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现代诗歌,完成:
金黄的稻束 ?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8题。
死 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1.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各句一项是( )
A.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B.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C.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D.水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2.“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中“绝望”一词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全诗内容、形式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节,先总写凝滞的死水,再从色彩、光泽上具体描写了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B.第三节从静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第四节则从动态上写出了死水的沉寂。
C.第五节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深刻地说明:惟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D.全诗是一种比喻,以“死水”比喻黏滞不动、沤得发臭、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评精神。
4.“死水”象征的是( )
A.旧制度禁锢统治下的人的思想。
B.腐败不堪的旧中国。
C.统治者的腐朽思想。
D.丑恶的现实。
5.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
A.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C.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D.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6.如何理解“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7.“丑恶”指什么?如何理解“造出这个什么世界”?
8.闻一多创作诗歌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分析其中的一美。
三.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同样顶着“共享”之名的“共享汽车”,似乎给人一种不瘟不火的感觉,其火爆程度选选不度共享单车。
②通过低要高卖实现货畅其流,填补价值洼地,是市场经济最正常不过的经济活动,但与计划经济却扦格不入。
③5月10日,在素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17家博物馆的文博文创产品在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济济一堂。
④第四届中回机器人峰会上,一场中雨猝不及防地突然降临,名为“小远”的安防巡逻机器人卸在雨中从蓉“执勤”。
⑤韩国总统文在寅在昨日的报告中惊悉,除部署在星州的2台“萨德”系统移动发射架外,还有4台发射架暗度陈仓运抵韩国。
⑥英国教授马修·古德温因为预测大选情况时低估了工党大选得票率,不得不心甘情愿地在电视台节目中直播“吃书”。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四.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光盘行动”唤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责任,也培育了新的生话观、消费观,值得大力提倡和践行。
B.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香港社会各界庆祝活动不断,央视新闻也开启了以“我中意的香港”为主题的互动平台。
C.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意外走红,不仅以超5亿元的高票房打破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还连续多日牢牢占据单日票房榜首。
D.一年来,中国政府推出了各项改革举措,如“营改增”“一带一路”等获得了大众的交口称赞,尤其是整治贪官污吏的举措,值得大家鼓掌。
五.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张教授:
我是记者小王,发邮件是想跟您预约一个访谈。收到您????① ????的大作,连夜????② ???,深为您深刻的思考、透辟的见解????③ ???,所以想就您书中谈到的家风建设的话题做一下深度交流,希望您???④ ????。冒昧打扰,敬请?????⑤ ???!
A.赠予 速读 感动 知无不言 海涵
B.惠赠 拜读 折服 不吝赐教 谅解
C.赠予 赏读 叹服 万勿自谦 原谅
D.惠赠 捧读 打动 指点斧正 宽恕
六.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推断严密,每空不超过15字。
自1863年诞生之日起,???① ??时至今日,地铁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现代化水平和城市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② ???更是传承城市历史、传播城市文化、展现时代潮流的综合平台。地铁文化以城市文化为基础,是城市文化的缩影与重要构成,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延展和提升。因此,??③??,促进城市发展,已经成为很罗城市重要的创新手段。
参考答案
一.1.D.
B、C三项对这首诗的解说都是恰当的。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作者郑敏是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A项“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A项是恰当的。?B项的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所以,C项也不能作为选项。?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C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2.D.
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和恰当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D项为选项,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其内容完全是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它应该作为选项。?
