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课件+教案+练习+拓展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课《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课件+教案+练习+拓展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8 14:32:04

文档简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同步练习

一、给下边加点字注音。
?艾(?)青???嘶(?)哑(??)??姹(?)紫嫣(??)红????蔷(?)薇
二、下列词语没错别字的一项是(???)。
A.嘶哑??喉咙??急怒??腐烂
B.黎明??温柔??深沉??敦厚
C.激流??契机??汹拥??神奇
D.复新??悲愤??象征??挚爱
三、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②.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③.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④.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四.阅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完成下面问题。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从意象和表现手法方面分析,诗歌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
3、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五.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2、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参考答案
ài sī yǎ chà yān qiáng
二、B
三、①声音沙哑 ②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③激动愤怒 ④深厚执着
四.1.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1)以风、雪等自然意象渲染氛围,苍茫而悲凉。 (2)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突出民族苦难之重:无家可归的北方农夫,我,失去了家庭和丈夫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 (3)象征、比喻、反复咏叹、叙述、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3.“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诗人把自己的苦难和广大农民还有祖国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对祖国的苦难抒写得更加深刻而真切。 4.诗人希望自己的诗句能给苦难的祖国带来温暖,表达了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意对即可)
五.1.B 2.A。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第十一课。《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艾青发表于1937年12月28日的诗歌,最初刊登在《北方》。20世纪三十年代,艾青离开浙江老家前往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都市武汉,却没有看到全民积极组织抗战的景象,而到处是无家可归的难民和流浪者,于是于深夜在武昌的一间阴冷的屋内写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赏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雪、风等意象。
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3、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朗诵、感知和体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教学重点】
?赏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雪、风等意象。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导入新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艾青《我爱这土地》
今天学习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抗战胜利后,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建国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1957年被错划右派,1959年到新疆石河子垦区劳动。1979年平反。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旷野》《北方》《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1937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侵华的魔爪正伸向中国内地;国民党反动派不想着全力抗日,而是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着 中国的正义人士。诗人怀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来到当时有“抗战中心”之称的武汉,却发现报国无门!权贵们依旧作威作福,而自己的同胞却苟延残喘!他深切地感悟到我们这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战争中所承受的机其深重的灾难,而神州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经历极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这首诗。
三.朗读指导
反复朗诵,体验情感
1 、教师示范朗诵
2 、学生反复朗诵
3 、欣赏朗诵小组的配乐朗诵 四、整体感知
四、整体感知
全诗通过描写大雪飞扬下赶着马车的农夫、坐在乌篷船中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以及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等一幅幅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活画面,构成了一种摧人心碎的悲剧场景,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五、研读赏析
生字词:
絮聒 xù guō 后裔yì
垢面 gòu 蓬发péng
暴戾 lì 蜷伏quán
啮啃 nièkěn 饥馑jǐn
憔悴qiáocuì 颤抖chàn 颤栗zhàn 乞援qǐyuán
1.这首诗中有几个画面?各自蕴涵着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勾勒了三幅饥馑流亡图。
第一幅生活画面,表现了“中国的农夫”在寒冷岁月中的艰苦跋涉,而自己也被“苦难的浪涛”所吞没而又卷起的困厄。在那样的年代,无论农民、青年和知识分子,都不可能有好的命运。人们只能在寒冷中艰难地忍受生活的折磨,等待着难以预料的明天。
第二幅画面,诗人把笔触指向了女性的悲惨遭遇,“蓬发垢面的少妇”“垂着头”坐在“破烂的乌篷船里”,“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第三幅画面刻画了拥挤在绝望的污巷里的垦殖者,他们人遭凌辱,土地受蹂躏。
这三幅画面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是苦难的人民的化身,既有现实性,又有典型性。
2、找出诗中的人物形象。
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
3、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北方农夫:大雪、丛林、赶马车、戴着皮帽、冒着大雪、刻满皱纹、痛苦、憔悴 ——无可去之处
南方少妇:雪夜、河流、破烂的乌篷船、垂着头、蓬发垢面、充满恐怖的眼神、受尽侮辱、家毁夫亡——无安身之所
无数母亲:寒冷的雪夜、破屋、蜷伏、异邦人、无助、绝望 ——无归宿之地
无数垦殖者:雪夜、草原、失去家畜、失去田地、拥挤在污巷、绝望、饥馑、颤抖——无生存之根
4、作者为何要描写这四个人物形象?
