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水循环和大气环流、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一样,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规律,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节教材主要围绕“水的运动转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编排,共两目。第一目,“相互联系的水体”,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种水体类型,并指出淡水的储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说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从而阐明了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着的t是运动变化的。
第二目,“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球循环的类型、过程、主要环节、发生的领域及其意义,二是以“活动”的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该节的教学重点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难点是“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
2、教学目标
(1)了解水圈的组成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学会用图说明问题的方法;通过水循环三种类型的比较,河流补给类型的比较,强化比较法的使用I同时感受地球各圈层、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性。
(3)通过学习陆地淡水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通过水循环知识的学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观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
二、教学思路设计
1、用模拟水循环实验导人新课.一来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来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相互联系的水体”处理方案。该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未作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又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资源观、价值观的好教材。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的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是怎样相互联系的。首先让学生思考大气水、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然后出示“河流补给类型表”,分析河流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的变化而变化。
3、“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处理方案。可遵循以下步骤:(1)讨论实验中水循环的过程及环节,并绘制出简图。(2)自主探究:实际水循环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水循环环节?(3)播放电脑动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4)小组讨论:举例说明水循环的意义。(5)分析讨论: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施加影响?怎样做才能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可持续利用?
4、学习延伸设计:(1)根据水循环原理.提出解决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缺水问题的方案。(2)有人建议将渤海“搬迁”至塔里木盆地,通过改善塔里木盆地的降水条件,来解决西部地区的干旱问题。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3)还有人提出将“渤海淡化”,以解决环渤海地区的缺水问题。你怎样认为?(4)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三、课堂教学实录
【学生课前准备】
师:完成下列模拟水循环实验:往一个平底碗中加水,直至水盖满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碗中。用塑料纸盖住碗,甩橡皮筋扎住碗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将碗放在阳光下直晒,或用台灯直接照射。过1小时后.观察碗和塑料纸有什么变化。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操作模拟水循环实验(碗可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模拟水循环实验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水体是怎样相互联系的?这是水的什么现象?在自然界中,选种现象又是怎么表现的?从今天起学习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上的水。这节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过渡:要了解水循环,首先了解水圈中水体的类型及其相互联系。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的构成
指导自学:读“图3.1水圈的构成”及课文,设计表格或框图,说明地球上的水体类型。
设计举例:(1)
水体类型
储量
作用
海洋水
96.53%
?
陆地水
地表水
河流水
湖泊水
冰川水
浅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
3.47%
?
……巨大,提供淡水
?
地下水
大气水
0.001%
?
(2)水体的形态类型: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
点拨升华:生产、生活中经常利用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如何?(占淡水总量的0.03%)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水?(“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利用每一滴水”)
过渡:这些水体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2.水体的相互联系
出示问题。分析思考:(1)丰水期时,河流水与地下水是怎样联系的?枯水期呢?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呢?(2)河流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河流水有哪些补给类型?据教材图3.2,完成下表:
河流补给类型
流量变化特点
河流分布
雨水补给
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世界绝大部分地区
冰川融水补给
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内陆地区
地下水补给
流量稳定与河流互补
地下水丰富的石灰岩地区
积雪融水补给
随积雪量和气温而变化
温带和寒带
湖泊水补给
对干流有调节作用
源头、干流
练习: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一个电站大坝下游某测站在筑坝前后测得的该河两条全年流量曲线,据图回答:
?
(1)图中A、B、C表示三种补给形式,其中A是______补给.B是______补给,C是________补给。
(2)根据流量情况,该河径流季节变化较大,解决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
(3)判断图中(1)(2)两条曲线,哪一条是在修筑大坝后测到的,为什么?
小结: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着的。据此,在下图中的“----”上画箭头,示意各种水体的相互联系。
?
归纳:水圈的概念(各种相互联系的水体共同构成的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二)水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
1、水循环的过程及环节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模拟水循环实验中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并绘制出简图。
自主探究:实际水循环是怎样进行的?还存在哪些环节?完成下图中的环节名称。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
?
