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选修2-2复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数学选修2-2复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新课标A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9-18 17:2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案 选修2-2复习
教学目标:
1.重点理解导数,复数相关概念;
2.掌握选修2-2的知识点
3.利用选修2-2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利用导数研究与函数有关的简单问题,掌握推理证明的证明方法,会计算与复数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用所学知识点解决常见问题。
授课类型:复习课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章末小结

求曲线的切线的方法
求曲线的切线分两种情况
(1)求点P(x0,y0)处的切线,该点在曲线上,且点是切点,切线斜率k=y′|x=x0.
(2)求过点P(x1,y1)的切线方程,此点在切线上不一定是切点,需设出切点(x0,y0),求出切线斜率k=y′|x=x0,利用点斜式方程写出切线方程,再根据点在切线上求出切点坐标即可求出切线方程.
 已知函数y=x3-x,求函数图象
(1)在点(1,0)处的切线方程;
(2)过点(1,0)的切线方程.

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的方法步骤
(1)确定函数f(x)的定义域;
(2)计算函数f(x)的导数f′(x);
(3)解不等式f′(x)>0,得到函数f(x)的递增区间;解不等式f′(x)<0,得到函数f(x)的递减区间.
提醒:求函数单调区间一定要先确定函数定义域,往往因忽视函数定义域而导致错误.
 (2014·高考大纲卷)函数f(x)=ax3+3x2+3x(a≠0).
(1)讨论函数f(x)的单调性;
(2)若函数f(x)在区间(1,2)是增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

(1)可导函数y=f(x)在点x0处取得极值的充要条件是f′(x0)=0,且在x0左侧和右侧f′(x)的符号不同.特别注意,导数为零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2)若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极值,那么y=f(x)在(a,b) 内绝不是单调函数,即在某区间上单调函数没有极值.
(3)运用导数求可导函数y=f(x)的极值的步骤:①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再求函数y=f(x)的导数f′(x);②求方程f′(x)=0的根;③检查 f′(x)在方程根的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
 (2014·福建安溪一中、德化一中摸底考)已知函数f(x)=ln x+x2+mx .
(1)当 m=-3时,求函数f(x)的极值;
(2)若函数f(x) 在定义域内为增函数,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1.求函数f(x)在闭区间[a,b]上的最大值、最小值的方法与步骤
(1)求f(x)在(a,b)内的极值.
(2)将(1)求得的极值与f(a),f(b)相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值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值为最小值.
2.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时的两个注意点
(1)当f(x)在[a,b]上单调时,其最小值、最大值在区间端点取得.
(2)当f(x)在(a,b)内只有一个极值点时,若在这一点处f(x)有极大(或极小)值,则可以断定f(x)在该点处取得最大(最小)值,这里(a,b)也可以是(-∞,+∞).
 已知函数f(x)=x3+ax2+b的图象上一点P(1,0),且在点P处的切线与直线3x+y=0平行.
(1)求函数f(x)的解析式;
(2)求函数f(x)在区间[0,t](0
(1)利用导数解决生活中优化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分析实际问题中各量之间的关系,构造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写出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y=f(x),并根据实际意义确定定义域;
②求函数y=f(x)的导数f′(x),解方程f′(x)=0得出定义域内的实根,确定极值点;
③比较函数在区间端点和极值点处的函数值大小,获得所求的最大(小)值;
④还原到实际问题中作答.
(2)在实际问题中,如果函数在区间内只有一个极值点,则只需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即可,不必再与端点的函数值比较.
 货车欲以x km/h的速度行驶,去130 km远的某地,按交通法规,限制x的允许范围是50≤x≤100,假设汽油的价格为2元/升,而汽车耗油的速率是升/小时.司机的工资是14元/小时,试问最经济的车速是多少?这次行车往返的总费用最低是多少?

