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诗二首《咏史》 课件+教案+练习+拓展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八课诗二首《咏史》 课件+教案+练习+拓展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9 10:22:58

文档简介

《咏史》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答题。
咏史(其二)
(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自首不见招。
注:①金张,指金日磾和张汤两家族,是汉代两大权贵。②七叶,七代。珥,插。汉貂,汉代侍中官冠旁插貂尾为饰。③冯公,指冯唐。
1.这首诗借“咏史”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一层。请简要分析诗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诗歌阅读
咏史
左思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了荆轲在燕市畅饮高歌,表现出他出身贫贱、有大志向却郁郁不得志的境况。
B.“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写出了荆轲“无壮士节”,只是逞匹夫之勇,这是作者对荆轲行为的一种否定,认为他逆历史潮流而行是不值得大加赞赏的。
C.“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写出了荆轲以一己之勇力对抗雄霸天下的强秦,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同他相比,世间那些只知功名利禄的豪门大族是不值得一提的。
D.作者认为,做高官、享厚禄的人自认为是高贵的,而平民百姓自己觉得低贱,其实这种观点是有失公允的。
2.“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这几句诗反映出荆轲怎样的性格?
3.“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四.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欢,汗水浸湿了她们的衣衫。
B.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
C.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D.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五.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
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⑥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A.⑤②①④⑥③ B.③④①⑤②⑥
C.③⑤①④②⑥ D.③⑤②①④⑥
参考答案
一.1.答案:揭示了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2第一层以比兴起笔,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形象化地引领全诗;第二层是全诗的核心,直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由来非一朝”;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两个事例正反对比,具体说明上面现象的存在,并批判它的不合理性。
二.1.B。荆轲虽然勇敢,他毕竟是受人好处、替人卖命、供人驱遣的一介刺客,所以左思认为他在气节上还不够一个壮士的称号,但左思还是重在赞扬荆轲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高尚品格,这些在下面的诗句中表现得更充分。
2.他在“燕市”(指燕都的市井)“酒酣”(指酒饮到畅快之时)后“气益震”(豪气更加充溢),和高渐离一唱一和着“哀歌”(悲壮动人的歌曲,悲慨长歌),“谓若傍无人”,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这四句描写反映了荆轲豪放不羁的性格。
3.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力拔流俗、疾恶如仇,他认为上层统治者虽然出身高贵,却犹如尘埃一样不值一钱;平民百姓出身贫贱,但他们却拥有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侠肝义胆,在作者看来犹如千钧一样有分量。
三.答案为C。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也说实至名随。A项是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唱等)。B项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D项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四.C A项谓语动词“再现”后缺宾语,应在句末补上“的情景”;B项“有违公众意志”或“损害公众利益”; C项没有语病;D项“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改为“ 得到了学校许多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
五.C(先提出观点,从而引出阐述的对象“默契”;然后按先总后分的顺序介绍“默契”的特点。注意分析各句间的逻辑关系,并学会抓取关键词。)
《咏史》教学设计
《咏史》是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第十八课。《咏史·郁郁涧底松》,西晋诗人左思的一首五言诗。“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整首诗形象鲜明,表现含蓄,其内涵十分丰富。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诗的意境,以及意境与作者的阅历、情趣、心境的关系。
2、通过阅读、比较、分析,了解意与境二者的关系。
3、把握松意象在古诗文中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比较、分析,了解意与境二者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情与景关系,掌握作者的言外之意(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对比、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诗中用典的作用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导入新课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
洛阳纸贵,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1.作者简介:
左思(约250~305),字泰冲 ,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另外,其《咏史诗》、《娇女诗》也很有名。其诗文语言质朴凝练。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2.写作背景:
西晋时,士族把持朝政,选官依门第而不依才德,庶族寒士很难进入政权中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门阀制度森严。出身寒微的人,尽管才能出众也只好屈居下位;而士族子弟,不管才能如何低劣,只要赁借着祖宗和老子的权势,都可以获得高官厚禄。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咏史·郁郁涧底松》,西晋诗人左思的一首五言诗。“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整首诗形象鲜明,表现含蓄,其内涵十分丰富。
五、研读赏析
咏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
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
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
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
1.这首诗一开头描绘了一幅自然界中的画面,这些景物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含义?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这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对比:(对比和类比:不同的事物为对比,相同、类似的事物为类比)
“郁郁”和“离离”的对比,一个是生命力茂盛的样子,一个是了无生气、低垂耷拉的样子;
“涧底”和“山上”的对比一个是处于黑漆漆伸手不见五指的谷底深渊,一个是处于明晃晃风景独好的山顶峰巅;
“松”和“苗”的对比:一个是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的松柏,一个是羸弱瘦小稚嫩的树苗
(2)比喻(这几句是不是就是描绘了自然界的景物,有没有深层的含义)
把怀才不遇的寒士比作涧底松;把世代卿相(名动:做卿任相)的士族比作山上苗。
用/以涧底松来比喻怀才不遇的寒士,用/以山上描来比喻凭借门阀制度世代卿相的士族。
2.从诗经六义来看,开头的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比兴手法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
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3.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
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
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
这首诗哪里只是“金张藉旧业”四句用对比手法,通首皆用对比,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4.第三层手法?
对比: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两个事例正反对比,具体说明上面现象的存在,并批判它的不合理性。
用典:金,指金日磾家族;张,指张汤家族;冯公,即冯唐的典故。
5..这首诗借“咏史”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揭示了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6.本诗的写作特色?
对比
比兴
三结合:诗史结合 咏史咏怀结合 古今结合
全文小结
比兴:自然界 比喻、对比