二.1.D(拟人,其余为比喻)
2.含义:无可救药,没有出路,对社会不抱希望。作用: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
3.B(第三节从动态上,第四节是以动衬静。)
4.B
5.A
6.快点烂掉吧,加速死水的灭亡,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7.封建军阀;指不会造出个好社会。
8.音乐美: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各节大体押韵,双行押韵,每节换韵,全诗节奏鲜明、和谐,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罗绮”鲜艳照人的“云霞”,从而显示出油画般的绘画美。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十分整齐。
三.C【解题思路】①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用错对象。②扦格不入:互相抵触。③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用错对象。④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和后面的“突然”语义重复。⑤暗度陈仓:借指暗中进行某种活动。⑥心甘情愿:心里愿意,一点儿也不勉强。
四.B【解题思路】A.“唤起”与“责任”搭配不当,应在“责任”后加“意识”;C.不合逻辑,应将“不仅”和“还”后面的内容互换位置,D.结构混乱,最后一句应改为“尤其是整治贪官污吏更是引得大家鼓掌叫好”,或改为“尤其是整治贪官污吏赢得了大家的更多掌声”。
五.B【解题思路】赠予:赠送,送给。惠赠:敬辞,指对方赐予(财物)。①处填“惠赠”更恰当,排除A、C两项。折服:信服。打动:使人感动。③处填“折服”更符合语境,排除D项。故选B项。
六.①地铁就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②它不仅是地下交通的载体 ③利用地铁文化推动城市文化建设。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教学设计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是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文是单元总结性文章,可试着使用文中的理论对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几首新诗做一些对应分析,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体验“成功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
2.理解诗歌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文章掌握诗歌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新诗的理论认识和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文中的理论试分析具体诗作。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导入新课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这是闻一多的《死水》,这是一首新诗,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有什么关系呢?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写作背景: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应运而生。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对新诗,学生并不太陌生;但对新诗的理性认识,绝大多数学生是缺乏的。学习本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不同类型的新诗,提高新诗欣赏水平。
五、研读赏析
词语(一)
范式 契合 凝聚 积淀 结晶 延伸
断裂 错位 汇融 质疑 束缚 欢愉 困扰
先天不足 不容置疑 风靡一时 货真价实
无的放矢 灿若群星 一统天下 为人诟病
把捉 抟造 启迪 侵蚀 衷情 交融
泛滥 畸形 呆滞 愚劣 昭示 雕琢
熟视 热衷 粗糙 简陋
削足适履 名噪一时
一脉相承 涂脂抹粉
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以其特定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契合
作为一种审美范式,古老的诗歌往往是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凝聚
那么,新诗是否完成了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契合呢?
中国诗歌的基本规律:体制起自民间,兴于文士,最后成为一种主要审美范式。
新诗是个例外。
新诗诞生不是本体演进,而是文学革命的结果。它不是古典诗歌的自然延伸,而是受西方诗歌影响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
新诗不是由民间到文士,而是由知识分子率先发起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诗歌体制。
新诗创生期特点:
源头—外国诗
自由体
白话诗
代表人物:胡适、郭沫若、刘半农、刘大白
围绕着诗歌体制问题
20年代 –关于格律诗
30年代-关于大众化
40年代-关于民族形式
50年代-关于新格律诗体
体会下列比喻句的含义,用平实的话表达出来
(1)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镣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它的思维依然在古典或民间的花园散步
(2)仅仅是“旧瓶装新酒”而已
比较聪明一点的人选择较合脚的鞋子,智者却为自己制最合自己脚的鞋子。
全文小结
本课是在本单元其他课文已讲授的基础上,遵循的是由特殊到普遍的原则。也可以先讲这一课,将文章的精神渗入其他几篇课文的学习中,遵循由普遍到特殊的原则。
知识积累
读新诗,体会新诗(素材)
刘半农《十四行集》之二十
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在我们梦里是这般真切,不管是亲密的还是陌生:是我自己的生命的分裂,可是融合了许多的生命,在融合后开了花,结了果?谁能把自己的生命把定对着这茫茫如水的夜色,谁能让他的语声和面容只在些亲密的梦里萦回?我们不知已经有多少回被映在一个辽远的天空,给船夫或沙漠里的行人添了些新鲜的梦的养分。
郑敏《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八、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新诗
板书设计
围绕着诗歌体制问题
四次大规模的理论讨论与创作实验
20年代 –关于格律诗
30年代-关于大众化
40年代-关于民族形式
50年代-关于新格律诗体
课件18张PPT。课文导入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这是闻一多的《死水》,这是一首新诗,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有什么关系呢?背景介绍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应运而生。整体感知
对新诗,学生并不太陌生;但对新诗的理性认识,绝大多数学生是缺乏的。学习本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不同类型的新诗,提高新诗欣赏水平。词语(一)
范式 契合 凝聚 积淀 结晶 延伸
断裂 错位 汇融 质疑 束缚 欢愉 困扰
先天不足 不容置疑 风靡一时 货真价实
无的放矢 灿若群星 一统天下 为人诟病词语(二)
把捉 抟造 启迪 侵蚀 衷情 交融
泛滥 畸形 呆滞 愚劣 昭示 雕琢
熟视 热衷 粗糙 简陋
削足适履 名噪一时
一脉相承 涂脂抹粉一般特殊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以其特定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契合
作为一种审美范式,古老的诗歌往往是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凝聚
那么,新诗是否完成了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契合呢?
