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融会贯通 枯索 妍媸必露 粗糙
??? B.应运而生 鉴戒 想像虚构 概括
??? C.好高鹜远 疏漏 稗官野史 纯粹
??? D.生动活泼 渊源 心惊胆战 意蕴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划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 _______。
②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________ 的。
③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 ______________。
?? A.中止 留传 反映 B.终止 流传 反应
?? C.中止 流传 反映 D.终止 流传 反应
3.下列句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无保障
B.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
C.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D.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进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B.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C.在新的千年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一定会昂首腾飞于无垠的天际,创造出令全世界惊异的奇迹来。
D.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部正确的一句是( )
A.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B.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
C.“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就是说——爱它而要晓得它有缺点,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
D.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6.依次填入下列句中划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______________ ,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______________ 。从《水浒传》开始,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
②一部《水浒传》,一部《庄子》
③人物描写就使中国小说的大大推进一步
④这就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
⑤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⑥史传文学是源,而不是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7.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文人参与创作的作品。
B.《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作品,显示了高度的现实主义的成就。原作者曹雪芹,高鹗续补。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名《诗》,又名《诗三百》,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诗经》虽是从民间搜集而来的,但毕竟是经过文人的加工创作而成的,因为还应属于文人诗。
D.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小说专史。全书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对中国小说的历史作了言简意赅的总结。
二.填空简答题
8.作者在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时,抓住两个关系作为论述的关键。请具体指出这两个关系。
第一个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后来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
后来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其一是: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既粗糙又不准确,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10.同外国小说相比,中国古典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11.“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句中,“新境界”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的第一部分作答。
??
12.从文学作品的最初功用来看,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13.作者举《三国演义》为例,是为了证明什么?
??
四.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普遍智力是施诸一切对象都灵验的,像一把同时可以打开许多种锁的钥匙;特殊智力是施诸某一种特殊对象才灵验的,像一把只能打开一种锁的钥匙。比如说,一个人的普遍智力高,无论读书、处事或作战、经商,都比低能人要强;可是读书、处事、作战、经商各需要一种特殊智力。尽管一个人件件都行,如果他的特殊智力在经商,他在经商方面的成就必比做其他事业都强。对于某一项有特殊智力,我们通常说,那一项为“性之所近”。一个人如果要专门做文学家就非性近于文学不可。如果性不相近而勉强去做文学家,成功的固然并非绝对没有,究竟是用违其才;不成功的却居多数,那就是精力的浪费了。世间有许多人走错门路,性不近于文学而强作文学家,耽误了他们在别方面可以有为的才力,实在很可惜。“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这句话,对于这种人确是一个很好的当头棒。
①但是这句话终有语病。天生的资禀只是潜能,要潜能现为事实,不能不假人力造作。好比花果的种子,天生就有一种资禀可以发芽成树,开花结实;但是种子有很多不发芽成树,开花结实的,因为缺乏人工的培养。种子能发芽成树,开花结实,有一大半要靠人力,不管它天资如何优良。人的资禀能否实现于学问事功的成就,也是如此。一个人纵然生来就有文学的特优资禀,如果他不下功夫修养,他必定是苗而不秀,华而不实。天才愈卓越,修养愈深厚,成就也就愈伟大。②比如说李白、杜甫对于诗不能说是无天才,可是读过他们的诗集的人都知道这两位大诗人所下的功夫。李白在人生哲学方面有道家的底子,在文学方面从《诗经》《楚辞》直到齐梁体诗,他没有不费苦心模拟过。杜诗无一字无来历世所共知。他自述经验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西方大诗人像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诸人,也没有一个不是修养出来的。莎士比亚是一般人公评为天才多于学问的,但是谁能测量他的学问的浅深?医生说,只有医生才能写出他的某一幕;律师说,只有学过法律的人才能了解他的某一剧的术语。你说他没有下功夫研究过医学、法学等等?我们都惊讶他的成熟作品的伟大,却忘记他的大半生精力都费在改编前人的剧本,在其中讨诀窍。这只是随便举几个例。完全是“天生的”而不经“造作”的诗人在历史上却无先例。
(节选自朱光潜《资禀与修养》)
14.根据文意,回答“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这句话的意思。
15.阅读第一段,融会贯通,概括本段的意思。
16. 作者说“但是这句话终有语病”,其理由是什么?