主旨句:社会 对比

过渡句:原因

历史 用典 对比 借代
知识积累
咏贫士七首(其四)陶渊明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 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 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比兴:自然界 比喻、对比

主旨句:社会 对比

过渡句:原因

历史 用典 对比 借代
课件21张PPT。课文导入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 课文导入 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课文导入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
洛阳纸贵,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作者介绍左思(约250~305),字泰冲 ,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另外,其《咏史诗》、《娇女诗》也很有名。其诗文语言质朴凝练。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背景介绍西晋时,士族把持朝政,选官依门第而不依才德,庶族寒士很难进入政权中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门阀制度森严。出身寒微的人,尽管才能出众也只好屈居下位;而士族子弟,不管才能如何低劣,只要赁借着祖宗和老子的权势,都可以获得高官厚禄。课文研习 咏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整体感知
《咏史·郁郁涧底松》,西晋诗人左思的一首五言诗。“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整首诗形象鲜明,表现含蓄,其内涵十分丰富。1.“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
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
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
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
1.这首诗一开头描绘了一幅自然界中的画面,这些景物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含义?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这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对比:(对比和类比:不同的事物为对比,相同、类似的事物为类比)
“郁郁”和“离离”的对比,一个是生命力茂盛的样子,一个是了无生气、低垂耷拉的样子;
“涧底”和“山上”的对比一个是处于黑漆漆伸手不见五指的谷底深渊,一个是处于明晃晃风景独好的山顶峰巅;
“松”和“苗”的对比:一个是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的松柏,一个是羸弱瘦小稚嫩的树苗
1.这首诗一开头描绘了一幅自然界中的画面,这些景物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含义?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这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比喻(这几句是不是就是描绘了自然界的景物,有没有深层的含义)
把怀才不遇的寒士比作涧底松;把世代卿相(名动:做卿任相)的士族比作山上苗。
用/以涧底松来比喻怀才不遇的寒士,用/以山上描来比喻凭借门阀制度世代卿相的士族。
2.从诗经六义来看,开头的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比兴手法
2.“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
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3.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3.“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
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
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
这首诗哪里只是“金张藉旧业”四句用对比手法,通首皆用对比,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4.第三层手法?
对比: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两个事例正反对比,具体说明上面现象的存在,并批判它的不合理性。
用典:金,指金日磾家族;张,指张汤家族;冯公,即冯唐的典故。鞭挞当时极不合理的门阀制度。5..这首诗借“咏史”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揭示了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6.本诗的写作特色?
对比
比兴
三结合:诗史结合 咏史咏怀结合 古今结合
比兴:自然界 比喻、对比