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中国诗歌的基本规律:体制起自民间,兴于文士,最后成为一种主要审美范式。
新诗是个例外。
新诗诞生不是本体演进,而是文学革命的结果。它不是古典诗歌的自然延伸,而是受西方诗歌影响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
新诗不是由民间到文士,而是由知识分子率先发起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诗歌体制。
先天不足?新诗创生期特点:
源头—外国诗
自由体
白话诗
代表人物:胡适、郭沫若、刘半农、刘大白
开另一种选择四次大规模的理论讨论与创作实验
围绕着诗歌体制问题20年代 –关于格律诗
30年代-关于大众化
40年代-关于民族形式
50年代-关于新格律诗体
体会下列比喻句的含义,用平实的话表达出来
(1)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镣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它的思维依然在古典或民间的花园散步
(2)仅仅是“旧瓶装新酒”而已
比较聪明一点的人选择较合脚的鞋子,智者却为自己制最合自己脚的鞋子。全文小结
本课是在本单元其他课文已讲授的基础上,遵循的是由特殊到普遍的原则。也可以先讲这一课,将文章的精神渗入其他几篇课文的学习中,遵循由普遍到特殊的原则。 刘半农《十四行集》之二十
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在我们梦里是这般真切,不管是亲密的还是陌生:是我自己的生命的分裂, 可是融合了许多的生命,在融合后开了花,结了果?谁能把自己的生命把定对着这茫茫如水的夜色,谁能让他的语声和面容只在些亲密的梦里萦回?我们不知已经有多少回 被映在一个辽远的天空,给船夫或沙漠里的行人添了些新鲜的梦的养分。郑敏《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郑敏《金黄的稻束》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新诗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新诗六首》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课外拓展文章
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边界望乡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出汗
望眼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 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也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 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郑敏《金黄的稻束》
疲倦而静默的母爱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1943年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镜中
张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涩。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痖弦:红玉米
红玉米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吹着那串红玉米
它就在屋檐下
挂着
好像整个北方
整个北方的忧郁
都挂在那儿
犹似一些逃学的下午
雪使私塾先生的戒尺冷了
表姊的驴儿就拴在桑树下面
犹似唢呐吹起
道士们喃喃着
祖父的亡灵到京城去还没有回来
犹似叫哥哥的葫芦儿藏在棉袍里
一点点凄凉,一点点温暖
以及铜环滚过岗子
遥见外婆家的荞麦田
便哭了
就是那种红玉米
挂着,久久地
在屋檐底下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你们永不懂得
那样的红玉米
它挂在那儿的姿态
和它的颜色
我底南方出生的女儿也不懂得
凡尔哈仑也不懂得
犹似现在
我已老迈
在记忆的屋檐下
红玉米挂着
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
红玉米挂着
1957年12月19日
《新诗百年,自由的灵魂不死》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课外拓展文章
一九一七年二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两只蝴蝶》,与此同时,刘半农、沈伊默、周作人等亦有白话诗在《新青年》发表,不久之后,胡适再次发表诗歌改革理论文章《论新诗》,并出版了第一部个人白话诗集《尝试集》。这一系列的现象,被称为“诗界革命”,同时也被认为是新诗的开端。
到二零一七年,中国新诗已经走过百年,百年之中,多少风云人物、多少璀璨诗篇,在历史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但同时,诗歌也从文学最重要的体裁,渐渐变得边缘。
诗歌,从打破束缚开始
百年新诗的历程中,胡适并非开风气之先的人,早在胡适之前,黄宗宪、梁启超等人就已经开始主张和呼吁诗歌的革命,著名学者、中国现代诗歌研究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说:“胡适发表《论新诗》,出版《尝试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打开新诗的局面,因此他被视为推动新诗出现的标志性人物,这是有道理的,但其实,新诗的出现在此之前,已经有了根源和征兆”。
甚至“诗界革命”这个词汇也并非从胡适开始,早在1899年,梁启超即提出“诗界革命”的命题,并提出“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诗歌主张。1902年,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再次修正“诗界革命”的含义,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
