,用韵声调铿锵,富有诗意。
总之,庄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且哲学意味很浓,是“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庖 丁 解 牛
《庄子·养生主 》
庖,厨师。丁,人名。
解,分解、分割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⑵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⑶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⑷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课文翻译
第一段: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第二段: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第三段: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第三段: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第三段: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第三段: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因为视力集中到一点,因此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第四段: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履:v,踩
踦:v,支撑,接触
砉:骨肉分离
的声音
然:词尾,
……的样子
奏:进
騞:骨肉分离
的声音
中:合乎
乃:连词,又
会:节奏
进:超过
官知:视觉
神欲:精神活动
批:击
郤:空隙
导:顺着,循着
窾:空因:依照
技经:脉络相连
的地方
肯綮:筋骨结合
的地方
軱:大骨
族:①一般的,
普通的
②(筋骨)交错
聚集的地方
发:出,磨出来
硎:磨刀石
彼:那
间:间隙
恢恢:宽绰的样子
怵然:警惕的样子
謋:骨肉分离
的声音
委:卸落
养生:养生之道
向:
响,响亮的声音
盖:
盍,何,怎样
技:
枝,支脉
善:
缮,修治→擦拭岁:n→状,每年
月:n→状,每月
厚:adj→n,厚度目无全牛:
技艺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切中肯綮:
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游刃有余:
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踌躇满志:
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天理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固然
古:本来的样子
今: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虽然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合于《桑林》之舞:
介宾短语后置句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良庖岁更刀,割也
判断句
族庖月更刀,折也
判断句
新发于硎:
介宾短语后置句
是以:“以是”,
宾语前置句
怵然为戒:
“以之为”,省略句
视为止,行为迟:
“为之”,省略句乃发分析课文内容
第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
动作: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
声音: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节奏: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的技术高超第2段:文惠君的话 ——过渡第3段: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所见无非牛者
目有全牛
未尝见全牛也
目无全牛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游刃有余(不懂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
第四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何相似之处?
庖丁的“解牛之道”:
完全顺着牛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
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
养生应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
相似之处: 顺应自然。
这则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1、积累到极致,运用到极致。积累与运用相互促进。
2、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
3、做事抓住“肯綮”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要热爱本职工作。
5、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6、学会韬光养晦。
这则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7、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找准问题的薄弱环节,勇于面对。
8、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9、做事要循序渐进。
10、即使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但面对具体问题,仍要有谨慎认真的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好。
11、办事要有灵活性,随机应变,不能蛮干,不能硬碰硬。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浪漫的庄子》周游
《庖丁解牛》课外拓展文章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好象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
无论在我适意的时候,还是在我失意的时候,庄子就“好象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也正因为如此,怀着感恩的心情,我走访了庄子故里。
涉足蒙城,我下意识地低下头去关注脚下那片养育庄子的神奇土地。这泥土还是那泥土,万变不离其中。我们见到的庄子祠是公元一九九五年新建的,位于县城东北,涡河北岸的漆园旧址(庄子曾为漆园吏),建筑风格古朴凝重,似与庄子的汪洋恣肆及飘逸不大契合,尤其是庄子雕像朴拙如粗通文墨的老农。庄子会是这样么?或许。人不可貌相。不过,庄子像大而堂太小,俨然囚徒,这般委屈,如何逍遥!