17.第2段中句②如果改为“读过李白、杜甫的诗集的人都知道这两位大诗人所下的功夫”,就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为什么?
18.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三项是( )
A.普遍智力对一切对象都灵验,因此普遍智力比特殊智力更重要。
B.假如某人在文学方面有特殊智力,我们就说文学是某人“性之所近”。
C.“性不相近”而要从事文学创作,也有可能成功,这是把天生的资禀这种潜能现为事实了。
D.作者举李白、杜甫为例,是说明“天才愈卓越,修养愈深厚,成就也就愈伟大”的道理。
E.一般人只看到莎士比亚成熟作品的伟大,却不知道他只习惯于在别人作品中讨诀窍。
五.把下面句子改写成短句(不少于4句)
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
改写:
六.读下面文字,完成两题。
什么是小说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干,追求:县令、美好的名声。)“琐屑之言”“浅识小道”,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桓谭在其所著《新论》中,对小说如是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小说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
班固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同“途)说者之所造”,虽然认为小说仍然是小知、小道,但从另一角度触及小说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
清末民初,维新派梁启超等大力倡导“小说界革命”,小说理论面目一新。小说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为“国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学之最上乘”,再不是无足轻重的“街谈巷语”“琐屑之言”。
1.“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说,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家理身有可观之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桓潭、班固对小说的解释其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1.D(必/毕,像/象,鹜/骛)
2.C
3.D(“进而”改为“从而”)
4.C(A,语句杂糅。B,种概念与属概念并列。D,偷换主语)
5.D(书名号改为引号,省略号或等等去掉一个,破折号改为逗号)
6.C
7.C(《诗经》中大部分作品属于民歌,但也有一部分是贵族的作品)
二.8.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文人加工民间传说与文人独立创作的关系。
9. 将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作了改正与润色、丰富。
三.10.通过人物外部的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
11.虚构想象、讲究文采。
12.供施政参考
13.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四.14.诗人的特殊智力是先天的资禀,不是靠后天造就。
15.特殊智力对于成材非常重要,性不相近而勉强去做文学家大多要失败。
16.天生资禀只是潜能,要变为事实,还得靠后天培养。
17.不能像原句那样强调有特优资禀的人也要下工夫修养的意思。
18.A、C、E
五.①《三国演义》写的是非凡的人物
②《三国演义》写的是不寻常的英雄。(后部作品与此相同即可)
六.1..所谓的小说家,就是那些写街谈巷议的小事,就近作比喻,用来作为修身理家的,写给别人看的小篇章。
2..小说是小知小道。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设计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是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这篇文章的评论对象是我国古代小说,与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相比,这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
2.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和整合语义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前自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整体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中重要语段的理解和语义整合能力的培养。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导入新课
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到明清小说,上下数千年。范围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多种小说样式,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跟着作者的描述,我们畅游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中。
二、介绍作者
作者简介:
吴组缃(1918-1994)原名吴祖襄,字仲华,安徽泾县人。北京大学教授,潜心于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的研究,曾任《红楼梦》研究会会长。作家、学者。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翰藻(hàn) 记载(zǎi) 概括(gài)
脉络(mài) 稗官(bài) 粗糙(cāo)
意蕴(yùn) 纯粹(cuì) 妍媸(chī)
高寀(cǎi) 神佛(fó) 敷衍(yǎn)
四、整体感知
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精练而恰当地表述了自己从长期研究中获得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规律。全文共16个自然段,以“发展”与“规律”为界分作两大部分。“发展”以时间演进为线逐步展开,每一阶段均把握特征,重点介绍;“规律”按主次排列,逐点阐明。加上语言洗练、简要,因此篇章不长,容量巨大;内涵丰富,框架明晰。
五、研读赏析
1.作者是按照什么来给古代小说分段的?分几个阶段?
