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语文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回忆我的母亲
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
读准字音
佃diàn农 仪陇lǒng
祖籍jí 妯zhóu娌lǐ
勉强qiǎng 劳碌lù
横hèng蛮mán 饱尝cháng
迁徙xǐ 慰wèi勉miǎn
私sī塾shú 调料tiáo
血溅jiàn 瞒mán着zhe
不辍chuò劳作 和睦mù
差chāi役yì 溺nì死
衙yá门 周zhōu济?jì
宽厚仁rén慈 为wéi富不仁
节衣缩suō食 支撑chēng门户
东挪nuó西借 任劳任怨yuàn
词语注释
溺nì淹没。溺水,溺死。
佃农?diàn nóng自己不占有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
劳碌láo lù辛劳忙碌。
私塾sī shú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周济?zhōu jì资助无依无靠的穷人。
宽厚kuān hòu(待人)宽大厚道。?
仁慈rén cí?仁爱慈善。
连夜lián yè夜以继日;彻夜。
慰勉wèi miǎn慰问勉励。
不辍劳作bù chuò láo zuò不停地劳动(耕作)。事物永不休止的一种发展状态。不停;不止;不绝。
聊叙liáo 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任劳任怨rèn láo rèn yuàn 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为富不仁wéi fù bù rén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节衣缩食jié yī suō 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支撑门户zhī chēng mén miàn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dōng nuó xī jiè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1、第1段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写作原因,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以及母亲去世后
“我”悲痛的心情,用“勤劳”概括母亲的一生。本段开篇点题,莫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引起下文。
2、交代“我”的出身、籍贯、家境有什么作用?
详写“我”的家世,交代了母亲的生活环境,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苦。
问题思考
3、 只能养活八个孩子,以后生的全都被迫溺死,这对于任何一个母亲来说都是很残忍的,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母亲只能这样做。这两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农民的贫困和无奈。
4、“母亲是个好劳动”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母亲爱劳动、能劳动的特点。
5、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这句把“总是”去掉,表达效果是否一样?
不一样。“总是”强调一直这样,天天如此,从没有间断过,表明母亲的勤劳能干,突出“母亲是个好劳动”。
6、写“我”从小就能劳动,是否与回忆母亲无关?
不是。作者这是用侧面描写的方法突出母亲的勤劳能干,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受母亲的影响。
7、简要分析“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看也不看”表明饭菜质量差;“吃起来有滋味”表明母亲做饭水平高。前后对比,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2——15)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16——17)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1、“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概括总结。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赞扬了母亲的高贵品质。
2、阅读第7段,归纳出朱德母亲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富有同情心、宽厚仁慈、对子女爱中有严。
课堂练习
3、请分析“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这句话的含义。
“破破烂烂”“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等词句表现出统治阶级对反抗者的野蛮镇压。作者用饱含同情的语言描述了农民的疾苦,揭露了统治者的残忍和社会的黑暗。
4、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此句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表现了母亲刚毅、倔强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5、“我”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和寻找新生活的决心是从哪里来的?
来自遭遇灾害后的悲惨生活和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来自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以及她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
6、请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第9段的主要内容,并说出本段侧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父母节衣缩食、东挪西借地供“我”读书,力图摆脱贫困和被欺压的命运。侧重表现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特点。
7、“我”为什么要“瞒着”母亲去参加新军和同盟会?