在此之前,宋明两朝曾经修建庄子祠堂——
宋元丰元年(公元一零七八年),王竞到蒙城当县令。到任之后,他发现庄子故去千余年,而他故里却还没有一座纪念祠堂。于是,他在涡北漆园故址首建庄子祠堂。其中建有逍遥堂、梦蝶楼和观鱼台。出于庄重起见,王竞请当朝著名文学家苏轼撰写了《庄子祠堂记》。由此可见,王竞当年建祠仅从宗族祭祀考虑,或是打着这幌子,限定规模和祭祀形式,以免朝野儒家势力的反对。后来,黄水泛涡,庄子祠堂被水淹没。
明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吴一鸾出任蒙城知县,捐俸重新择地建祠。再建的庄子祠堂,规模宏大,前不能比。祠前有碑,镌刻“庄周故里”四个大字。逍遥堂居中,共计三间,中堂有庄子塑像。此外有梦蝶楼、卷篷、道舍各三间,鱼池桥一座。
明崇祯六年(公元一六三三年),蒙城知县李时芳维修逍遥堂,增建五笑亭,辟池为濠上观鱼园,并且亲撰《新修庄子祠记》。
目前的祠堂,仅有一圈围墙、一道影壁、一座山门、一间堂小像大的逍遥堂,缺少相应的配套建筑和设施。除了野草,这里几乎没有其它绿色植物,可谓荒芜之地。令我欣慰的是,这里还有许多浪漫的蝴蝶,一会落在草叶上悠闲凉翅小憩,一会在半空中展翅飞翔。看着这些自由自在的精灵,我在默想:庄周作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作梦变为庄周?哪只蝴蝶是庄子?蝴蝶太多了,而蝴蝶都是相似的。
初读庄子是中学课本当中的《庖丁解牛》,但是老师说庄子是唯心主义,当时年少未作深思,直至以后读到李商隐《锦瑟》诗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后才想起庄子的《南华经》,也就重新找来读了,读了后也是长叹一口气,掩卷沉思:人生如梦,弹指一挥间而已。
庄子给人批判为唯心主义的恐怕源于他那个蝴蝶之梦了——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必有分矣,此之为物化。
这则优美的寓言绝不亚于格林童话。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真实生动的一只蝴蝶,可以在花下翩翩起舞。自己觉得很美也很自在,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了。忽然醒觉,惊异发现自己还是庄周。不知道是庄子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庄子与蝴蝶是不同的两种物体,必然有分别的。于是,庄子就整日在神思这个问题,恍然觉得自己是庄子,又恍然觉得自己是蝴蝶,在思绪混乱之间求教于老子,老子指出:那庄生原是混沌初分时一个白蝴蝶。天一生水,二生木,木荣花茂。那白蝴蝶采百花之精,夺日月之秀,得了气候,长生不死,翅如车轮,后游于瑶池,偷采蟠桃花蕊,被王母娘娘位下守花的青鸾啄死。其神不散,托生于世,做了庄周。庄子听后,如梦初醒,遂把世情荣辱得失看作行云流水,从此,庄子放弃了官吏的前程,开始周游访道。
夜宿蒙城旅社,我也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悠游庄子的世界……
二
尽管庄子谢世已经两千多年,但是当你打开《庄子》一书,就会感觉他栩栩如生地浪漫在你的视野里——
庄子“槁项黄馘”(《庄子?列御寇》),穿着“大布之衣”(《墨子?公孟》),“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时而散步于濠,时而垂钓于濮,“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
这就是庄子。他是一个漆园小吏,却是一个漆园傲吏!
JosiahRoyce说:“哲学家的生活是一种艺术性的游戏,不是尘世的情欲生活。”(《近代哲学的精神》)诚然,庄子的生活确是充满了艺术性的游戏意味,但他不沉湎于尘世的情欲生活,又无觉于外在世界的纷扰,无视于大千世界的诱惑。庄子曾经有过显达的机会,但却断然拒绝了。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了两位大夫先去表达他的心意:“我希望将国内的政事委托先生!”
