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诗二首《饮酒》 课件+教案+练习+拓展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八课诗二首《饮酒》 课件+教案+练习+拓展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9 10:21:12

文档简介

《饮酒》同步练习

一.读诗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建造) 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 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 飞鸟相与还(结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 欲辨已忘言(辨别)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4、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5、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7、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二.情景默写。
1.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 。
2.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 。
3.寓情于景,道出了诗人隐居后欣慰之情的句子是: , 。
4.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填原文)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5.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 , 。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观念: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种西方所主导的观念,不仅在西方社会发展,而且慢慢传染到全世界。这种观点至少有三个特点: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漠视与自然的和谐,还漠视与其他社会、其他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我限,这是最大的错误。工业革命只是这些观念比较特别的发展,而这些观念是来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基已基本为不同的原则所支配。”所谓不同的原则,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连续性的宇宙观和断裂性的宇宙观。他还说:“中国文明社会是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而是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他认为,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理念,叫做“延续”或“连续”;以苏末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从新石器时入金属石器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裂”的理念。
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夏朝转入商朝开始利用青铜器的时候。商朝的青铜器都是用来作为礼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弋”等等;而商朝所用的农器是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和骨头。但苏末不同,它的青铜器最早是用来种植小麦,用青铜刀来收割成熟的麦穗。从新石器进入青铜器时代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跟前面关系的断裂。西方学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有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我们当然知道用青铜器来生产更有效,生产更多,但多不一定好。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希望跟自然和谐,互相尊重;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连续的,这一点从那时候开始就是我们整个宇宙观念的基本原则。
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从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后来的封建时代,我们都是以氏族、宗教的团体,而以地缘的团体来代替。因此,在人际关系上,我们延续了宗教关系,而苏末断裂了,代之以地缘关系。其他,如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差别都是如此。 ?????????????????????????????(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二期) 1.对“多不一定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技术革命的结果,因此“多”不利于社会文明产生。 ?B.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当时社会还没有这样的商业贸易需要,因此没有“多”的必要。 ?C.“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度集中,不符合中国文明社会产生的要求。 ?D.“多”会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种不尊重自然的做法会影响人类的永续发展。 2.对“延续”这一中国文化的理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续”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人与自然,与其他人,与整个宇宙是连成一体的。 ?B.“延续”即保持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因此商朝所用的农具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跟骨头。 ?C.“延续”是一种连续性的宇宙观,意味着应该维持和谐、平衡的关系。 ?D.“延续”这一中国的文化现象从文明初始阶段就已经形成,它体现在生产工具、人际关系、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方面。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促使工业革命的产生,推进了西方文化理念的发展。 ?B.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是现代社会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它影响全世界。 ?C.西方文明较之中国文明,就其特点看,更多地包含着一些错误的理念。 ?D.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不仅影响着西方社会,也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影响。 4.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续与断裂是中西文明理念的差异之所在,这两种文化是可以互补的。 ?B.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不是后期才产生的,而是从文明一开始出现就形成了。 ?C.人类文化造成今天这样的环境变迁,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引以为戒。 ?D.作者对工业革命导致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宗室遗老,今欲遣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虞自出祖①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
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畴常忿乌桓昔多贼杀其郡冠盖②,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乌桓,畴献掩其不备之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 (《三国志?魏书十一》) [注]①祖:设宴送别。   ②冠盖:官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高其义 ????????? 高:赞赏,认为……高???? ? ?B.直趣朔方,循间径去 ???? 趣:通“趋”,奔向。 ?C.购求获畴 ????????????? 购:购买????????? ? ?D.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 夺:强行改变? 2.下面的材料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畴“义”的一组是(??? ) ?①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 ?④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 ?⑤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 ?⑥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畴奉命出使,不事排场,轻装简从,避开大道,绕小路而行,顺利到达长安, 完成了使命。 B.朝廷封官,田畴固辞不受,三府征召,田畴也予以拒绝,这表现了田畴的政治远 见:他已看出这个朝廷寿命不会太长了。 C.田畴率众入山,一方面是为避开公孙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蓄力量,为刘虞报 仇。他在徐无山中表现出很高的管理才能。 D.袁绍父子给田畴官做,他一律加以拒绝;而曹操北征乌桓,田畴主动出谋划策, 其目的是借助曹操的力量报他欲报之仇。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今欲遣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 ? 