(1)用微积分基本定理求定积分,关键是找出被积函数的原函数,这就需要利用求导运算与求原函数是互逆运算的关系来求原函数.
(2)利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步骤如下:①画出图形,确定图形范围;②解方程组求出图形交点坐标,确定积分上、下限;③确定被积函数,注意分清函数图形的上、下位置;④计算定积分,求出平面图形面积.
(3)利用定积分求加速度或路程(位移),要先根据物理知识得出被积函数,再确定时间段,最后用求定积分方法求出结果.
 (1)若函数f(x)在R上可导,f(x)=x3+x2f′(1),则f(x)dx=________________;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a(a>0)与抛物线y=x2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为,则a=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章末小结

(1)归纳推理的难点是由部分结果得到一般结论,破解的方法是充分考虑这部分结果提供的信息,从中发现一般规律,解题的一般步骤是:①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理;②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猜想;③检验猜想.
(2)类比是从已经掌握了的事物的属性,推测正在研究的事物的属性,是以旧有的认识为基础,类比出新的结果;类比是从一种事物的特殊属性推测另一种事物的特殊属性;类比的结果是猜测性的,不一定可靠,但它却有发现的功能.
 找出圆与球的相似性质,并用圆的下列性质类比球的有关性质.
(1)圆心与弦(非直径)中点的连线垂直于弦.
(2)与圆心距离相等的两弦相等.
(3)圆的周长c=πd(d为直径).
(4)圆的面积S=d2.
解析:圆与球具有下列相似性质.
1.圆是平面上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构成的集合,球面是空间中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构成的集合.
2.是平面内封闭的曲线所围成的对称图形,球是空间中封闭的曲面所围成的对称图形.
与圆的有关性质相比较,可以推测球的有关性质:


(1)圆心与弦(非直径)中点的连线垂直于弦
球心与截面圆(非轴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
(2)与圆心距离相等的两条弦长相等
与球心距离相等的两个截面圆面积相等
(3)圆的周长c=πd
球的表面积S=πd2
(4)圆的面积S=d2
球的体积V=d3
   
由实数构成的集合A满足条件:若a∈A,a≠1,则∈A,证明:
(1)若2∈A,则集合A必有另外两个元素,并求出这两个元素;
(2)非空集合A中至少有三个不同元素.
分析:从集合中的元素满足的条件“若a∈A,则∈A(a≠1)”出发;当a=2时,依次进行检验,即可得证.
证明:(1)∵a∈A,a≠1,则∈A.
∴2∈A时,有=-1∈A.
由于-1≠1,有=∈A.
由于≠1,有=2∈A.
如此循环可知集合A中的另外两个元素为,-1.
(2)∵集合A非空,故存在a∈A,a≠1,有∈A,
∴∈A且≠1,
即a≠0时,有=∈A,即如此循环出现三个数a,,∈A.若a=,则a2-a+1=0,方程无实根.
若==,则a2-a+1=0,方程无实根.
若a=,则a2-a+1=0,方程无实根.
∴a,,互不相等,故集合A中至少有三个不同元素.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在使用这两种方法解题是,一般步骤是:
(1)分析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选择解题方向.
(2)确定恰当的解题方法,若能够结合题设条件,通过相关的公理、定理、公式、结论推得所求结果,则用综合法,若从条件出发,应用相关的公理、定理、公式、结论难以推得所求结果,则可以考虑使用分析法.
(3)解题反思,回顾解题过程,对所得结果和解题步骤进行检查,确保解题的严谨性和完备性.
 设a>0,b>0,a+b=1,求证:++≥8.
证明:方法一 综合法
因为a>0,b>0,a+b=1,
所以1=a+b≥2,≤,ab≤,所以≥4,又+=(a+b)=2++≥4,
所以++≥8(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方法二 分析法
因为a>0,b>0,a+b=1,要证++≥8.只要证+≥8,
只要证+≥8,即证+≥4.
也就是证+≥4.即证+≥2,
由基本不等式可知,当a>0,b>0时,+≥2成立,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反证法的理论基础是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从逻辑角度看,命题“若p,则q”的否定是“若p,则?q”,由此进行推理,如果发生矛盾,那么就说明“若p,则?q”为假,从而可以导出“若p,则q”为真,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反证法反映了“正难则反”的解题思想.
一般以下题型用反证法:①当“结论”的反面比“结论”本身更简单、更具体、更明确;②否定性命题、唯一性命题,存在性命题、“至多”“至少”型命题;③有的肯定形式命题,由于已知或结论涉及无限个元素,用直接证明比较困难,往往用反证法.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要把握三点:①必须先否定结论,即肯定结论的反面;②必须从否定结论进行推理,即应把结论的反面作为条件,且必须依据这一条件进行推证;③推导出的矛盾可能多种多样,有的与已知矛盾,有的与假设矛盾,有的与已知事实矛盾等,但是推导出的矛盾必须是明显的.
 已知直线ax-y=1与曲线x2-2y2=1相交于P,Q两点,证明:不存在实数a,使得以PQ为直径的圆经过坐标原点O.
证明:假设存在实数a,使得以PQ为直径的圆经过坐标原点O,则OP⊥OQ.
设P(x1,y1),Q(x2,y2),则·=-1,
所以(ax1-1)(ax2-1)=-x1·x2,
即(1+a2)x1·x2-a(x1+x2)+1=0.
由题意得(1-2a2)x2+4ax-3=0,
所以x1+x2=,x1·x2=.
所以(1+a2)·-a·+1=0,
即a2=-2,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假设不成立.故不存在实数a,使得以PQ为直径的圆经过坐标原点O.