庄子持着鱼竿头也不回,遂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国王把它盛在竹盒里,用布巾包着,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只龟,宁可死了留下一把骨头受人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
两位大夫回答:“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
庄子说:“那么,请便吧!我还是希望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
后来,又有人来延聘庄子。庄子诘问使者:“你没看见那祭祀宗庙的肥牛吗?披上绣花的单子,吃着丰盛的食物,等到一朝牵入大庙里去,虽然想做一只孤单的小牛,能办得到吗?” (《庄子?列御寇》)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亦有类似的记载——
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干,派了两位使者,带着贵重的礼物,聘请他做楚国的宰相。庄子对楚国使者说:“千两黄金确是很重的聘礼,宰相也确是尊贵的职位。可是你们没有看见过祭祀天地时供神用的肥牛吗?养了好几年,养肥之后宰了,给它披上文彩的锦绣,抬到大庙里去,在这时候,即使它想做一头孤单的小猪仔,办得到吗?你们赶快走开,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泥巴里游戏,终身不做官,只图个逍遥自在。”
这就是庄子!庄子就是庄子,他尽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存在。他不刻意去度量规划旁人,自然也不希望旁人多留意瞩目他。优游自在淡泊名利隐于江湖,甘心寂寞出世脱俗匿于荒野。庄子坚定地抛开了沽名钓誉的机会,这类逸事,经过正史的记录,更增加了不少的光彩。他对于高官轩冕确实有一种洁癖,倒不是故意造作的。
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
检阅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太平盛世,儒学思想往往抬头,因为儒家确实提供了一套适于当时人际关系的伦理基础。于是,统治者也乐于将整个社会结构纳入伦理关系中,以维系社会秩序,使其井然。然而,历代毕竟乱多于治,每当社会动荡的时候,儒家思想顿失效用,而道家思想则应时而兴。因为道家并不抱持着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而能深入人性,切中时弊,彻察动乱的根由;它正视人类不幸的际遇,又能体味人心不安的感受,对于饱经创伤的心灵,尤能给予莫大的慰藉。因而,中国历代的变动纷扰,对于儒家而言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结果每每由道家承担起来。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
我认为,今读《庄子》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与意义!你看我们今日所生活的世界:现代高度机械化的结果,早已使得优游的生活成为过去。每个人只是急躁而盲目地旋转于“高速”的漩涡中,像是被恶魔赶着,匆匆忙忙地承受随波逐流。都市文明的生活,使人已不再和泥土或自然有任何接触,田园生活那种优美而富有情调的方式亦已被毁坏。集体主义的猖獗,使人民奋励的情绪被官僚化的教条压抑净尽,生动的精神被僵化的形式扼杀殆尽……这种种感受,使你接触庄子里,更能增加你对他的体味。
只要开始接触庄子,你便会不自主地神往于他所开辟的思想园地。那里没有“撄人之心”的陈规,没有疲惫的奔波,也没有恐怖的空虚,更没有压迫的痛苦。
凡是纠缠于现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都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三
庄子生活的时代也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像疯子一般追逐财富和权力。为此,许多人不择手段,以至于形成“无耻者富,多信(言)者显”〔《庄子?盗跖》〕、“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的残酷现实。庄子目睹这一现状无疑会有切肤之痛。
庄子生活非常贫穷。《庄子?外物》记述了庄子的尴尬——
庄子去向监河侯借米。监河侯说:“好的,等我收到地方上人民的租税时,我借三百金给你,行吗?”庄子听了忿然作色:“我昨天来的时候,中途听得有呼唤我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原来在车轮辗过成洼的地方,有一条鲫鱼。我便问它说:‘喂,鲫鱼!你在这里干啥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族。你有少许的水救活我吗?’我说:‘好的,等我到南方游说吴越的国王,激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听了非常气愤:‘我因为离了水,失去了安身之处。我只要少许的水就可以得救。你说这话,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市上去找我吧!’”
尽管家寒,但是庄子并没因此堕落。请看《庄子?山木》——
一天,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在那“昏君乱相”的时代,只有小人才能得志。庄子自己不愿意做官,对于当官的人也不会那么敬畏。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宋王派他出使泰国。他去的时候,只得到宋王给他的几辆车子,到了秦国,秦王很高兴,赏给他百辆车子。他回来国,见了庄子便说:“住在破巷子里,穷得织草鞋,饿得颈子枯槁,面孔黄瘦,在这方面,我可赶不上你;至于一旦见了大国的国君,就得到上百辆的车子,这就是我的长处了。”庄子回答:“我听说秦王得了痔疮,找医生给他治。谁能把痔疮弄破,就可得到一辆车子,谁能舐他的痔疮,就可得到五辆车子。治病治得越下流,所得的车子就越多。你是不是给秦王治过痔疮?怎么搞到这么多的车子呢?还是走你的吧!”(《庄子?列御寇》)
可以说,庄子和“单食瓢饮”的颜回是难兄难弟。由于营养不足,颜回三十岁不到就去世了;庄子倒真命长,一口气活到七八十岁,从文章的气势上看来,晚年依然精神抖擞!