诗人选择的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有北有南,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个体有群体。诗人通过描绘这些人物形象来写当时广大人民的苦难。由于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他们无可去之处,无安身之所,无归宿之地,无生存之根,他们境遇悲凉凄楚,是当时广大苦难人民的缩影,也正是他们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苦难。
5、这些人物形象生存中国是怎样的中国?诗人怎样描绘的?(分析意象雪、风)
当时的中华大地处于日寇铁蹄的践踏之下,正如“雪落在中国的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也是对当时中华大地惨遭战乱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
6、“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一“主旋律”诗句反复出现,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从情感表达与篇章结构两个角度)
从情感表达上,这两句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从篇章结构上这两句是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如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本文写作特点
1.散文化的语言
艾青的诗歌语言不是简单的情绪的外化,而是与内在生命不可分割的,它整体地形成了诗的有声有色有形的搏动着的生命体。许多评论者评述这首诗时说它具有散文美,这正说明了它的平实自然的艺术特色。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而所谓散文美,也正说明诗歌语言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它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阔的感觉。这也正是诗的大气之所在。
2.可感可触的意象
艾青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人民、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全文小结
诗人以“雪夜”为背景,以人民受难图为全景,以满腔的忧郁、悲愤、哀伤和对祖国无限的赤诚和与忠诚为线索,真切地再现了当时中国人民所遭受的非人的折磨、伤害,再现了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尽管有忧郁、有悲哀,却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艾青的忧郁与悲哀,是与时代的风云紧密联系的,同人民的感情血肉相连的,所以诗歌读来才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
知识积累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穆旦??              ??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风扫着北方的平原,北方的田野是枯干的,大麦和谷子已经推进了村庄,岁月尽竭了,牲口憩息了,村外的小河冻结了,在古老的路上,在田野的纵横里闪着一盏灯光,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他想什么?他做什么???   在这亲切的,为吱哑的轮子压死的路上。??              ??   风向东吹,风向南吹,风在低矮的小街上旋转,木格的窗纸堆着沙土,我们在泥草的屋顶下安眠,谁家的儿郎吓哭了,哇——呜——呜——从屋顶传过屋顶,他就要长大了渐渐和我们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从屋顶传过屋顶,风这样大岁月这样悠久,我们不能够听见,我们不能够听见。??             ??   火熄了么?红的炭火拨灭了么?一个声音说,我们的祖先是已经睡了,睡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所有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只剩下了灰烬的遗留,在我们没有安慰的梦里,在他们走来又走去以后,在门口,那些用旧了的镰刀,锄头,牛轭,石磨,大车,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八、布置作业
仿照《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任意一节,以“和平”为主题,用描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一节诗歌。
板书设计
雪 (草原上)农夫 冒雪赶车——颠沛流离 风
(篷船里)少妇 蓬头垢面——家毁人凌
寒冷 (寒夜中)母亲 蜷伏茫然——恐惧无依 封锁
(乌巷里)垦殖者饥馑乞援——挣扎绝望
悲哀愤懑 忧国忧民
课件20张PPT。课文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艾青《我爱这土地》
今天学习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抗战胜利后,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建国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1957年被错划右派,1959年到新疆石河子垦区劳动。1979年平反。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1937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侵华的魔爪正伸向中国内地;国民党反动派不想着全力抗日,而是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着 中国的正义人士。诗人怀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来到当时有“抗战中心”之称的武汉,却发现报国无门!权贵们依旧作威作福,而自己的同胞却苟延残喘!他深切地感悟到我们这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战争中所承受的机其深重的灾难,而神州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经历极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这首诗。整体感知
全诗通过描写大雪飞扬下赶着马车的农夫、坐在乌篷船中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以及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等一幅幅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活画面,构成了一种摧人心碎的悲剧场景,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课文研习絮聒 xù guō 后裔yì
垢面 gòu 蓬发péng
暴戾 lì 蜷伏quán
啮啃 nièkěn 饥馑jǐn
憔悴qiáocuì 颤抖chàn 颤栗zhàn 乞援qǐyuán
1.这首诗中有几个画面?各自蕴涵着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2、找出诗中的人物形象。
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
3、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北方农夫:大雪、丛林、赶马车、戴着皮帽、冒着大雪、刻满皱纹、痛苦、憔悴 ——无可去之处
南方少妇:雪夜、河流、破烂的乌篷船、垂着头、蓬发垢面、充满恐怖的眼神、受尽侮辱、家毁夫亡——无安身之所
无数母亲:寒冷的雪夜、破屋、蜷伏、异邦人、无助、绝望 ——无归宿之地
无数垦殖者:雪夜、草原、失去家畜、失去田地、拥挤在污巷、绝望、饥馑、颤抖——无生存之根
4、作者为何要描写这四个人物形象?