按照小说的体裁特点。分五个阶段:神话传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2.这些小说形式现在已经消失了吗?
古代小说的原有传统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失,这些形式自然还存在,特别是民间。
填表:(略)
3.作者一共总结出几条规律?是怎样阐释的?
四条规律,即中国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影响很大;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受封建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对每一条规律作者都有例子分析阐明。
4.作者为什么对第三个规律要做更详细的阐释?
古代小说立足于现实进行创作,对一般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而言,读者不难理解。但神话小说怎么就立足于现实,这却是容易引起争议的。所以作者举《西游记》为例进行更详细透彻的分析阐释,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不失之偏颇。
5.最后一条规律,作者何以寥寥几笔就写完了呢?你能帮助举几个例子吗?
读者结合读过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不难理解,所以略写;例子如《水浒传》《金瓶梅》遭禁,曹雪芹的遭遇等。
6.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本文纵横交织,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备了小说要素。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
史传:《史记》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
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
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
干宝《搜神记》(志怪)
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 。
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
著名的唐传奇有:陈鸿《长恨歌传》 、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
4、宋代——话本产生。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
代表作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
《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5、明代——白话小说蓬勃发展。明代出现了“拟话本”。
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语,中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
《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施耐庵)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罗贯中)是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小说的典范;
《水浒传》(施耐庵)既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
《西游记》(吴承恩)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
《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小说,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小说。
知识积累
中国古典名著诗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
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
这首小诗到底包含了多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呢?
其中有哪几部不属于小说?
东:(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
西:(明)吴承恩《西游记》
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水:(明)施耐庵《水浒传》
桃花:(清)孔尚任《桃花扇》
红:(清)曹雪芹《红楼梦》
官场:(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儒林:(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金瓶:(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三言二拍:(明)冯梦龙、凌蒙初
今古:抱瓮老人辑的明代话本选集《今古传奇》
聊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史书:(西汉)司马迁《史记》
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
镜:(清)李汝珍《镜花缘》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一部经典著作。
八.板书设计
课件23张PPT。课文导入 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到明清小说,上下数千年。范围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多种小说样式,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跟着作者的描述,我们畅游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中。作者介绍吴组缃(1918-1994)原名吴祖襄,字仲华,安徽泾县人。北京大学教授,潜心于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的研究,曾任《红楼梦》研究会会长。作家、学者。课文研习翰藻(hàn) 记载(zǎi) 概括(gài)
脉络(mài) 稗官(bài) 粗糙(cāo)
意蕴(yùn) 纯粹(cuì) 妍媸(chī)
高寀(cǎi) 神佛(fó) 敷衍(yǎn)整体感知
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精练而恰当地表述了自己从长期研究中获得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规律。全文共16个自然段,以“发展”与“规律”为界分作两大部分。“发展”以时间演进为线逐步展开,每一阶段均把握特征,重点介绍;“规律”按主次排列,逐点阐明。加上语言洗练、简要,因此篇章不长,容量巨大;内涵丰富,框架明晰。 概括全文内容本文纵横交织,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
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
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1.作者是按照什么来给古代小说分段的?分几个阶段?
按照小说的体裁特点。分五个阶段:神话传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2.这些小说形式现在已经消失了吗?
古代小说的原有传统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失,这些形式自然还存在,特别是民间。
填表:
起源神话传说
发展志怪志人成熟传奇小说继续发展
话本小说顶峰演义小说、
创作小说四大名著3.作者一共总结出几条规律?是怎样阐释的?
