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东楼》《无题》优秀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咸阳城东楼》《无题》优秀课件(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9 08:1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咸阳城东楼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null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咸阳城东楼
许 浑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诗”之称。
作者简介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的七律——《咸阳城东楼》。
写作背景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读准字音
jiānjiā
tīng

yuàn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疏通大意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城东楼 许浑

诗歌赏析
主旨: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七律
思乡
触景生情
“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晚眺远景
抒情写景
晚眺近景
吊古伤今
寓意深远
诗人通过对登楼所观之景的描写,营造出了萧条苍凉的氛围,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作者对历史沧桑、家国衰败的无限慨叹。
千古名句
点题
虚实结合
视听结合
融情于景
委婉含蓄
情景交融
景中寓情
世事沧桑
国势衰微
思古幽情
今夕对比
双关
动感分明
“山雨欲来风满楼”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1、理解默写:

(1)《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常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的诗句是:薄 :___________薄:___。 。

(2)《咸阳城东楼》一诗中以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的诗句是:薄 :___________ ___薄: 。
课堂检测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3、现在我们常用诗中的“薄:___________薄。”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4、分析“一上高城万里愁”中“愁”的作用。

课堂检测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5、试从内容角度赏析诗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妙处。
课堂检测
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作者不仅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自然界变化特点,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即唐王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
6、根据诗歌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内容。
课堂检测
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无 题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一生与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相始末。初以文采为牛党人令狐楚所赏识。25岁时举进士后。次年,李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也爱其才,任为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李商隐既和他们都有交往,又反对两党争权夺利。牛党主持朝政以后,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最后李商隐满怀报国之志,在悲愤寂寞中死去。终年四十六岁。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其“无题”诗以爱情为题材,历代传诵不衰,但诗旨隐晦曲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诗精于用典,色彩瑰丽,寄托遥深。??


作者简介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写作背景
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常取名《无题》,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无题诗,是用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碧城》。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读准字音
bìn
yín
jué?
wèi
kān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疏通大意
相见时难,离别更难,东风衰弱无力,百花纷纷凋残。
春蚕到死时,才把丝儿吐完;蜡烛直至烧成灰烬时,蜡泪才会流干。
早起照镜,愁思难遣,连如云的鬓发也变了颜色;夜来吟诗,心情愁苦,连月光也变得冰冷凄寒。
好在此处离海上仙山蓬莱不算太远,(可以)烦请青鸟使者为我捎信,时常问候探望你。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歌赏析
主旨: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七律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映衬别离伤感之情,
奠定了感伤忧郁的基调。
比喻对偶
双关
情景交融
别后设想
坚贞不渝
这是一首感情真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千古名句
虚实相生
融情于景
委婉含蓄
美好愿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歌颂爱情的坚贞不渝。现比喻人们对理想、事业等执着追求、无私奉献。
典故
暮春
无题(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追忆昨夜相会。


——写今宵相思之情。
——描写宴会情景。
——叙述天亮分别。


诗歌赏析
1、理解默写:
(1)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薄 :___________薄:___。 。
(2)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薄 :___________ ___薄: ”来赞美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3)李商隐的《无题》中,通过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薄 :___________ ___薄: ”。

课堂检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中寓情于景,以春光易逝,人力对此无可奈何,渲染离情,极写伤别沉痛心情和缠绵的相思之苦的诗句是:“薄:____ _______薄。”
4、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课堂检测
以双关、对偶和比喻手法,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相见时
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4、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课堂检测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 含有可望不可即的意思。其间难以逾越的障碍更加体现了作者对爱人的深长情意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