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描述
姓名: 班级: 正确率: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图是小林从家出发沿直线往返商店购物的x-t图象,从出发开始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10 min小林匀加速走去商店
B.小林在商店停留了30 min
C.商店距小林家400 m
D.30~45 min小林匀减速回到家里
解析:x-t图象中,图线上某点纵坐标表示此刻所在的位置,斜率表示速度.由题意及图象可知,前10 min小林匀速走向商店,在商店(400 m处)停留了(30-10) min=20 min,30~45 min再匀速回到家里.
答案:C
2.在足球比赛中,足球以5 m/s的速度飞来,运动员把足球以10 m/s的速度反向踢回,踢球时,脚与球的接触时间为0.2 s,则足球的加速度大小是( )
A. 25 m/s2 B. 50 m/s2
C. 75 m/s2 D. 100 m/s2
解析:以足球飞来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初速度 v0=5 m/s,末速度 v=-10 m/s,所以足球的加速度为:a== m/s2=-75 m/s2,加速度的大小为75 m/s2.
答案:C
3.关于速度与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速度越大,其加速度越大
B.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其加速度越大
C.物体的速度减小,其加速度一定减小
D.物体的加速度不变,其速度可能减小
解析: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物体的速度越大,其加速度不一定越大,如速度很大的匀速运动,加速度为零,故A错误;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其加速度不一定越大,还与发生变化所用时间有关,故B错误;物体的速度减小,加速度可能不变,如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故C错误;物体的加速度不变,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速度减小,故D正确.
答案:D
4.某同学绕400 m的跑道,跑完一圈回到出发点,则他运动的路程和位移大小分别是( )
A. 400 m,0 B. 0,400 m
C. 400 m,400 m D. 0,0
解析:某同学沿跑道跑完一周,路程等于跑道的周长,即s=400 m,位移等于首末位置的距离,即x=0.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A
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巍巍青山两岸走”选取的参照物是( )
A.江中竹排 B.两岸青山
C.天上浮云 D.空中飞鸟
解析:对于站在竹排上的人看来,两岸的青山在相对自己运动着,故A正确.
答案:A
6.下列对物体运动的描述,有关参考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面上的船为参考系
B.“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以地球为参考系
C.“钟表的时针在转动”以表盘为参考系
D.“火车行驶出站台”以该列车上的乘客为参考系
解析:选项A春水向东流是以河岸为参考系;选项B地球绕太阳公转是以太阳为参考系;选项D火车出站台是以站台为参考系,在列车上的乘客看来列车相对自己是静止的.
答案:C
7.分析下列物体的运动时,可将有下划线的物体看作质点的是( )
A.计算“和谐号”通过珠江的时间
B.对体操运动员姿势和动作进行分析
C.研究“神舟八号”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
D.“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实现交会对接
解析:研究“神舟八号”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时,“神舟八号”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影响不大,所以可以看作质点.其余三项所研究的问题均与各研究物体长度、形状或运动姿态有关,故不能看作质点.
答案:C
8.小明沿半径为50 m的圆形草坪边缘跑一圈后回到起点,在跑步过程中,小明的路程和位移大小的最大值分别是( )
A.100π m,100 m B.100π m,100π m
C.50π m,50 m D.0,0
解析:小明沿半径为50 m的圆形草坪边缘跑一圈后回到起点,初末位置重合;路程等圆形草坪边缘的周长,即:s=2πR=2π×50 m=100π m;最大位移是跑半圈的位移,为:x=2R=100 m,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A
9.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 m/s,第1 s末速度为3 m/s,则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 )
A.1 m/s2 B.2 m/s2
C.3 m/s2 D.4 m/s2
解析:由加速度的定义式,得a== m/s2=2 m/s2,故B正确.
答案:B
10.小球从距地面3 m高处自由落下,触地后反弹到距地面1 m高处被接住.在这一过程中,小球运动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是( )
A.2 m、2 m B.2 m、4 m
C.4 m、2 m D.4 m、4 m
解析:小球运动的路程s=3 m+1 m=4 m;小球运动的位移为x=3 m-1 m=2 m.
答案:C
11.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停止.两段运动过程中,大小一定相等的物理量是( )
A.位移 B.时间
C.加速度 D.平均速度
解析:匀加速运动的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匀减速运动的初速度为v,末速度为零,因为加速度大小不一定相等,则运动时间不一定相等,根据速度位移公式x=知,位移不一定相等,A、B、C错误;由平均速度公式v=可知,两段过程中平均速度均为,D正确.
答案:D
12.如图所示,一物体沿1、2、3三条不同的路径由P运动到Q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沿三条路径的位移都相同
B.物体沿路径1的位移大于沿路径2的位移
C.物体沿路径1的位移大于沿路径3的位移
D.物体沿路径2的位移大于沿路径3的位移
解析:不论物体沿哪条路径移动,其初、末位置均相同,故位移相同.
