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人教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2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七年级上人教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2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18 06:4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背诵
1.东晋建立的时间和灭亡的时间?建立者? 都城?政权特点?
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苻 坚
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1、背景:
淝水之战形势图
2、经过:南下进攻东晋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相关成语
淝 水 之 战
383年
前秦、东晋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投鞭断流、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东山再起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史海冲浪:
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阴山地区鲜卑族拓拔部
386年,拓拔珪建立北魏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2)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拓拔珪
1、孝文帝改革背景:
孝文帝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东汉末年以来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哪些?
回顾归纳:
曹魏
西晋
前秦
北魏
(短暂统一全国)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的办法,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民族矛盾尖锐。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北方出现民族交融。
  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北魏原有统治方式和文化已无法治理,且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突出。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北魏孝文帝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平城
洛阳


根据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改革第一步:
(494年)
“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迁都洛阳
用汉语。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迁都之后推行汉化:

北魏文官俑
穿汉服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改汉姓


改革内容之二:推行汉化措施
通汉婚
孝文帝带头娶中原汉族大士族女子做皇妃,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高门,还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1.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
用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公元494年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学会归纳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

农耕民族
(汉人)
游牧民族
(胡人)



中原





鲜卑
匈奴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民族交融是
时代的主流
概念解读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流融汇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这是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现象。

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
民族交融

一看图片:看下列图片所反映的生产生活方式,哪些原本属于“胡人”?哪些原本属于汉人?

胡人牛耕
再看图片:看看“胡人”和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胡人汉服








汉人席地而坐——胡床、胡椅、胡凳
汉人胡食
汉人胡服
汉人骑马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文化生活
民族关系
民族心理
内迁各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生产经验,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沿用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结合课本95页第二、三段文字,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有哪些表现?
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民族交融的意义:
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

迁都洛阳

民族大交融

民族
汇聚

淝水之战

民族
冲撞

前秦衰亡

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
课堂小结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
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平语”近人
557--581







北朝:
南朝:
南北朝的朝代更替表
南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386--534
534--550
550--557
535--557
420--479
479--502
502--557
55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