                                        ? (2)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                                  (3)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 ???????????? 第Ⅱ卷 五.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一.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
2.B
3.A
4.B
5.B
6.C
7.B
二.1.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寓情于景,道出了诗人隐居后欣慰之情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心远地自偏 ”(填原文)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5.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1.D(A、B、C三项的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2.B(“延续”并不是要保持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 3.D(A错在“促使工业革命的产生”; B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C两种理念只是不同,原文没有说谁对谁错。)? 4.C(人类文化造成今天这样的环境变迁,是与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的。) 四.文言文阅读 1.C(购,不是一般的“购买”,而是“悬赏征求”) 2.C(①表现田畴的心计,与“义”无关。⑤表现的是田畴的政治才能,也与“义”无关。其他3项都表现了田畴的“义”:②不就三府之“辟”是为了回报刘虞;③谒祭刘虞之墓,表现了不畏公孙瓒之权势而一心向刘之情义;④与众人盟,是为了给刘虞报仇;⑥吊祭袁尚,是违了曹操之命的,而之所以冒死吊祭,仅仅是因为袁尚曾经想征他为官,这是典型的“义”举) 4.B(拒绝征召,并非是出于“政治远见”) 5.(1)现在(我)想派使者(去朝见皇帝),以表达我(对朝廷)的节操,可怎样才能找到出使不辱使命的人呢?(“展效”,译为“表达”;“辱命”,译为“辱使命”;“安得……乎?”,译为“怎么(哪里)能够得到……呢?”) ? (2)选取一处幽深险要而又平坦的地方居住下来,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营”,译为“选取”,译为“谋求”、“寻找”、“建造”亦可;“躬耕”,译为“亲自耕种”;“以”,译为“来”。) (3)田畴因为曾经被袁尚征召(而感恩),(听到袁尚的死讯),就前往吊唁祭奠。(“为……所……”,译为“被”,译为“受到(袁尚的征召)”亦可;“辟”,译为“征召”;“乃”,译为“于是”、“就”。) 五.古诗文鉴赏 (1)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思想感情基调。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诗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 ?? (2)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景物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是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材第五单元十八课。本书第五单元是一个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单元。《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理解文意,能够背诵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导入新课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1.作者简介:
陶渊明( 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浮阳柴桑(今江西龙江)人。青壮年时,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任江州家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此外,陶渊明有部分诗文,抒发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愤世嫉俗之情。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四、整体感知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五、研读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2.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
3.“问君何能尔”的“尔”指代什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喧”。
4.“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能否将“见”改为“望”?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5.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的关键词是哪两个字上?
“心远”。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全文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知识积累:
陶渊明的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五》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田园居》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五》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十》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课件21张PPT。课文导入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
早上,雾色渐渐散去。
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
他便是陶渊明。作者介绍陶渊明( 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浮阳柴桑(今江西龙江)人。青壮年时,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任江州家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此外,陶渊明有部分诗文,抒发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愤世嫉俗之情。有《陶渊明集》。背景介绍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课文研习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译文 :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整体感知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后六句为第二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2.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