四条规律,即中国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
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影响很大;
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
受封建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
对每一条规律作者都有例子分析阐明。
4.作者为什么对第三个规律要做更详细的阐释?
古代小说立足于现实进行创作,对一般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而言,读者不难理解。但神话小说怎么就立足于现实,这却是容易引起争议的。所以作者举《西游记》为例进行更详细透彻的分析阐释,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不失之偏颇。
5.最后一条规律,作者何以寥寥几笔就写完了呢?你能帮助举几个例子吗?
读者结合读过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不难理解,所以略写;例子如《水浒传》《金瓶梅》遭禁,曹雪芹的遭遇等。
6.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本文纵横交织,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备了小说要素。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
史传:《史记》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
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
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
干宝《搜神记》(志怪)
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 。 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
著名的唐传奇有:陈鸿《长恨歌传》 、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 4、宋代——话本产生。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
代表作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
《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5、明代——白话小说蓬勃发展。明代出现了“拟话本”。
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语,中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
《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施耐庵)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罗贯中)是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小说的典范;
《水浒传》(施耐庵)既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
《西游记》(吴承恩)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
《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小说,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小说。中国古典名著诗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
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
这首小诗到底包含了多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呢?
其中有哪几部不属于小说?
知识积累东:(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
西:(明)吴承恩《西游记》
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水:(明)施耐庵《水浒传》
桃花:(清)孔尚任《桃花扇》
红:(清)曹雪芹《红楼梦》
官场:(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儒林:(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金瓶:(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金瓶:(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三言二拍:(明)冯梦龙、凌蒙初
今古:抱瓮老人辑的明代话本选集《今古传奇》
聊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史书:(西汉)司马迁《史记》
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
镜:(清)李汝珍《镜花缘》
阅读一部经典著作。作业设计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武松打虎》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课外拓展文章
话分两头。只说武松自与宋江分别之後,当晚投客店歇了;次日早,起来打火吃了饭,还了房钱,拴束包裹,提了哨棒,便走上路;寻思道:"江湖上只闻说及时雨宋公明,果然不虚!结识得这般弟兄,也不枉了!"
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限地面。此去离县治还远。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
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随即再筛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筛下一碗。
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酒家道:"客官,要肉便添来。"武松道:"我也要酒,也再切些肉来。"酒家道:"肉便切来添与客官吃,酒却不添了。"武松道:"却又作怪!"便问主人家道:"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酒家道:"客官,你须见我门前招旗上面明明写道:'三碗不过冈'。"武松道:"怎地唤作'三碗不过冈'?"酒家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唤作'三碗不过冈'。若是过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再问。"武松笑道:"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作'出门倒':初入口时,醇浓好吃,少刻时便倒。"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酒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三碗。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还你一碗酒钱,只顾筛来。"酒家道:"客官,休只管要饮。这酒端的要醉倒人,没药医!"武松道:"休得胡鸟说!便是你使蒙汗药在里面,我也有鼻子!"
店家被他发话不过,一连又筛了三碗。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来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
武松吃得口滑,只顾要吃;去身边取出些碎银子,叫道:"主人家,你且来看我银子!还你酒肉钱够麽?"酒家看了道:"有馀,还有些贴钱与你。"武松道:"不要你贴钱,只将酒来筛。"酒家道:"客官,你要吃酒时,还有五六碗酒哩!只怕你吃不得了。"武松道:"就有五六碗多时,你尽数筛将来。"酒家道:"你这条长汉傥或醉倒了时,怎扶得你住!"武松答道:"要你扶的,不算好汉!"