“瞒着”表现出“我”的矛盾心理。父母节衣缩食供自己读书,为的是“支撑门户”,而自己却弃家出走去追寻理想。“我”怕母亲不理解,更怕她为“我”担心。
句子赏析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品味:“我爱我母亲”莫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即表达对母亲真挚的敬爱之情。
2.特别是她勤劳一生,
品味:“勤劳”一词总领全文,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勤劳一生”是本文记叙的重点。
3.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品味:“回忆”既点题,又引起下文。
4.個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品味:“勉强”一词用得准确,说明生活很艰难。
5,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
品味: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6.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品味:同情贫苦的人,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成,表现了母亲的宽厚、仁总。
7.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品味:“不得不”表明实属无奈。当时的清政府腐朽不堪,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贫困,挣扎在死亡线上。广大百姓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只好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8.那时乡间豪绅(shen)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品味:“逼得”“决心节衣缩食”送子读书,母亲希望通过这种途径摆脱贫困和被压的命运,表现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支撑门户”反映了劳动人民摆脱压迫的合理愿望。
9.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品味:第一个“永远”写出母亲对献身革命事业的儿子的无比思念,这是对儿子工作无声的理解和支持;第二个“永远”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牵挂与惦念。两个“永远”,语言平实,感情浓烈,写出了母子间不言而喻的深情,
1、母亲对“我”的举动持怎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母亲不但“不反对”,还“慰勉”“我”。说明母亲支持“我”走上革命道路,她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2、第11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突出母亲“動劳一
生”,照应了开头。
提高训练
3、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这句中将“独立”一词删掉,表达效果是否和原文相同?为什么?
不相同。因为“独立”一词
既写出了母亲的孤立无援,又写出了母亲的坚强和勤劳能干。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一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与开头相呼应,使全文笼罩在沉痛悼念的氛围中。
5、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12段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崇高品质。
随着中国革命的继续发展,母亲更加积极地支持“我”。这表现了她识大体、顾大局的崇高品质。
6、第13段话说明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段话说明了母亲一生勤劳。母亲身上的这种吃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7、(考点:表达方式)第14、15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议论、抒情。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知识归纳:常见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议论的作用是使文章观点鲜明深刻,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抒情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8、第2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哀悼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于党和人民。
9、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怎样呼应的?
文章开头第1段总领全文,从母亲去世引起的悲痛写起,概述母亲值得回忆的勤劳一生。文章第17段则以深深的祝愿收尾,抒发对母亲的哀悼之情,紧密地呼应了开头。
本文中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了自己用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主旨归纳
小组讨论
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件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文中的这些事件来写呢?这些事件又是如何串联起来的?
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母亲作为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互动论坛
探究主题: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没有文采,显得比较平淡,你是如何看待的?
甲:本文是表达儿子对去世的母亲的怀念和赞美之情的,而母亲又是一位朴实的劳动妇女,如果运用过于华美的语言,反而不得体。
乙:本文语言质朴,字里行间浸透着儿子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这样的语言更有利于抒发这种深情。例如,“我爱我亲”“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虽句句平实,却震撼人心。
写作方法
1.事例典型,人物鲜明
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了鮮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能“挑水挑粪”,这些典型事例显示了母亲勤劳能干的优秀品质。
2.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着读者。例如,“我爱我母亲”“我应该感谢母亲”“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3.夹叙夹议,情真意切。
作者在记叙母亲的事迹时,适当穿插了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写母亲被迫溺婴时,作者以议论兼抒情的笔调说:“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母亲痛苦的心理。
考点:如何分析重要段落的作用
考点解读:这类题常见的设问方式有:①某段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②某段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③开头为什么从x写起?④作者写x×的用意是什么?⑤文章最后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方法点拨:一般来说,段落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见图表)
分析段落的作用,一要看段落本身的作用,二要看它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和结尾的关系,三要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分析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分析内容入手,即分析题目指向的段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从段落本身的内容方面(如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等)考虑。一般要思考: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结构上分析,即它与标題、开头、上文、下文和结尾的关系如何。最后结合主題分析,即它在表达主题上起了什么作用。例如,本文的结尾段以深深的祝愿收束全文,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哀悼之情,也呼应了文章的开头。
总领全文
引领下文…或引出…话题
在开头
为下文写…做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既承接上文的…又引起下文的…
『
由…过渡到…
升华感情
深化主题
总结上(全)文
呼应开头,首尾照应
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在中间
在结尾
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由…转而写…
段落位置
承上启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