3.“问君何能尔”的“尔”指代什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喧”。
4.“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能否将“见”改为“望”?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5.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的关键词是哪两个字上?
“心远”。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6.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全文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知识积累 陶渊明的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五》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田园居》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五》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十》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老陶的桃花源》
《饮酒》课外拓展文章
斗胆称陶渊明为老陶,是觉得他还没死,时常一付高人的样子,闪在我的眼前。
初识陶渊明,是在少年的时候,知道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心里便佩服得不得了,觉得他实在够骨气。想自己若是和他同个时代的人,必定会不远千里地去拜访他老人家,喝杯把酒,摸摸他老人家的骨头。再识他老人家,则是读函授大专的时候,一位姓罗的老师跟我们上古典文学课,当讲到《桃花源记》,罗老师站在讲台上,身子飘飘然的,像是喝了很多酒,眯着双眼,旁若无人,如进入了人间仙境似的,顾自摇头晃脑地念着《桃花源记》。桃花源的花,仿佛在他身上飘出了花香;桃花源的水,分明从他的眼里流淌出洁白……念罢,他像品着千年的陈酒,啧啧嘴,情不自禁道:“啊,美哉,桃花源。”
看罗老师如此忘情,我并没跟着忘乎所以,加上自己当时也发表了些诗,发表了些小说、散文,跟一些文学青年没什么两样,好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似的,心里狂得很,想他陶渊明不就是一篇《桃药源记》么?也值得那般佩服得五体投地?再者,当时读书只是为了混个文凭而已,并没多读他的其他诗作。考完试之后,连他的桃花源也抛到脑后去了。
及至多读了他的一些诗作,方知他老陶也是一个目高志远的人,颇有雄心壮志,很想干出一番事业。他的“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就道出了他欲“大济于沧生”的宏大理想。二十九岁那年,大概他认为自己饱读经书了,可以出门去讲政治了,便到江州担任祭酒(掌管教化的官),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可教育了没多久,他就教不下去了。也许他发现,教好一个人懂点文墨容易,但若想教到别人灵魂纯洁、品格高尚,就难于上青天。因为官场的腐败,社会的污浊,制度的落后,早已侵蚀了人们的心灵,扭曲了本是善良人的人性。
于是,教育局长他不当了,他便跑到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方军阀去当幕僚,希望做个纯粹的军师,以保持心灵的纯洁。可腐败的政治,总是无处不入的,即使是纪律严明的军队,一样充满着官场那种尔虞我诈、相互倾扎的污七八糟的东西,并非一块净土。因此,他每次任职不久,都失望地回家闲居。四十一岁那年,当他被任命为彭泽县令,心里很高兴,想这下可以大展身手了,想必还作过“仰天长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之类的诗。然而,等他高高兴兴去上任,首先教他上的第一堂官课,便是要对上级卑躬屈膝、阿腴奉承、溜须拍马、孝敬好处,像条狗一样,只有听话的份儿,而没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更别想大展身手。因为一旦身手展开,必定就有功高盖主之嫌,谁能容忍得了?不百般倾扎你还行?“大济于沧生”,不过是文化人的一个梦而已。在那黑暗的官场,谁容你去“大济”?归家去吧。
只做了八十一天的彭泽县令,他老陶又不干了。史书载他是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是不肯为了当官,而扭曲自己高洁的灵魂。他这壮举,颇得文化人的赞赏。却是见利忘义的人所不屑的。他们认为,他老陶这样做,实在傻得很。因为整个官场都腐败,大家都污浊,你何必清高?清高值几个钱?能跟县令这个官相比的么?什么气不可以生,怎么偏跟官帽这么好的东西过不去?傻,实在是太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不难想象,当时肯定也有不少人劝过他的。甚至会对他说,做人嘛,就得外圆内刚,表面上对你屈膝弯腰,内心不弯,不就行了,不一样保持自己的东西了?人,是多重性格的,何必爱了纯洁,就丢了其他……
他不听,他这次是看透了,执意不再踏入官场一步了。在辞官之前,他已写下《感士不遇赋》,直斥反动的统治就像布下的天罗地网,弄得鱼骇鸟惊,人人自危;而官场的道德败坏,虚伪之风盛行,不但人才受到压抑,即使是很纯洁的人,只要身陷其中,就像掉进了大染缸,谁也别想再清白了。
回到乡下的家,面对纯朴的农人,面对美丽的自然山水,他的心情无比欢欣。没多久就写下《归园田居五首》,描摹了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了躬耕生活的田园风光。并把自己形容“久在樊笼里”的鸟,“复得返自然”,才重获生命的自由。尽管农家的生活清苦,他也毫不畏惧,从没后悔自己当初的辞官。倒是,他的心境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个人诗意,渐渐转向更宽更广的境界。就像十月怀胎一样,当他老人家到了晚年,也就是归田快二十年之后吧,《桃花源记》终于从他的笔下流淌出来了。
桃花源,是他心中的一个幸福美好的理想社会。在这个桃花源中,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家家富足,生活安定愉快,民风淳厚朴实。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让人如入仙境;他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又是那样的让人感到诗情画意,实实在在……
无疑,以今天的目光来看,他的桃花源并不算什么,问题是,他是第一个说出“桃花源很美”的人。正如人们常说的,第一个说“花美”的人,是诗人;第二个跟着说的则是俗人;第三个再跟着说,那就是贱人了。
而且,纵观他的一生,他都保持着灵魂的纯洁,品格的高尚,他的每一只字,每一行诗,都是从纯洁的心灵自然流淌出来的,毫不做作,也不矫情,更不会虚情假意,像个伪道学。人们常说的人文精神,其实就是他这种生命精神。因为,一个人保持一时的纯洁容易,但一生如一地纯洁依然,就难之又难。况且,他的纯洁,并非仅仅是洁身自好,而是升华到更宽更广的境界,就像桃花源一样美丽着人间。
面对黑暗、污浊的社会,不少人已经同流合污,举手投降,成为污浊的一部分。他老人家矗立不倒,这精神力量,是何等的巨大。无须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他老人家这样的硬骨头,以自己的灵魂亮作世人心中的灯,世人不知还有什么希望可言。试看看,整个晋朝,能让后人记着的,除了他老人家的桃花源,还有什么?
不由想,难怪我的老师对他老人家的桃花源是那样的着迷,因为一个人的纯洁、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美丽,其价值早已超越一个黑暗腐败的朝代。为此,我忍不住对他老人家道:“想你一个瘦老头/手轻抬就把一个皇朝抛在脑后/那力/何等千钧//采菊东篱下/只求清清白白过日子/伴朵黄菊/立千年月影//你明知这世界容不下桃花源/偏把杯酒/娓娓向世人道来/让目光越过宫墙/天涯海角去找//皇土之下能长什么/只一条仕途/心都挤歪了/早已五谷不分/哪还见得着南山//悠然品味着清苦/你才活得悠然/卧在月光上面日行八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