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积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第77 ~78页。
教材解读:
本节内容主要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这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在相同数位上相加减的道理,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内容,教科书首先创设了搭积木的情景,积木实际上就是直观模型方块。其次,安排了在计数器上拨出计算、观察直观图得出计算结果的活动。小方块、计数器、直观图作为直观模型,都是帮助学生进行抽象运算的一个桥梁,它们将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学情分析: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认识了11-20各个数,掌握了数位以及数的组成的知识,同时具有运算经验以及拨计数器和搭积木的操作经验,这些都为本课的探究与学习做好了准备。通过课前小测,我了解到75%左右的同学基本能做对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式题,不过多数同学不能说出算理,而且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弱,不能准确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所以本课要引导学生尝试多种算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沟通多种算法,理解算理。
学习目标:
1.结合搭积木、拨计数器的活动,进一步体会简单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借助小方块、计数器以及直观图等直观模型理解算法、理解算理,并能够正确计算,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
3.学习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学习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学习难点:探索多种计算方法,理解并掌握算理,能够完整准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具准备:
每两个学生准备20块正规的小积木、课件、计数器。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
时间
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四、巩固练习,理解算法
五、总结提升,评价收获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又认识了11到20的数,那我们来复习一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10= 5+3= 9-9= 8+10= 9+10= 6+3= 10+3= 2+7= 8-4= 10+7= 10+5= 10+10=
2.师:读题并填空。
18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13可以分成( )个十和( )个一。
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
学生填对。
教师:看来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快给自己鼓鼓掌!
师:同学们,你们都玩过积木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搭积木,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1.搭积木,解决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1)独立列式。
课件出示主题图,笑笑搭积木。
师引导:你能看懂吗?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继续引导:你能列式子解决吗?
(2)探究算法。
(3)交流反馈。
(4)教师小结。
2.拆积木,解决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观察情景图,找信息提问题。
独立列式
自主探究
汇报交流
学生总结
师引导:通过刚刚自主探究算法,你能试着总结一下怎么计算十几减几吗?
3.下面的算法你能看懂吗?
结合搭积木和拆积木2个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的算法。
1.练一练第一题
2.练一练第2题
3.独立完成第3、4题。
4.电脑先出示“相碰的做加法”的四辆车。4辆车中两两相碰共有几种可能?你能得到哪些结果?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口算题卡,积极地抢答。
学生快速口答。
生:玩过。
学生观察情景图,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笑笑先搭了13块积木,又放上2块,一共用了多少块?”
学生都能列出式子:13+2=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自主探究。
1.有同学是直接数出来的:13,14,15。
2.利用手中的小方块像笑笑那样搭一搭。先搭出一个十,再搭出3块,然后再在3块上面摞上2块。
3.结合计数器拨一拨,十位上的珠子不变,个位上的3加上2个珠子,得到15。
4.有的同学则直接写出“3+2=5 10+5=15”
无论是计数器还是摆小方块,都是将13分成1个十和3个一,然后给3个一加上2个一。
原来有18块积木,拿走2块,还剩下多少块?
18-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者是认为最快的方法计算。
大多数同学运用拨计数器或者是直接计算得出结果。
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思考并会模仿老师在十几加几的算法小结试着总结十几减几的算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
十位上的数不变,个位上的数相加减。
(1)学生看图分析。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以找朋友的游戏来完成,并交流。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订正。
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进行汇报。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电脑演示,随机出示算式和得数 。
学生纷纷说自己的感想,收获。
通过复习旧知、抢答的形式,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下面学习计算做好铺垫。
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很快地导入新课。
通过教师引导,培养了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以及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规范语言“先…又…一共…”
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列出式子,进而探究算法。此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同时要适时引导。
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尝试听懂别人的算法并能提出质疑,对声音洪亮、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算法的学生给予鼓励。
根据学生的交流,思考几种方法的相通之处,沟通联系,初步得出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
这个活动与“一共用了多少积木”中的两个活动的学习过程类似,在此活动中,教师更多地去放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以及思考空间。学生在操作与思考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加与减的含义,在尝试归纳小结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自己的逻辑、归纳、表达能力。
再一次帮助学生归纳算理,提升。
1.根据具体情境把算是补充完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符号运算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再计算。
2.通过凑18的游戏,进一步巩固。
在具体游戏情境下巩固加减法的计算。
在引导学生总结提升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及时回顾反思的好习惯。
3分
2分
18分
15分
2分
板书设计
搭积木
一共有多少积木? 还剩下多少积木?
13+2=15 18-2=16
(下面是分别贴出计数器和小方块的加与减的演示图)
教学反思:
整节课通过设计“搭积木”这一活动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积木入手,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有趣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不同的计算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设计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每个学生提供了思考、创新、表现与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玩中学,在玩中感悟,在玩中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本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又认识了20以内的数,有操作计数器,小方块的学习、生活经验,于是我引导学生借助这些学具,以及动态的课件演示来帮助理解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的算理,逐渐地由具体到抽象,突出重点,攻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