吴思敬说,“梁启超的主张,和之前黄遵宪等人的新诗实践一脉相承,同时又总结他们在新诗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黄遵宪是清末著名的诗人,也是诗界革命最早的提倡者之一,著名的“我手写我口”即出自黄遵宪的诗中。黄遵宪提倡不受古文束缚,以口语入诗,“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他认为古代的诗歌亦是平常口语,只是时间让它变得古拙难懂,今天的口语,五千年后谁说不会成为难懂的古文呢?黄遵宪的这一主张受到康有为、丘逢甲等许多当时名士所赞同和支持。吴思敬说:“在当时那个现代化已经敲开中国的大门的时候,黄、梁等人,已经意识到旧体诗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了,需要一种打破传统束缚的新的文化,使中国人的精神有破茧重生的力量。黄遵宪是形式革命的代表人物,而梁启超更重视精神的变革,主张革其精神,而非形式。”
新生,背后是人的觉醒
尽管“诗界革命”早已开始,但真正完成,却在五四运动以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诗歌的变革也真正有了实现的基础。吴思敬说:“诗界革命的实现,有两个基础,一个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皇权制度,把人从皇权时代的思想教条中解放出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另外一个是国外自由诗论的进入,惠特曼等一大批现代诗人的作品流入中国,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尤其是胡适他们这些年轻的留学生,在国外直接接触自由诗体,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诗歌新视界。”
皇权崩溃,皇权制度下的诗教传统也随之崩溃,再加上外来诗论的影响,新诗的诞生已经万事俱备,吴思敬说,“新诗出现在清末民初,五四时代,绝非偶然。”
新诗的出现是大时代的必然,胡适把文艺的复兴和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认为诗歌的革新,是人性解放的标志。郁达夫也同样指出,五四的成功是个人的发现,诗体的变化,是人的觉醒在文艺理论中的反应,“从前人是为君父为道而存在,现在人为自己存在”。
吴思敬说:“诗歌的变化,恰恰是那个时代社会变化的体现,胡适谈的是诗,出发点却是人,打破了旧诗体的束缚,其实是为了打破精神的束缚。今天看来,胡适的诗不能说达到了多高的水平,不见得就是伟大的作品,但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正如我们谈论胡适他们的新诗,未必有多高的艺术水平,但却不能否认,新诗诞生的背后,正是人性解放的渴望和努力。”
现实,无法回避的联系
诗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文学体裁中最重要的一个,同时更是传统教化的承载者,即“诗教”传统。而新诗的出现,却并没有完全改变这样的局面。
新诗又被称为自由诗,新诗的起源和发展,也和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人性的解放、精神的自由有关,胡适的新诗主张思想解放,艾青则清楚明白地指出,“诗和自由是生命中最可宝贵的”“诗的声音即自由的声音”,吴思敬说,“那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出于诗的自由本质的理解,选择了自由诗,也表明了诗人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不过,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时代里,谁又是真正自由的呢?“新诗一开始,就和那个救亡图存的特殊时代有割不断的联系”,吴思敬说。
军阀混战、列强入侵,中国近代史中,始终伴随着救亡图存的主题,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尤其如此。吴思敬说,“诗人们尽管追求自由诗、追求灵魂的自由,但实际上或自觉或被动地服务于当时的现实、政治。这又和传统的诗教有了某种意义上的相似和联系”。
尽管依然有一些诗人坚持诗歌的纯粹,拒绝诗歌和现实、和政治产生联系,但其实也无非是另外一种政治态度。“战争、救亡对诗歌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它不能成为纯粹的文艺变革,而是和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坚持自由、审美独立的诗歌,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影响,被遮蔽的独立性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时期,民族危亡的关头,救亡图存不仅是所有中国人的责任,也是诗歌的责任,“当时包括一直坚持诗歌的独立性的,也提出诗歌要向现实靠拢,比如著名现代派诗人徐迟,提出‘放逐抒情’。”
特殊的时代中,救亡的命题下,诗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吴思敬说,“诗人们不约而同地强调诗歌的实际效用,打击敌人、教育人民,唤起人民自信自强的精神。这是诗歌在那个时代的使命,也是诗人们理想和责任的体现”。
不过,现实对诗歌强大的干预力量,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依旧顺延而来。吴思敬说,“战争时代出现和强化的诗歌为现实服务的特征,顺延到了1917年文学时期以及后来的文革时期。这使得长期以来,诗歌中个人缺失,诗人缺乏表现世界、表现人的内心的丰富手段。甚至一度出现浮夸、假大空等现象。这是一个沉重的历史教训。当然,也一直有一些人坚持发出内心真实的声音,但毕竟太少了。”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吴思敬说,“从噩梦中醒来的人们,对前一时期的那些浮夸、假大空、伪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进行反思。强调诗人要说真话,要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这其实也是五四以来新诗的自由传统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