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优秀课件(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优秀课件(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8 14:5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13 诗词三首
null
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水调歌头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李白
李 白
行路难(其一)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等。
作者简介

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能够配乐的歌诗)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背景简介
行路难 李白

读音停顿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zūn
zhù




行路难 李白

诗歌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夸张
隆重豪华丰盛
动作
郁闷悲愤
象征
人生之路艰险
典故
希望得到重用
反复
典故
现实悲愤痛苦
乐观进取
情感一波三折
想象浪漫而奇特
比喻
反衬
乐府诗
主 旨
诗歌赏析
这首诗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反映了诗人面对黑暗污浊社会的苦闷、忧郁和不平,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也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回忆在你积累的诗句中关于理想抱负的诗句。

拓展延伸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志在
千里。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贞元九年进士,曾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
作者简介

刘禹锡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后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两位神交以久的诗友初次相见,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写作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读音停顿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chóu

pàn
zhǎng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诗歌欣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心酸悲凉
哲理句
怀念故友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恍若隔世
悲痛怅惘
点题
感激共勉
慷慨激昂
乐观进取、积极向上
七律
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典故


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诗人二十多年转徙巴山楚水间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流露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表现出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主 旨
诗歌欣赏
苏 轼
水调歌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了许多有关月亮的诗歌,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
背景简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思 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祝 福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孤 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安 闲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元丰三年(1080年),他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造诣亦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作者简介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前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背景简介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当太守两年了。中秋之夜,他约几个客人在超然台上饮酒赏月,席上听人说他将调官到别地,不免感叹自己的生活动荡不定。
此刻,明月高挂在东山上,光华普照大地。在这家家户户 团圆之夜,苏轼想起了弟弟苏辙,跟他分别已经有五年时间了。那时苏辙在济南当小官,相隔不远,但“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苏轼一面与客人应酬,一面昂头望着明月,思绪万千,不可抑止。他在幻想中不觉飞进了清凉美丽的月宫,感到人生的遭遇不能十全十美,正如月亮有阴晴圆缺那样……
这天夜里,苏轼与客人欢饮达旦,喝得酩酊大醉,创作了这首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词”,诗歌的一种,源于唐而盛于宋。原为和乐演唱,因此也称曲或曲子词;和诗相比,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因此也叫长短句。
词有许多不同的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如《水调歌头》《西江月》等。
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通常分上下两段。

知识链接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当太守两年了。中秋之夜,他约几个客人在超然台上饮酒赏月,席上听人说他将调官到别地,不免感叹自己的生活动荡不定。
此刻,明月高挂在东山上,光华普照大地。在这家家户户 团圆之夜,苏轼想起了弟弟苏辙,跟他分别已经有五年时间了。那时苏辙在济南当小官,相隔不远,但“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苏轼一面与客人应酬,一面昂头望着明月,思绪万千,不可抑止。他在幻想中不觉飞进了清凉美丽的月宫,感到人生的遭遇不能十全十美,正如月亮有阴晴圆缺那样……
这天夜里,苏轼与客人欢饮达旦,喝得酩酊大醉,创作了这首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读音停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què
qióng

chán juān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当太守两年了。中秋之夜,他约几个客人在超然台上饮酒赏月,席上听人说他将调官到别地,不免感叹自己的生活动荡不定。
此刻,明月高挂在东山上,光华普照大地。在这家家户户 团圆之夜,苏轼想起了弟弟苏辙,跟他分别已经有五年时间了。那时苏辙在济南当小官,相隔不远,但“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苏轼一面与客人应酬,一面昂头望着明月,思绪万千,不可抑止。他在幻想中不觉飞进了清凉美丽的月宫,感到人生的遭遇不能十全十美,正如月亮有阴晴圆缺那样……
这天夜里,苏轼与客人欢饮达旦,喝得酩酊大醉,创作了这首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到天亮
苏轼的弟弟,字子由
疏通文意
小序作用:交代作词缘由,总领全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疏通文意
译文: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持、执
月光下作者起舞的清朗身影
经受不住
哪里比得上

宫殿
回到天上去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疏通文意
译文: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朱红色的楼阁

月亮
为什么
雕花的窗户
偏偏在

分别概括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诗词赏析
上阕: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阕: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明月几时有”是什么意思?
苏轼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诗词赏析
明月从什么时候就有了?
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此句源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苏轼为什么说“我欲乘风归去”?
诗词赏析
因为对现实社会不满。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归去”表明词人设想自己生前是月中仙人。
(古人认为有才学的人是天上的星宿贬谪下凡,例如称李白、苏轼为“两谪仙”)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表现词人的什么思想?
诗词赏析
表明他有“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

出世:超脱人世,摆脱世事的束缚。
入世:投身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政治。

“出世”与“入世”的思想,最终哪一种占了上风?证据是什么?
诗词赏析
“入世”思想占了上风。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可证。

表达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的主语是什么?“无眠”的人指谁?为什么“无眠”?
诗词赏析
主语是明月。
“无眠” 特指作者自己。
因为怀念,因为月圆人不圆。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诗词赏析
运用了拟人、反问。这一问似乎是对月亮的埋怨,责怪月亮故意作弄人,给人增添离愁,其实是写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惆怅,抒发了词人对亲人的怀恋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的分离者的同情。

下阕富有哲理且自我安慰的句子是:
诗词赏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几句话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有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感叹和悲伤了,表达了词人心胸开阔旷达的一面。
这几句蕴涵着人生哲理,最能体现出作者的人生感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什么意思?
诗词赏析
只希望两人岁岁平安、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高悬的明月。
婵娟,嫦娥,这里指代明月。
这两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福之情。

主题句?
诗词赏析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只要人能平安幸福,生命长久,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吗?这是词人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导,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抚慰,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
这首词写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烦,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主 旨
诗词赏析

分析文中的虚实结合写法。??
诗词赏析
实写: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写:宫阙、琼楼玉宇

想象奇特

你是怎样理解诗句“高处不胜寒”的?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这样的一个事例吗???
诗词赏析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诗词赏析
把酒问月,引出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
“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与社会契合的特点。上阕借明月自喻清高,下阕用圆月衬托离别。把“天”“月”人格化,亲切动人,朴实无华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既有情趣,又有理趣,想象奇特,境界旷远,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给读者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写作特色
诗词赏析
如果中秋节你给朋友写信表示祝贺,可引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欣赏MTV
拓展延伸

诗词的本质是抒情言志。作者的情感是心声的流露,决定了作品的格调。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为乐府诗,表现出诗人的狂傲不羁;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七言律诗,表现出诗人的豪迈刚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比较典型的双调词,表现出词人的乐观旷达。
总 结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