主旨句:社会 对比

过渡句:原因

历史 用典 对比 借代 全文小结知识积累
咏贫士七首(其四)陶渊明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
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
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历史上十大丑才子第九(下·三)之左思篇——才高作赋,洛阳纸贵当时》
《咏史》课外拓展文章
千古素臣垂会绪;
三都丽赋诵清芬。
——佚名撰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醴陵市新阳左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汉代一些研究《春秋》的儒者认为,孔子作《春秋》,立王者之法,有王者之道,但无王者之位,故称“素王”。左丘明作《左传》,阐明《春秋》之法,为素王的辅佐,故称“素臣”。“会绪”,谓统系,世系。下联典指西晋文学家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曾官秘书郎,出身寒微,不善交游。相传他构思十年,门庭、厕所都放着纸笔,偶得一句急忙录下来,写成《三都赋》,豪贵之家竟相传写,一时洛阳纸贵。“清芬”,比喻高洁的德行。
本篇我为大家介绍的 是文章写成后造成洛阳纸贵的人:西晋人左思,史载左思“貌寝,口讷”,就是相貌丑陋,不善言辞的意思。紧接着后面一句是“而辞藻壮丽”就是“但是写的文章却辞藻壮丽”。虽然左姓的起源也较复杂但左姓在百家姓中排名并不靠前,在十国的吴越国某儒生编纂的旧版《百家姓》(指修订后单姓444个、复姓124个)中左姓居第187位,在2007年袁义达、邱家儒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这本书中的姓氏排列是按姓氏人口在全国汉族人口中的多寡排列的)一书中左姓排名第142位,左姓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中的0.086%,大约112万人。历史上首位左姓名人是左丘明(左丘明姓左还是姓丘、姓左丘有争议,本文姑取姓左一说),其次是一位叫左伯桃的人了(左伯桃的事迹可参见冯梦龙著的《喻世明言·第七卷<羊角哀舍命全交>》一文),第三位当然是本篇的主人公左思了,左思面壁十年苦心孤诣构思出《三都赋》,书成之日“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这就好像今日的某条造成轰动效应的新闻日点击量超过几亿次一样,在纸张珍贵、又没有发明出印刷术的晋代这是完全可能的事。如果读者诸君不怕耗费精力又有兴趣的话我还可以再列举几位左姓中的名人,南宋初年少登科(时年17岁)妻辞不偶(辞的是丞相秦桧之女)的左延庆、明末的东林党斗士左光斗、被梁启超誉为“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左宗棠、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之一,以其名字命名的宗申集团的创始人左宗申等。
左思简介
左思(约250~305),字泰冲(原误作太冲,把泰冲改作太冲可能的原因是避讳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泰始【265---275年】,据近年来出土的左棻墓志应是泰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金谷二十四友”(金谷二十四友西晋时期的一个文学政治团体即文学沙龙,依附于鲁国公贾谧,其中比较出名的成员有“古今第一美男”潘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的刘琨、“洛阳纸贵”“左思风力”的左思、“潘江陆海”“东南之宝”三国名将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二兄弟,和“巨富”“与皇帝的舅舅斗富获胜”“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绿珠的老公”的石崇。他们经常在石崇的金谷园活动,史上著名的文人聚会“金谷宴集”便发生在这个团体身上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左思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著有《左太冲集》。
(一)十年面壁三都赋 一朝成名二陆羞
左思祖先是齐国的王族,王族中有左、右公子,就以“左”为家族这一分支的姓。左思的家族世代学习儒学。父亲左雍,小吏出身,凭借自己的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
左思小时候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及鼓琴,都没有学成。父亲左雍对朋友说:“思儿所知道懂得的,不如我小时候。”按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当家长的决不应该在人前背后说自己的孩子愚笨,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挫伤他的积极性。可能是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左雍还不懂得这条心理学规律,也可能他见孩子学啥啥不行气愤至极之语,怒后吐真言,顾及不了其他。可是左思是个要强的孩子,于是受到刺激,勤奋学习。