数学归纳法的两关关注
(1)关注点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问题是数学归纳法的常见题型,其关键点在于“先看项”,弄清等式两边的构成规律,等式两边各有多少项,初始n0是多少.
(2)关注点二:由n=k到n=k+1时,除等式两边变化的项外还要利用n=k时的式子,即利用假设,正确写出归纳证明的步骤,从而使问题得以证明.
 设数列{an}满足an+1=a-nan+1,n∈N*.
(1)当a1=2时,求a2,a3,a4,并由此猜想出an的一个通项公式;
(2)当a1≥2时,证明对所有的n≥1,有an≥n+1.
解析:(1)由a1=2,得a2=a-a1+1=3.
由a2=3,得a3=a-2a2+1=4.
由a3=4,得a4=a-3a3+1=5.
由此猜想an的一个通项公式为an=n+1(n≥1).
(2)证明:①当n=1时,∵an=a1≥2,n+1=1+1=2,∴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当n=k时不等式成立,即ak≥k+1.
那么当n=k+1时,ak+1=ak(ak-k)+1≥(k+1)(k+1-k)+1=k+2.
也就是说,当n=k+1时,ak+1>(k+1)+1.
根据①和②,对于所有n≥1,有an≥n+1.
            
第三章 复数章末小结
    

(1)正确确定复数的实、虚部是准确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如实数、虚数、纯虚数、相等复数、共轭复数、复数的模)的前提.
(2)两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是复数问题转化为实数问题的依据.
例1 设z=lg(m2-2m-2)+(m2+3m+2)i(m∈R),求m取何值时,
(1)z是纯虚数;
(2)z是实数.
解析:(1)由
即
解得
∴当m=3时,z是纯虚数.
(2)由
得
∴当m=-1或m=-2时,z是实数.
                