如果庄子真是只靠编织草鞋维持生计,那和荷兰大哲斯宾诺莎(Spinoza)的磨镜过活有其共同的意义,他们都把物质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的程度,而致力于提升精神生活。
四
当时,齐国稷下学官收纳天下贤士,庄子以其才学完全可以前往,享受优厚礼遇,但他对此嗤之以鼻,不愿与这些“赐列第为上大夫”的游学之士为伍。清高的庄子朋友很少,最要好的恐怕就是惠施了。惠施何许人也?惠施与庄子同为宋国人,曾为梁惠王之相。他们年龄相仿,惠施大约生于公元前三百七十年,比庄子大一岁。惠施也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其书五车”,“遍为万物说”,“以善辩为名”(《庄子?天下》)。
《庄子》记载了他们“濠梁之辩”——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他们既是朋友,又是论敌。《庄子》记载了他们之间的许多辩论,这只是其中的一次。这个故事是很有名的,深受古今中外读者的欣赏。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施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如果从认知活动方面来看庄子与惠施的辩论,他们的论说从未碰头;如果从观赏一件事物的美、悦、情这方面来看庄子与惠施的辩论,他们所说的也不相干。而只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一个有所断言(“知道鱼是快乐的”),一个有所怀疑,(“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显然的!”)他们在认知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施着重知识论的判断。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施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惠施是庄子最好的朋友,也是庄子最大的论敌。论才学,庄惠旗鼓相当,甚至有些思想也较相近,但就个性、气质与价值取向而言,庄惠却是大相径庭: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庄子与惠施在讨论问题时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棒子的,好像总是惠施。在《逍遥游》上,庄子讥笑惠施“拙于用大”;在《齐物论》上,庄子批评惠施“非所以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在《德充符》上,庄子也说惠施“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施来抒发已意。
据说,惠施为梁相时听说庄子将要替代自己,于是忐忑不安,下令全国搜捕庄子三天三夜。庄子闻讯径直去找惠施说道:“南方有鸟名为凤凰,由南往北飞行,不是梧桐不歇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泉不喝。但是,猫头鹰找到一只已经腐臭的老鼠却担心凤凰来争食,因而发出怒声:‘吓!谁敢来抢夺我的食物!’你恐怕也是这样吧!”惠施被庄子抢白得面红耳赤,连赔不是。庄子一笑了之(参见《庄子?秋水》)。毋庸置疑,庄子与惠子在现实生活上确实有很大的距离;惠施处于统治阶层,免不了会染上官僚的气息,这对于“不为轩冕肄志,不为穷约趋俗”的庄子,当然是很鄙视的。据说惠施路过孟诸,身后从车百乘,声势煊赫,庄子见了,十分反感,连自己所钓到的鱼也嫌多而抛回水里去。(参见《淮南子?齐俗训》)
惠施死于公元前三百一十年。庄子为之送葬,并对随从讲述一则故事——有个郢人鼻尖沾上了一点白土,薄如蝇翼,请求石匠砍去。石匠抡斧便砍,去垩而不伤其鼻,郢人面容如初。宋元君闻之,也要石匠在自己的鼻上试验。石匠说:‘我虽然还能那样做,但是施展技艺的对象已经死了。由此可见,这个技艺精湛的石匠必须镇定自若的郢人配合才能施展自己的绝技。庄子接着赞道:“惠施死后,我失去了辩论的对象啊!”(参见《庄子?徐无鬼》)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尽管庄子厌恶惠施的狡辩,但因其亡故而陷入悲叹之中,足见他对朋友的尊重。《庄子?天下》记载了惠施的“历物十事”,即十个名辩命题,使其思想得以传承后世。
五
怎样看待生和死,是人生哲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从死亡意识中获得了生存觉醒,又因生存的觉醒而厌恶死亡,否弃死亡。因而悦生恶死成为日常生存心理的基本内核。庄子认为人生的最大困挠就是来自这悦生恶死的深层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是极不正常的,它根本就不能成立。生,并不因为你的高兴而来朝贺;死,也并不因为你的讨厌就不来拜访。因此,悦生恶死是人生的最大谬误。
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大宗师》)这里的命,应理解为事物的客观必然性。死生,它有如日夜的运行,是自然规律。庄子认为,既然死和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那么,人们就应该克制死亡所带给人的悲痛,不使哀伤过分伤身。