左思相貌难看。至于到底有多难看,有个故事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晋武帝泰始八年(公元272年),武帝闻左棻的文才,选入皇宫做嫔妃。左思一家迁居洛阳,才貌双全的潘岳,即“貌比潘安”的潘安悠游于市集,左思也学他优游于市集;妇人们见了潘岳都连起手臂想拦住他,而左思得到的待遇却是 “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世说新语》称左思“绝丑”,而且还很不厚道地说他“亦复效岳遨游”,仿佛因为长得丑,连逛街都不配了!
貌丑使他有着深深的自卑感,因此不善交际,也不善言辞,但是写的文章却辞藻壮丽。左思写《齐都赋》,写了一年才写成。再想写三都赋,恰逢妹妹左棻被召入宫中,左思全家搬到京城,于是就去拜见著作郎张载,向他讨教四川的情况,以便写《蜀都赋》时做到有据可循。 其间左思自己认为见识不广,就要求担任秘书郎(官名。三国魏始置。属秘书省,掌图书经籍,或称秘书郎中。)一职以便参阅所需的各种书籍。又到蜀都、吴都、魏都去实地调查,可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是构思十年,家门口,庭院里,厕所里,都摆放着笔和纸,偶尔想出一句,马上就记录下来。真是十年辛苦不寻常啊!
等到《三都赋》写成,当时的人并未重视它。左思认为自己的文章不比班固张衡逊色,左思担心因为自己的地位低微会导致自己的文章被埋没,安定的皇甫谧在洛阳有很高的声誉,左思前往拜访,把《三都赋》呈给皇甫看。皇甫谧称赞赋写得好,为他的赋写了序。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并为之作序说:“观战国以来,作赋的人太多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超过立意。至于这篇赋作,比拟诸家,或运用辞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也颇有情致,不精研细审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作中蕴含的深意远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这篇赋作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陈留人卫权又为左思此赋作了《略解》……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何况帮助左思的并非三个好汉呢!左思正是在这些名人的交相延誉下才在文坛逐步崭露头脚的。没有当时这些文化名人的交相称誉左思的《三都赋》纵然字字珠玑要想誉满天下恐怕还需假以时日。写到这儿我不禁感叹左思的文章固然独步天下,但是这些文化先进们能不计个人厉害奖掖提携年轻人的气度和胸襟也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从此以后,《三都赋》被时人称誉推崇。司空张华见到此赋,感叹说:“左思是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此赋)能使诵读的人感觉文已尽而意有余,历时越久,越有新意。”于是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历史上因为一篇文章造成如此的轰动效应的并不多见,可见左思文章的魅力是多么巨大,左思写作的功力是多么深厚。
的确是十年辛苦不寻常啊!就像一则外国小寓言说的一样:花十年时间画一幅,一天就可以卖出去,而花一天时间画一幅画,可能十年也卖不出去。左思深谙此道理,难怪此赋一经发行,风靡全国,从此,丑男作家终于一鸣惊人,扬眉吐气了!
这其间还有一段小插曲。起初,陆机到了洛阳,想写三都赋,听说左思也在写三都赋,就拍着手直笑,在给弟弟陆云的信中说:“这里有一个粗鄙之人,想写《三都赋》,等他写成之后,我将用它来封盖酒瓮呢。”这还真应了曹丕那句话: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等待左思的赋写出,陆机从心底叹服,认为自己无法超过左思,就搁笔不写了。二陆是东吴陆逊之孙、陆抗之子,世家子弟出身,当时名满天下,自然恃才傲物,居然被左思的《三都赋》所折服,除去陆机具有难得可贵的服善之心外,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左思文才的不同凡响。
二)左思风力的吟史诗
左思诗歌代表作品是《咏史》诗8首,见于《文选》。《咏史》自班固以来大抵是一诗咏一事,在客观事实的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咏史》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古诗源》)。左思早年有着强烈的用世之心,自认才高志雄,“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第1首),希望有所作为。但是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他始终怀才不遇。