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是本章的重点,在四则运算时,不要死记结论.对于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乘运算,要类比多项式的加、减、乘运算进行;对于复数代数形式的除法运算,要类比分式的分母有理化的方法进行.另外,在计算时也要注意下面结论的应用.
(1)(a±b)2=a2±2ab+b2;
(2)(a+b)(a-b)=a2-b2;
(3)(1±i)2=±2i;
(4)=-i;
(5)=i,=-i;
(6)a+bi=i(b-ai).
例2 (1)已知z是纯虚数,是实数,那么z等于(  )
A.2i B.i C.-i D.-2i
(2)已知(1+2i)=4+3i,则的值为(  )
A.+i B.-i
C.-+i D.--i
解析:(1)设纯虚数z=bi(b∈R),代入
===,
由于z为实数,所以b=-2,所以z=-2i.
(2)因为(1+2i)=4+3i,所以===2-i,
所以z=2+i,所以===+i.

(1)复数的几何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复数z与复平面内的点Z及向量的一一对应关系;
②复数的加减运算与向量的加减运算的对应关系;
③复数z=z0模的几何意义.
(2)复数几何意义的应用
①求复数问题转化为解析几何的求点问题;
②复数的加减运算与向量的加减运算的相互转化;
③利用|z-z0|判断复数所对应的点的轨迹及轨迹方程,也可以求|z|的最值.
例3 实数m取什么值时,复平面内表示复数z=2m+(4-m2)i的点.
(1)位于虚轴上;
(2)位于一、三象限;
(3)位于以原点为圆心,以4为半径的圆上.
解析:(1)若复平面内对应点位于虚轴上,则2m=0,即m=0.
(2)若复平面内对应点位于一、三象限,则2m(4-m2)>0,解得m<-2或0(3)若对应点位于以原点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上,
则=4
即m4-4m2=0,解得m=0或m=±2.
规律方法:复数与复平面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复数与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也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复数的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可以按平面向量的加减法理解,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解决问题.
作业布置:试卷1,2
板书设计:
选修2-2
一、导数
二、推理与证明
三、复数
例题
练习
高二数学选修2-2综合复习试题1(理科)
一、选择题
1.对任意的x,有f′(x)=4x3,f(1)=-1,则此函数解析式可以为(C)
A.f(x)=x4 B.f(x)=x4+1
C.f(x)=x4-2 D.f(x)=-x4
解析:由f′(x)=4x3,可设f(x)=x4+c(c为常数),由f(1)=-1得-1=1+c,∴c=-2.故选C.
2.设函数y=f(x)在(a,b)上可导,则f(x)在(a,b)上为增函数是f′(x)>0的(A)
A.必要不充分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y=f(x)在(a,b)上f′(x)>0?y=f(x)在(a,b)上是增函数,反之,y=f(x)在(a,b)上是增函数?f′(x)≥0?f′(x)>0.
3.下列函数中,在(0,+∞)上为增函数的是(C)
A.y=sin2x B.y=x3-x
C.y=xex D.y=-x+ln(1+x)
解析:对于C,有y′=(xex)′=ex+xex=ex(x+1)>0.
4.曲线y=x3-2在点处切线的倾斜角为(B)
A.30° B.45°
C.135° D.150°
解析:∵y′=x2,k=tan α=y′|x=-1=(-1)2=1,∴α=45°.故选B.
5.曲线y=e-2x+1在点(0,2)处的切线与直线y=0和y=x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A)
A. B. C. D.1
解析:y′=-2e-2x,y′|x=0=-2,点(0,2)处的切线方程为y-2=-2x.
令y=0得x=1.由得∴S=××1=.
6.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R,x0(x0≠0)是f(x)的极大值点,以下结论一定正确的是(D)
A.?x∈R,f(x)≤f(x0)
B.-x0是f(-x)的极小值点
C.-x0是-f(x)的极小值点
D.-x0是-f(-x)的极小值点