庄子还更进一步唱出一个反调,他针对世俗的“悦生恶死”,干脆来个“恶生悦死”。他说:“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绝疣溃痈”(《庄子?大宗师》),生不过是累赘恶瘤,而死正是这累赘的解脱,脓疮的溃破。对于“悦持恶死”的世俗心理他进行辩驳:“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意思是:我怎么知道贪恋活在世上不是困惑呢?我又怎么知道厌恶死亡不是年少流落他乡而老大还不知回归呢?丽姬是艾地封疆守士之人的女儿,晋国征伐丽戎时俘获了她,她当时哭得泪水浸透了衣襟;等她到晋国进入了王宫,跟晋侯同睡一床而宠为夫人,吃上美味珍馐,于是就后悔就初不该那么伤心地哭泣了。我又怎么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会后悔当初的求生呢?庄子认为,那些死去的人正好与我们活着的人相反,恶生悦死。他想,活着的人既然总想呆在世上而喜欢生,那么死去的人从不见活转来不就正是喜欢死吗?为了证明死人是悦死恶生的,庄子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庄子骑着一匹瘦马行走在通向楚国的古道上。凛冽的西风扑打着庄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萧瑟的鬓发。庄子顾目四野,但见哀鸿遍野,骷髅遍地,一片兵荒马乱后的悲惨景象。夕阳西下,暮震四合。庄子走到一颗枯藤缠绕的老树下,惊起树上几只昏鸦盘旋而起,聒噪不休。庄子把马系好后,想找块石头坐下休息,忽见树下旁边草丛中露出一个骷髅来。庄子走近去,用马鞭敲了敲一个骷髅,问道:“先生是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吗?还是国破家亡、刀斧所诛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对父母妻子而自杀才到这地步的吗?还是因冻馁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寿终正寝所致?”说完,拿过一个骷髅,枕之而卧,不一会便酣然入梦了。骷髅出现在庄子梦中说道:“先生,刚才所问,好象辩士的口气。你所谈的那些情况,皆是生人之累,死后则无此烦累了。您想听听死之乐趣吗?”庄子说:“当然。”骷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庄子不信:“如果让阎王爷使你复生,还你骨肉肌肤,还你父母、妻子、乡亲、朋友,您愿意吗?”骷髅现出愁苦的样子:“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庄子妻子病故。好友惠施前来吊唁,看见庄子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施便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惠施仍愤愤不平地质问:“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惠施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庄子对其自身也复如是。庄子大限之日,弟子侍立床前泣不成声:“伟哉造化!又将把您变成什么呢?将送您到何处去呢?化您成鼠肝吗?化您成虫臂吗?”庄子道:“父母于子,令去东西南北,子唯命是从。阴阳于人,不啻于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听,我则是仵逆不顺之人也,有什么可责怪它的呢?大地负载我的形体,用生使我劳苦,用老使我安逸,用死使我安息。所以既善于使用我的生,也就必善于处置我的死。弟子该为我高兴才是啊!”
弟子听了,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庄子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庄子认为,生是死的连续,而死是生的开始。死不过是生的转化,生死是有循环性的,正像大自然时令的运行一样。死不是坏事,死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当这一阶段完成了,另一阶段就开始,似乎死也像乐谱上的休止符,又像计算机上的ac(a11clear)按键,等a11c1ear之后,又重新算起。
对于死生的要义,庄子以一句名言来表达:“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古时以动物脂肪裹薪而燃,用以取光取热。取光者名烛薪,取热者名彝薪。无论烛薪、烫薪都有烧完的时候,但火却可以一传再传,无穷无尽。譬喻形往而神存,薪尽而火传。我们的形体虽有死亡的一天,但是我们的精神和思想,却又藉着教育和文字,一代一代传下去,永无止息。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我喜欢浪漫的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