诗人选择的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有北有南,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个体有群体。诗人通过描绘这些人物形象来写当时广大人民的苦难。由于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他们无可去之处,无安身之所,无归宿之地,无生存之根,他们境遇悲凉凄楚,是当时广大苦难人民的缩影,也正是他们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苦难。5、这些人物形象生存中国是怎样的中国?诗人怎样描绘的?(分析意象雪、风)
当时的中华大地处于日寇铁蹄的践踏之下,正如“雪落在中国的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也是对当时中华大地惨遭战乱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6、“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一“主旋律”诗句反复出现,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从情感表达上,这两句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
从篇章结构上,这两句是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如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诗歌中反复的作用
反复是用同一的语句,一再表现强烈的情思。简言之,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情感、突出某个重点,特意地重复某一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格。
作用或效果:反复的主要功能是渲染气氛,强调句意。如果是间隔反复,还可以起到线索作用,使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合作探究本文写作特点
1.散文化的语言
艾青的诗歌语言不是简单的情绪的外化,而是与内在生命不可分割的,它整体地形成了诗的有声有色有形的搏动着的生命体。许多评论者评述这首诗时说它具有散文美,这正说明了它的平实自然的艺术特色。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而所谓散文美,也正说明诗歌语言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它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阔的感觉。这也正是诗的大气之所在。本文写作特点
2.可感可触的意象
艾青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人民、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全文小结
诗人以“雪夜”为背景,以人民受难图为全景,以满腔的忧郁、悲愤、哀伤和对祖国无限的赤诚和与忠诚为线索,真切地再现了当时中国人民所遭受的非人的折磨、伤害,再现了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尽管有忧郁、有悲哀,却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艾青的忧郁与悲哀,是与时代的风云紧密联系的,同人民的感情血肉相连的,所以诗歌读来才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穆旦??              ??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风扫着北方的平原,北方的田野是枯干的,大麦和谷子已经推进了村庄,岁月尽竭了,牲口憩息了,村外的小河冻结了,在古老的路上,在田野的纵横里闪着一盏灯光,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他想什么?他做什么???
  在这亲切的,为吱哑的轮子压死的路上。??              ??
  风向东吹,风向南吹,风在低矮的小街上旋转,木格的窗纸堆着沙土,我们在泥草的屋顶下安眠,谁家的儿郎吓哭了,哇——呜——呜——从屋顶传过屋顶,他就要长大了渐渐和我们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从屋顶传过屋顶,风这样大岁月这样悠久,我们不能够听见,我们不能够听见。??             
   知识积累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穆旦??              ??             
  火熄了么?红的炭火拨灭了么?一个声音说,我们的祖先是已经睡了,睡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所有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只剩下了灰烬的遗留,在我们没有安慰的梦里,在他们走来又走去以后,在门口,那些用旧了的镰刀,锄头,牛轭,石磨,大车,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布置作业
仿照《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任意一节,以“和平”为主题,用描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一节诗歌。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