延伸思考:
(1)三种水循环是否是独立的?它们通过哪些环节相互联系?
(2)哪一水循环类型所跨范围最大,称之为大循环?
(3)水循环涉及哪些圈层?举例说明。
(4)在水循环系统中,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的总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播放电脑动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制作脚本:假如我们能跟踪一个水分子运动过程的话,就会有一次极为有趣的旅行。譬如我们在喝一杯水时,这个水分子很可能来自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冰川融水汇入山中的小溪,再流入滔滔的黄河,流经山东省,进入自来水厂,再进入我们体内。这个水分子经过人体排泄成为污水.再流入波浪汹涌的大海。阳光照射着蔚蓝色的海面.不断把能量以辐射的形式传给大海,这颗水分子获得能量后,挣脱了海水的束缚,以蒸发的形式,成为气态水进入大气。这个水分子随着大气的运动,可能在青岛上空的彩霞里,也可能以降雨的方式,落到黄土高原上,又流入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可见,地球上的水是处在无休止的循环运动中。)
归纳:水循环的概念。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可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哪一个?
讨论举例:
生1:人类活动可对地表径流施加影响。如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工程等。
生2:通过开采地下水,影响地下径流。
生3:通过改造地形、改变地面植被状况,影响下渗。如平整土地、增加植被会使下渗增加。
生4:增加植被也会使植物蒸腾作用增强……
师:分析得非常好!那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降水、水汽输送环节能施加影响吗?
生1:几乎不能。降水、水汽输送主要受大气环流、地形等的影响。
生2;我认为人类活动对降水也能施加影响,如人工降雨。
师:很好!人类活动几乎能影响水循环的所有环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
学以致用:完成“活动”题。
点拨升华:怎样做才能使水资源不断更新、可持续利用?
3、水循环的意义
自主学习:归纳并举例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梳理知识质疑释疑】
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质疑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课堂训练反馈矫正】
下图为某城市生态系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
(1)用箭头完成该区域的水循环示意图。
(2)如果将来经处理的城市污水排放到河湖中,将带来哪些不良后果?
(3)利用本节课中的有关水循环原理,设计一幅简图说明治理城市污水的重大意义。
答案:
(1)图略。主要补充河面蒸发、植物蒸腾、地表径流、城市排水、下渗、地下径流等箭头。
(2)城市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将通过水循环各个环节扩大污染的范围,比如,(1)其中的有害物质,将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农田生态系统,又通过农田中的农作物进入动物和人的体内.产生危害。(2)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将导致河湖中的藻类过度繁殖,水体缺氧,鱼类死亡。
(3)见图。
?
【学生总结感受收获】
1、我知道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在不停地循环运动中,况且在速循环运动中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的储量不会发生变化。水循环时地理环境乃至地球生命的影响.既广泛又深刻。
2、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学会了用图说明问题的方法。
3、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
4、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如从水循环的角度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
5、我的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
【教师小结提炼升华】
教师小结举例: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人类活动若违背了这些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延伸探究巩固提高】
查阅有关书籍或相关网站.根据水循环原理,就下列你感兴趣的问题写成小论文,在班上进行交流。
1、提出解决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缺水问题的方案。
2、有人建议将渤海“搬迁”至塔里木盆地,通过改善塔里未盆地的降水条件,来解决西部地区的干旱问题。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3、还有人提出将“渤海淡化”,以解决环渤海地区的缺水问题。你怎样看待?
4、收集家乡某河流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四、教学案例评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突出优点有:1、用模拟水循环实验导入新课,创设了一个比较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2、“水圈的构成”部分,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或框图,说明地球上的水体类型,较好地体现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新理念。3、制作“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还复回”的电脑动画,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水循环的过程以及各种水循环的相互联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水循环的理解。4、延伸探究中,提出“将渤海‘搬迁’至塔里木盆地”、“渤海淡化”等大胆设想,让学生进行延伸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希望学生活动的设计再多些精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