解析:对于A.?x∈R,f(x)≤f(x0)错误.x0(x0≠0)是f(x)的极大值点,并不是最大值点.
对于B,-x0是f(-x)的极小值点.错误.f(-x)相当于f(x)关于y轴的对称图象,故-x0应是f(-x)的极大值点.
对于C,-x0是-f(x)的极小值点.错误.-f(x)相当于f(x)相当于关于x轴的对称图象,故 x0应是-f(x)的极小值点.跟-x0没有关系.
对于D,-x0是-f(-x)的极小值点.正确.-f(-x)相当于f(x)先关于y轴的对称图象,再关于x轴的对称图象.故D正确.
7.设f′(x)是函数f(x)的导函数,将y=f(x)和y=f′(x)的图象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不可能正确的是(D)
8.已知a≤+ln x对任意x∈恒成立,则a的最大值为(A)
A.0 B.1 C.2 D.3
解析:设 f(x)=+ln x,
则f′(x)=+=.
当x∈时,f′(x)<0,故函数f(x)在上单调递减;
当x∈(1,2]时,f′(x)>0,故函数f(x)在(1,2]上单调递增,所以f(x)min=f(1)=0,所以a≤0,即a的最大值为0.
二、填空题
9.计算(2x-1)d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导数的运算法则知当F(x)=x2-x时,F′(x)=2x-1,由定积分的定义得(2x-1)dx=F(3)-F(0)=9-3=6.
答案:6
11.(2015·江门一模)已知定义在区间(-π,0)上的函数f(x)=xsin x+cos x,则f(x)的单调递减区间是________.
解析:f′(x)=sin x+xcos x-sin x=xcos x,令f′(x)<0,得-答案:
12.一物体以初速度v=9.8t+6.5米/秒的速度自由落下,且下落后第二个4s内经过的路程是________.
解析: (9.8t+6.5)dt=(4.9t2+6.5t)
=4.9×64+6.5×8-4.9×16-6.5×4
=313.6+52-78.4-26=261.2.
答案:261.2米
三、解答题
13.已知函数f1(x)=e|x-a|,f2(x)=ebx.
(1)若f(x)=f1(x)+f2(x)-bf2(-x),是否存在a,b∈R,使y=f(x) 为偶函数?如果存在,请举例并证明你的结论;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若a=2,b=1.求函数g(x)=f1(x)+f2(x)在R上的单调区间.
解析:(1)存在a=0,b=-1使y=f(x)为偶函数,证明如下:此时:f(x)=e|x|+e-x+ex,x∈R,
所以f(-x)=e|-x|+ex+e-x=f(x),
所以y=f(x)为偶函数.(注:a=0,b=0也可以)
(2)因为g(x)=e|x-2|+ex=
①当x≥2时,g(x)=ex-2+ex,
所以g′(x)=ex-2+ex>0,
所以y=g(x)在[ 2,+∞)上为增函数.
②当x<2时,g(x)=e2-x+ex,
则g′(x)=-e2-x+ex,令g′(x)=0得到x=1,
(i)当x<1时,g′(x)<0,
所以y=g(x)在(-∞,1)上为减函数.
(ii)当1≤x<2时,g′(x)>0,所以y=g(x)在(1,2)上为增函数.
综上所述:y=g(x)的增区间为[ 1,+∞),减区间为 (-∞,1).
14.用总长为14.8米的钢条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的框架,如果所制的容器的底面的长比宽多0.5米,那么高为多少时容器的容器最大?并求出它的最大容积.
解析:设容器底面宽为x m,则长为(x+0.5)m,高为(3.2-2x)m.
由解得0设容器的容积为y m3,则有
y=x(x+0.5)(3.2-2x)=-2x3+2.2x2+1.6x,
y′=-6x2+4.4x+1.6,
令y′=0,即-6x2+4.4x+1.6=0,
解得x=1,或x=-(舍去).
∵在定义域(0,1.6)内只有一个点x=1使y′=0,且x=1是极大值点,
∴当x=1时,y取得最大值为1.8.
此时容器的高为3.2-2=1.2 m.
因此,容器高为1.2 m时容器的容积最大,最大容积为1.8 m3.
15.(2015·惠州第三次调研改编)已知函数f(x)=x2+2ax+1(a∈R),f′(x)是f(x)的导函数.
(1)若x∈[-2,-1],不等式f(x)≤f′(x)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2)解关于x的方程f(x)=|f′(x)|.
解析:(1)因为f(x)≤f′(x),所以x2-2x+1≤2a(1-x),
又因为-2≤x≤-1,知1-x>0
所以a≥在x∈[-2,-1]时恒成立,因为=≤,
所以a≥.
(2)因为f(x)=|f′(x)|,所以x2+2ax+1=2|x+a|,
所以(x+a)2-2|x+a|+1-a2=0,则|x+a|=1+a或|x+a|=1-a.