答案:A
13.如图所示,图a中的“4 km”是里程标志,图b中的“80”是要求车速不超过80 km/h.关于这两个标志所指的物理量,表述正确的是( )
A.4 km是指位移
B.4 km是指路程
C.80 km/h是指车辆行驶的平均速度
D.80 km/h是指车辆行驶的平均速度大小
解析:标志中4 km是指路程,80 km/h是限制的最高速度,是瞬时速度.故选项B正确.
答案:B
14.(2019·中山学考模拟)以18 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6 m/s2,则汽车在6 s内的位移为( )
A.0 B.27 m
C.24 m D.无法确定
解析:先根据速度公式v=v0+at求出汽车从刹车到停下所用的时间为:t== s=3 s,汽车在3 s的位移为:x=18×3 m+(-6)×32 m=27 m,故B正确.
答案:B
15.质量不等的两个物体从相同高度处做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下落所用时间不同
B.落地时速度不同
C.下落的加速度相同
D.落地时重力势能的变化量相同
解析: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从相同高度处下落,下落所用时间相同,落地时速度相同,下落的加速度都等于重力加速度,故选项A、B错误,选项C正确;由于两个物体的质量不相等,故落地时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不相同,故D错误.
答案:C
16.下列图象能反映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是( )
解析:位移随时间先均匀减小后反向均匀增大,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v-t图象是倾斜的直线,速度均匀变化,加速度不变,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位移随时间先均匀减小后反向均匀增大,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做匀速运动.故D错误.
答案:B
17.如图是甲、乙两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甲的位移比乙的大
B.t1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小
C.t1时刻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
D.0~t1时间内甲的速度变化量比乙的小
解析:根据“面积”大小表示位移可知,0~t1时间内甲的位移比乙的位移大,故A正确;根据图象可知,t1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大,故B错误;v-t图象的斜率等于加速度,由数学知识得知,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故C错误;t1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大,初速度相同,则0~t1时间内甲的速度变化量比乙的大.故D错误.
答案:A
18.如图所示是某物体运动的x-t图象,由图可知( )
A.物体在0~t2时间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物体在t1~t2时间内保持静止
C.物体在t2~t3时间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D.物体在0~t3时间内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x-t图象中,斜率代表速度,物体在0~t1时间内斜率不变,即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项错误;物体在t1~t2时间内斜率为零,则速度为零,物体保持静止,故B项正确;在t2~t3时间内做反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故C项错误;在0~t3时间内由于斜率发生变化,即速度发生变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B
19.如选项所示,是四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其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 )
解析:由图可知,物体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由图可知,物体速度随时间先均匀增大后均匀减小,物体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由图可知,物体速度随时间不发生变化,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C正确;由图可知,物体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答案:C
20.如图所示是某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由图可知( )
A.0~2 s内的位移是2 m
B.0~3 s内的位移是6 m
C.0~2 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D.0~4 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由题图可以看出物体在0~2 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为2 m,在2~4 s内位移没有发生变化,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21.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被小车带动的纸带如图所示.电源的频率为50 Hz.在纸带上按时间顺序取1、2、3、4、5共五个计数点,相邻的两个点间均有四个点未画出.用刻度尺量出1→2,2→3,3→4,4→5两相邻点间的距离分别为x1=6.50 cm,x2=11.50 cm,x3=16.50 cm,x4=21.50 cm,求:
(1)每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为 s;
(2)打下计数点2、4时小车速度的大小分别为v2= m/s,v4= m/s.
解析:(1)由题设知,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为Δt=5×0.02 s=0.1 s;
(2)v2== m/s=0.90 m/s,
v4== m/s=1.90 m/s.
答案:(1)0.1 (2)0.90,1.90
22.在距离斜面底端10 m的斜面上(斜面足够长),一辆小车以4 m/s的速度匀速向上行驶5 s后,立即以2 m/s的速度匀速向下行驶.设小车做直线运动,且位移和运动方向都以沿斜面向下为正方向,试作出小车在这20 s内的位移xt图象(要求以小车出发点为坐标原点).
解析: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以位移x为纵坐标轴,以时间t为横坐标轴,如图所示.
由xt图象的物理意义知,图象的斜率表示运动的速度
由题设知,小车在0-5 s内沿斜面向上以4 m/s匀速,
之后沿斜面向下以2 m/s匀速,其xt图象见右图.
答案:如图所示
23.跳伞运动员从H=350 m高空离开飞机开始下降,最初未打开降落伞,自由下落一段距离后才打开伞,打开伞后以a=2 m/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下降,到达地面时速度为vt=4 m/s,求跳伞运动员自由下落的高度(地面的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解析:设运动员自由下落的高度为h1,做减速运动的高度为h2,开伞时的速度为v.
由题设知,h1+h2=350 m,自由下落时,v2=2gh1,减速下落时,v=v2-2ah2,
得到h1=59 m.
答案:跳伞运动员自由下落的高度为5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