酒家那里肯将酒来筛。武松焦躁,道:"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饮老爷性发,通教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酒家道:"这厮醉了,休惹他。"再筛了六碗酒与武松吃了。前後共吃了十八碗,绰了哨棒,立起身来,道:"我却又不曾醉!"走出门前来,笑道:"却不说'三碗不过冈'!"手提哨棒便走。
酒家赶出来叫道:"客官,那里去?"武松立住了,问道:"叫我做甚麽?我又不少你酒钱,唤我怎地?"酒家叫道:"我是好意;你且回来我家看抄白官司榜文。"武松道:"甚麽榜文?"酒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官司如今杖限猎户擒捉发落。冈子路口都有榜文;可教往来客人结夥成队,於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其余寅、卯、申、酉、戌、亥六个时辰不许过冈。更兼单身客人,务要等伴结夥而过。这早晚正是未末申初时分,我见你走都不问人,枉送了自家性命。不如就我此间歇了,等明日慢慢凑得三二十人,一齐好过冈子。"
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你休说这般鸟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酒家道:"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时,进来看官司榜文。"武松道:"你鸟做声!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吓我?"酒家道:"你看麽!我是一片好心,反做恶意,倒落得你恁地!你不信我时,请尊便自行!"一面说,一面摇着头,自进店里去了。
这武松提了哨棒,大着步,自过景阳冈来。约行了四五里路,来到冈子下,见一大树,刮去了皮,一片白,上写两行字。武松也颇识几字,抬头看时,上面写道:"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於巳午未三个时辰结夥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武松看了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歇宿。我却怕甚麽鸟!"横拖着哨棒,便上冈子来。
那时已有申牌时分,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武松住了脚读时,上面写道:
阳谷县示:为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伤害人命,见今杖限各乡里正并
猎户人等行捕未获。如有过往客商人等,可於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
冈;其馀时分,及单身客人,不许过冈,恐被伤害性命。各宜知悉。
政和……年……月……日。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麽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掀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麽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後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大虫又饿,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作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後。那大虫背後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武松再来青石上坐了半歇,寻思道:"天色看看黑了,傥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就石头边寻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捱下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只见枯草中又钻出两只大虫来。武松道:"阿呀!我今番罢了!"只见那两只大虫在黑影里直立起来。
武松定睛看时,却是两个人,把虎皮缝作衣裳,紧紧绷在身上,手里各拿着一条五股叉,见了武松,吃一惊道:"你……你……你……吃了豹子胆,狮子腿,胆倒包着身躯!如何敢独自一个,昏黑将夜,又没器械,走过冈子来!你……你……你……是人?是鬼?"武松道:"你两个是甚麽人?"那个人道:"我们是本处猎户。"武松道:"你们上岭上来做甚麽?"两个猎户失惊道:"你兀自不知哩!今景阳冈上有一只极大的大虫,夜夜出来伤人!只我们猎户也折了七八个,过往客人不记其数,都被这畜生吃了!本县知县着落当乡里正和我们猎户人等捕捉。那业畜势大难近,谁敢向前!我们为他,正不知吃了多少限棒,只捉他不得!今夜又该我们两个捕猎,和十数个乡夫在此,上上下下放了窝弓药箭等他,正在这里埋伏,却见你大剌剌地从冈子上走将下来,我两个吃了一惊。你却正是甚人?曾见大虫麽?"武松道:"我是清河县人氏,姓武,排行第二。却才冈子上乱树林边,正撞见那大虫,被我一顿拳脚打死了。"两个猎户听得,痴呆了,说道:"怕没这话?"武松道:"你不信时,只看我身上兀自有血迹。"两个道:"怎地打来?"