在《咏史》诗第2首中,他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的艺术形象,深刻地揭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现象;在第7首中他借咏古代贤士的坎坷遭遇,沉痛地指出:“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对扼杀人才的黑暗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其笔锋之尖锐,在两晋南北朝是不多见的。《咏史》诗还借咏古人,阐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志向,声称:“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所以梁代评论家钟嵘说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诗品》)。这也应了孔子那句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并且形容陶渊明有“左思风力”,也说明了左思诗歌的风骨刚健,有建安遗风。
明清之际王夫之曾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坏,古度古心,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选评》)左思所创造的“涧底松”这一艺术形象也被南朝范云、初唐王勃借用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寒门庶族与门阀士族之争 他的咏史诗其实是寒士的呐喊
左思是寒门庶族小地主出身,当时是门阀士族把持着 国家的军政大权,门阀士族根本不给寒门庶族人士以参政议政的机会,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士族和庶族的对立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也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其实寒士的不平早在战国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就有所反映了,《楚辞》宋玉《九辨》:“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算是他们最早的呼喊。《古诗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则反映了寒士希望改变其地位的要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门阀制度下,寒士的不平更为强烈,在诗中的呼喊之声也就更为高亢。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形象地反映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情况。其六写出自己这一介寒士的高傲:“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其五最后两句:“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则充分表现了寒士的气概。
(四)依草附木 侥幸苟全性命于乱世
秘书省长官贾谧请左思主讲《汉书》,这位贾谧便是偷香窃玉的主儿韩寿与贾午(贾午系丑后贾南风之妹)所生之子,原名韩谧。因为其外祖父贾充无子过继给贾家改名贾谧,贾谧在“八王之乱”中被诛杀后,左思退居宜春里,一门儿心思扑在典籍上。等到张方肆意暴虐,祸害京都洛阳,左思将全家人搬到冀州。几年后,因病而死。
左思能全身避祸上看他还是有一定的政治眼光的,在那个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武人政治时代,文人除去依草附木别无出路,或者如陶渊明一样弃官不做和光同尘苟全性命于乱世。但是一介文弱书生一旦投错了主儿,就会随着主子的宦海沉浮而沉浮,轻则屈沉下僚终生郁郁不得志,重者锒铛入狱,或脑袋搬家。在东晋那个乱世里左思能苟全性命除去运气外何尝没有深邃的政治眼光和高明的政治智慧在内。
同为金谷二十四友的左思与潘岳相比,他是幸运的,至少不是战乱和争斗的牺牲品。正确的选择成全了他的才华,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章。
(五)左思何太媸 左棻何太妍吗?
左思之妹左棻于晋武帝泰始八年(公元272年),被选入皇宫做嫔妃。 有人不加详审认为她之所以被荒淫好色的晋武帝选入宫中显然是由于貌美出众所致。认为一奶同胞的兄妹长相为何相去甚远。于是作诗道:
本是同根生,妍媸何太远?
左思何其媸 ,左棻何其妍。
事实上是一贯荒唐于色的司马炎是历史上最荒唐无为的帝王之一,晋宫佳丽,以百、千来数。左棻被封为贵嫔,不过是司马炎为自己博得惜才的虚名,《晋书》中称左芬“姿陋体羸,常居薄室”,每当游苑,方能想起还有位左贵嫔。看到了没有,左棻的被选入宫实在是晋武帝司马炎用她来作为惜才爱才的象征装潢门面而已。左棻“姿陋体羸,常居薄室”。长得难看,以至于长居冷宫。可能其长相于乃兄不分伯仲。倒是左思的女儿长得还不错。有左思的诗为证:
娇女诗
作者:左思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到了左思的女儿那一代终于向貌美的方面变异发展了!那可是左思的老婆之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