①当a<-1时,|x+a|=1-a,所以x=-1或x=1-2a;
②当-1≤a≤1时,|x+a|=1-a或|x+a|=1+a,
所以x=±1或x=1-2a或x=-(1+2a);
③当a>1时,|x+a|=1+a,所以x=1或x=-(1+2a).
16.设f(x)=a(x-5)2+6ln x,其中a∈R,曲线y=f(x)在点(1,f(1))处的切线与y轴相交于点(0,6).
(1)确定a的值;
(2)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与极值.
解析:(1)因为f(x)=a(x-5)2+6ln x,所以f′(x)=2a(x-5)+.令x=1,得f(1)=16a,f′(1)=6-8a.所以曲线y=f(x)在点(1,f(1))处的切线方程为:y-16a=(6-8a)·(x-1),由点(0,6)在切线上可得6-16a=8a-6,故a=.
(2)由(1)知,f(x)=(x-5)2+6ln x,
f′(x)=x-5+=.
令f′(x)=0,解得x1=2,x2=3.
当03时,f′(x)>0,故f(x)在(0,2)和(3,+∞)上为增函数;当2高二数学选修2-2综合复习试题2(理科)
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若复数,则的虚部等于[ ]
A.1 B.3 C. D.
2.和是R上的两个可导函数,若=,则有[ ]
A. B.是常数函数
C. D.是常数函数
3.一个物体的运动方程是(为常数),则其速度方程为[ ]
A. B.
C. D.
4.设复数满足,则的值等于[ ]
A.0 B.1 C. D.2
5.定积分的值等于[ ]
A.1 B. C. D.
6.已知是不相等的正数,,,则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不确定
7.若函数,则其[ ]
A.有极小值,极大值3 B.有极小值,极大值6
C.仅有极大值6 D.无极值
8.已知复数的模等于2,则的最大值等于[ ]
A.1 B.2 C. D.3
9.设是函数的导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
则的图象最有可能的是[ ]
10.若,则n的值可能为[ ]
A.4 B.5 C.6 D.7
11.若函数在区间上不是单调函数,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或或 B.或
C. D.不存在这样的实数
12.定义复数的一种运算(等式右边为普通运算),若复数,且实数a,b满足,则最小值为[ ]
A. B. C. D.
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3.设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第—————象限.
14.方程实根的个数为————————.
15.已知函数,[-2,2]表示的曲线过原点,且在x=±1处的切线斜率均为-1,有以下命题:①f(x)的解析式为:,[-2,2];②f(x)的极值点有且仅有一个;③f(x)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等于零.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16.仔细观察下面4个数字所表示的图形:
          
请问:数字100所代表的图形中有 方格
解答题(共74分)
17.设复数,若,求实数m,n的值.
18.若函数存在单调递减区间,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9.观察给出的下列各式:(1);(2).由以上两式成立,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的推广?证明你的结论.
20.满足是实数,且Z+3的实部与虚部互为相反数的虚数Z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虚数Z;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1.已知函数f(x)=(x2+)(x+a)(aR).(1)若函数f(x)的图象上有与x轴平行的切线,求a的范围;(2)若(-1)=0,(I)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II)证明对任意的x1、x2(-1,0),不等式|f(x1)-f(x2)|<恒成立.
22.已知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2)若数列满足,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