武松把那打大虫的本事再说了一遍。两个猎户听了,又喜又惊,叫拢那十个乡夫来。只见这十个乡夫都拿着钢叉、踏弩、刀枪,随即拢来。武松问道:"他们众人如何不随你两个上山?"猎户道:"便是那畜生利害,他们如何敢上来!"一夥十数个人都在面前。两个猎户叫武松把打大虫的事说向众人。众人都不肯信。武松道:"你众人不信时,我和你去看便了。"众人身边都有火刀、火石,随即发出火来,点起五七个火把。众人都跟着武松一同再上冈子来,看见那大虫做一堆儿死在那里。众人见了大喜,先叫一个去报知本县里正并该管上户。
这里五七个乡夫自把大虫缚了,抬下冈子来。到得岭下,早有七八十人都哄将起来,先把死大虫抬在前面,将一乘兜轿抬了武松,投本处一个上户家来。那上户里正都在庄前迎接。把这大虫扛到草厅上。却有本乡上户,本乡猎户,三二十人,都来相探武松。众人问道:"壮士高姓大名?贵乡何处?"武松道:"小人是此间邻郡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因从沧州回乡来,昨晚在冈子那边酒店吃得大醉了,上冈子来,正撞见这畜生。"把那打虎的身分拳脚细说了一遍。众上户道:"真乃英雄好汉!"众猎户先把野味将来与武松把杯。
武松因打大虫困乏了,要睡。大户便叫庄客打并客房,且教武松歇息。到天明,上户先使人去县里报知,一面合具虎床,安排端正,迎接县里去。
天明,武松起来,洗漱罢,众多上户牵一腔羊,挑一担酒,都在厅前伺候。武松穿了衣裳,整顿巾帻,出到前面,与众人相见。众上户把盏,说道:"被这畜生正不知害了多少人性命,连累猎户吃了几顿限棒!今日幸得壮士来到,除了这个大害!第一,乡中人民有福,第二,客侣通行,实出壮士之赐!"武松谢道:"非小子之能,托赖众长上福荫。"
众人都来作贺。吃了一早晨酒食,抬出大虫,放在虎床上。众乡村上户都把段匹花红来挂与武松。武松有些行李包裹,寄在庄上。一齐都出庄门前来。
早有阳谷县知县相公使人来接武松。都相见了,叫四个庄客将乘凉轿来抬了武松,把那大虫扛在前面,也挂着花红段匹,迎到阳谷县里来。
那阳谷县人民听得说一个壮士打死了景阳冈上大虫,迎喝了来,皆出来看,哄动了那个县治。武松在轿上看时,只见亚肩叠背,闹闹攘攘,屯街塞巷,都来看迎大虫。到县前衙门口,知县已在厅上专等,武松下了轿。扛着大虫,都到厅前,放在甬道上。
知县看了武松这般模样,又见了这个老大锦毛大虫,心中自忖道:"不是这个汉,怎地打得这个虎!"便唤武松上厅来。
武松去厅前声了喏。知县问道:"你那打虎的壮士,你却说怎生打了这个大虫?"武松就厅前将打虎的本事说了一遍。厅上厅下众多人等都惊得呆了。知县就厅上赐了几杯酒,将出上户凑的赏赐钱一千贯给与武松,武松禀道:"小人托赖相公的福荫,偶然侥幸打死了这个大虫,非小人之能,如何敢受赏赐。小人闻知这众猎户因这个大虫受了相公的责罚,何不就把这一千贯给散与众人去用?"知县道:"既是如此,任从壮士。"
武松就把这赏钱在厅上散与众人,猎户。知县见他忠厚仁德,有心要抬举他,便道:"虽你原是清河县人氏,与我这阳谷县只在咫尺。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如何?"武松跪谢道:"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
知县随即唤押司立了文案,当日便参武松做了步兵都头。众上户都来与武松作庆贺喜,连连吃了三五日酒。武松自心中想道:"我本要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谁想倒来做了阳谷县都头。"自此上官见爱,乡里闻名。
又过了三二日,那一日,武松走出县前来闲玩,只听得背後一个人叫声:"武都头,你今日发迹了,如何不看觑我则个?"武松回头来看了,叫声:"阿呀!你如何却在这里?"不是武松见了这个人,有分教阳谷县中,尸横血染;直教钢刀响处人头滚,宝剑挥时热血流。毕竟叫唤武都头的正是甚人,且听下回分解。